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学诗 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栏目:生活 2021-10-08 09:04:17
分享到:

如果你想学诗歌,你的时间已经过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事物的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一些“间接”的影响,虽然短期内不明显,甚至看不到,但长期来看会有很大的影响。

陆游总结自己学诗的经验说:“要学诗,你的时间在诗之外。”也就是说,为了学诗而学诗,往往很难成功。一些看似与学诗无关的“诗外”作品,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凡事过于直接追求,往往欲速则不达,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倒”。改变思维方式,曲径通幽,却能取得好的效果。所谓“无心插柳成荫”。除了务实之外,我们不妨踏实一点,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工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寻求其他的途径和灵感,殊途同归,出其不意地取胜。

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和惠子就讨论过“有用”和“无用”的概念。庄子认为“无用”即大用。一棵心中有结的老树,不是因为无用而被匠人砍倒,而是枝繁叶茂,风华正茂,给人遮阴避雨。是不是用处很大?在一个房子里,墙和屋顶起着支撑和覆盖的作用,里面的空房间看似无用,却是最大的用处。两尺宽足够人们在山路上行走,其余的似乎都是多余无用的。但如果剩下的都挖成了深渊,只剩下两尺宽的“有用”道路,你敢走吗?所以,很多东西,看似无用,其实有用,缺一不可。在《红楼梦》中,鲍、戴不喜欢读当时“有用”的书——“四书”“五经”,但都喜欢读一些“无用”“闲书”——《楚辞》《庄子》、诗、剧……。因此,他们有“才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所有的诗和歌都难以区分。

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多才多艺,涉及到一些似乎和自己专业无关的领域。达芬奇同时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伟大的画家。爱因斯坦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他说:“要不是音乐的艺术修养,他就一事无成。”。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假期里补课,他没有学习数字的物化,而是学习了中国的孟子。杨振宁说:“什么是物理?物理研究的终点是哲学,哲学研究的终点是宗教。”钱学森是物理学家,但他对绘画、音乐和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多次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妻子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我从事火箭工作时产生的一些想法,是我与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钱学森晚年倡导的“大智慧”的核心思想是打破各领域界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哲学与科技相结合——无用变有用。

古人有“道之用”和“器之用”之说。所谓“用道”,就是理论和原理的运用,所谓“用仪”,就是工具、器具和技术的运用。中国人向来务实,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更注重“工具之用”的具体、技术操作层面,而忽略了“道之用”的抽象、更高境界。因此,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索和总结,缺乏科学思维,而只有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技术和经验,比如四大发明。在处理新事物时,我们往往先考虑是否有“仪器之用”,而对更高层次的纯理论探索中的“道之用”不感兴趣,这也是“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孔子说:“君子不是武器。”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能在技术层面上理解“器械之用”,还能深谙“道”。在科学史上,许多“纯粹的科学基础理论”,就像新生婴儿一样,似乎是“无用的”。但是随着发展,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原子理论,刚开始看起来没什么用,后来用它来制造原子弹、核电站、核电等。

当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似乎是“无用的”。但如果这些“无用”的地方都被淘汰了,他在学校读书是为了什么?他认为有用的学校现在变得无用了。由此可见,有用与无用并没有二分法,因为它们是相互利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

微信官方账号:读书笔记是高质量内容的创作基地。在这里,我们分享高效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影评和读书笔记。每天的自我成长从关注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