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万源之园”,数字圆明园将为光影展做好准备,筒仓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光影效果带来身临其境的展览体验。本报记者邓伟摄
清华大学郭代希教授团队花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和恢复,采用了5G高清全视角联动影像沉浸体验。本周六,位于首钢北汽筒仓国际记忆创作馆的数字圆明园光影展“万园归园”将正式亮相,用视听影像学还原十二生肖水泉重新运营背后的故事。
数字圆明园光影展位于首钢公园北区北汽筒仓4号筒仓热瑞国际记忆创作馆,紧邻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此时,观众首先会感受到工业风与现代艺术互动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曾经用来储存铁矿石、氧化石、焦炭等工业炼铁原料的筒仓被改造,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展览充分利用了筒仓独特的空房间,该房间位于主展厅的围栏处。正面为180°高清大屏,背面为白色幕布呈现的后幕布,中央底部为高度11.5米的消隐锥。展览伊始,灯光打在大屏幕、幕布和消隐锥上,形成全视角联动影像,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互动观展体验。
演出从西洋楼景区海晏堂旧址开始。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代熙教授团队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测绘、虚拟拼接、色彩还原等技术,结合严谨的史料论证分析,展现了遗址逐渐重放光彩的过程。最后,十二生肖喷泉重新运营,海晏堂重现昔日辉煌风光。
在数字化还原的过程中,每一个建筑都要从它的内部结构入手,还有柱子、横梁、斗拱、椽子、门窗、瓦片、亲吻动物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对3D绘图进行精确建模。数字圆明园项目组研究员朴文子表示,为了找到每一座建筑的历史位置,研究人员应综合考古资料、历史老照片、铜版画、案例记录和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原。目前,园区内65%的景区已通过精准数字化进行恢复。
在研究过程中,也有新的发现。朴文子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破损釉面饰品,如生菜卷、竹叶、贝壳等。在圆明园仓库,对比西楼的历史老照片后,与西楼广泛使用的雕刻纹饰相吻合。基于这一线索,研究小组通过逐一对比,还原了西塔的一些彩色图像。
此外,数字展览还展示了海晏堂水利系统的研究成果。一个由中外专家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穿越中国和欧洲的古籍博物馆,找到了传教士在西楼修建期间往来的书信,以及传教士带到中国的西方建筑和水利书籍清单。循着这些线索,最终找到了应用于西楼的水利系统图纸。原来,在没有电动机的时代,骡子成了动力的来源。通过移动,拉动横向和纵向齿轮带动活塞做功,将水送到高处形成高低差势能,再由十二生肖喷水形成喷泉景观。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的音乐、灯光、设计均由专业团队量身打造,通过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打造的多维空房间,观众将有身临其境的与历史对话的体验。展览将持续到今年年底,除周一外每天10:00-18:00开放。市民可通过搜索“RE睿国际记忆创作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小程序实名预约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