亲子关系的考验是什么?“陪孩子做作业”是当之无愧的冠军。陪读作业给没有经验的人造成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有的家长对心梗作为脚手架很生气,有的家长怕失控,就绑着手陪着。福建泉州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做作业,总是玩手机,所以跳下了孙江桥。幸运的是,及时的救援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激怒母亲跳进河里。是该说孩子太气人,还是说妈妈太容易失控?失控是一种可怕的状态。人在失控时的一言一行都是非理性的,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像那个跳进河里的妈妈,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她真的很后悔。
大多数父母爱孩子,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往往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后悔之后情绪平静,不相信自己会这样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如何正确应对失控,减少失控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家长的必修课。
01失控的四个阶段
虽然不同的人在失控的时候有不同的行为,但是失控的时候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失去控制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触发
触发是失控的导火索,触发事件表面上很明显。不做作业的孩子,玩电子游戏的孩子,被老板批评,被老公乱扔衣服,这些都可能让你心情不好,然后失控点燃导火线。
第二阶段:过渡
过渡是人在失去控制之前处于极限边缘的感觉。它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渐进的。在过渡阶段,大脑从可控状态变为不可控状态。
第三阶段:沉浸
沉浸感是指人受到情绪的强烈控制,思维停滞不前,无法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等高级思维,俗称“钻进墙角”。就像那位母亲跳进河里一样,那是淹没状态下的极端反应。
第四阶段:恢复
在恢复阶段,大脑的高级思维重新启动,理智开始回归。就像对孩子大吼大叫后的后悔,灾难过后的“为什么”的感觉,都是挽回的功劳。
从失控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触发”是失控的第一步。我们经常批评孩子。如果你能做好作业,我会这么生气吗?似乎没有触发事件,我们就不会失去控制。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导致我们失控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触发事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02失控的深层原因:过去未解决的伤口
表面上看,是孩子的不良表现导致我们失控,但实际上,是孩子的表现触发了我们无形的记忆,提醒我们不良的情绪和感受导致我们失控。
也就是说,过去未解决的创伤才是我们失控的真正原因。
在《由内而外的养育》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讲述了一个父亲“陷入失控”的案例。当女儿拒绝服从他的要求时,父亲反应激烈。
他说这是一种“疯狂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要爆炸了。他的手臂在颤抖,他的心在疼痛,他觉得它要爆炸了。他愤怒地对女儿大喊大叫,有时他觉得自己被躁狂症控制住了,控制不住自己。他掐着女儿的胳膊,甚至打她。
父亲经常因为情绪的突然爆发而后悔,又因为强烈的自责,没有勇气采取任何行动修复与女儿的感情,让女儿对父亲感到迷茫和不信任。
与心理医生沟通后,父亲意识到自己失控源于年轻时未解决的创伤。他的父亲是个酒鬼,经常酗酒,有时还会追他。母亲性格内向软弱,总是情绪低落,无法保护他。
他成年后当了父亲。每次女儿拒绝他,他都觉得女儿在针对他,在反抗他。这种被拒绝的感觉在他的脑海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他想起了童年的无助,想逃离时的痛苦,最后变成了愤怒,失控。
最后,父亲开始解释自己的经历,他把过去和现在的经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因果关系。也证明了他的恐惧不仅来自当下,还与他过去的创伤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像这位父亲,有着如此悲惨的童年,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失去控制也与我们未解决的伤口有关。
比如,坚持让孩子弹钢琴的妈妈,是不是为了弥补小时候没学过钢琴的遗憾?因为孩子们不做作业,他们变得生气,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她对家庭作业和学习有持续的困扰吗?只有找出失控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失控的可能性。
创造精神距离,让失控成为“过去时”
要改变失控对生活的影响,就要学会分析失控的根源,深刻认识自己。研究发现,人在失去控制时,即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可以从远处观察自己。
创造精神距离,思考导致冲突的行为
创造精神距离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摆脱失控状态,对引发冲突的行为进行进一步思考。孩子的行为真的是让你失控的原因吗?孩子的行为如何激活你过去的经历,引发你失控的反应?
表妹有一次和女儿吵架,气得想断绝母女关系。我女儿最近特别叛逆。她以前写作业不认真,现在不直接写了。表姐提到女儿的作业就叹了口气,说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她不仅要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妈妈额外的作业,没有女儿那么辛苦。
我表妹小时候喜欢画画,但是我妈妈反对。她每次都告诉她做完作业就画画,但她永远也画不完。学校作业写完了,妈妈会留下新作业,表哥每天都沉浸在无尽的作业中,画画自然会被放在一边。
我表姐后来回忆,她看到女儿画画的时候,热血膨胀,想找女儿作业的毛病,看看字迹是否清晰,题目是否错误,卷面是否整齐。表姐无故找茬,让孩子越来越反感做作业。好在表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调整情绪之前,就把辅导作业的责任交给了姐夫。
对于孩子来说,作业只是作业,但是作业让妈妈想起了前半生的经历,导致情绪失控。这是孩子能承受的吗?
因此,只有冷静客观地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找出失控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失控问题。
提高自我恢复技能
失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期,也就是失控的第三阶段,太长了。沉浸期越长,越容易失控。为了减少失控造成的伤害,需要及时退出沉浸期,提高自我恢复技能。
了解失控阶段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尽快离开导致失控的人和环境。为了更好的自我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倡用“写日记”的方式与自己交谈。
描述你失去控制时的感受,与你的内在自我对话,了解你是如何从失去控制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结合之前对引发冲突行为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路线,在察觉到线索时及时停止。
就像离家出走的父亲一样,被女儿拒绝时,他的手臂会颤抖,头脑会膨胀。这些肢体语言的出现是一种暗示。他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这个过程,出现提示及时出来,让自己冷静下来。
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系
偶尔失控后,我们要做的不是后悔自己,愧疚自己,而是尽快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系,减少失控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系应该在情绪平静后进行。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来冷静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画画,让孩子们知道他和妈妈在那个可怕的时刻经历了什么。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坦诚地交谈,告诉他们我们的担心和恐惧。孩子会理解和探索我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清一件事,那就是即使你的自制力很强,理论很丰富,面对孩子也很难保持失控。因为孩子是我们最在乎的人,我们希望他一切都好,这可能会导致混乱和失控。
应对失控是父母的必要任务。最好不要失控,但一旦失控,不要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自责和自责。及时发现失控的真相,及时修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将失控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