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按道理,这篇文章不应该出现。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巨星,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大作家韩愈说:杜丽的文章在,火焰长。
自宋代以来,人们对杜诗歌的关注一直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宋代有一部关于杜诗歌的注释集。我们常说《杜注千首》是宋代黄与黄鹤父子共同完成的。书名为《黄对集的补充千种注释》
然而,事实上,这本《杜甫注释千言》并不是真正的为杜甫诗歌做注释的千言万语。这是一个夸张的演讲。现代诗学大师莫砺锋教授曾在本书中统计了151位注释家。
毫不夸张地说,杜甫在各个朝代都会得到详细的研究和验证。几千年后,对杜甫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
然而,在杜甫是如何死的问题上,当代许多学者在没有仔细考证的情况下,用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逻辑论证来解释“杜甫是被撑死的”!
我气得坐不下,躺不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展示细节。
文本
“在杜甫晚年,有些人读书时生活很悲惨。没有房子住。当我从四川出来时,我得到一艘破船。船回家了。到了耒阳,当地官员请他上岸吃饭,他死了。虽然这接近传说,但也有可能。好多天没吃东西,突然吃了喝了,就死了。杜甫饿了很久,肚子里没有油水。他突然喝酒吃肉,吃多了,致命。这并不尴尬,但仔细想想,虽然是偶然,但也是必然,还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有时候很辛苦,但不能暴饮暴食。”
这段话载于著名讲堂吴小如的《杜诗》
虽然吴先生打着科学真理的幌子说杜甫死了,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撑死是指暴饮暴食后发生急性胃扩张破裂,因进食过多导致死亡。正常人被撑死是极其困难的。
当我们吃的东西超过胃所能容纳的极限时,人体就会调动各种保护机制,排出多余的容量,防止胃被打破。也就是呕吐。呕吐是机体保护自身免受胃破裂的有效手段。
所以,一直吃到死是很难的。
当然也有人说杜甫当时的状态不正常。他已经饿了很多天了,史书上记载大约是10天。十天的饥饿会不会让人饥肠辘辘,失去理智,看到食物就会疯狂地跳起来,塞住嘴巴,暴饮暴食?
关于这个问题,我去问了我的一个朋友,他做了14天的课程来保护山谷。碧谷是道家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在碧谷期间几乎不吃东西,但是这14天的前7天只喝一些水,从来没有吃过东西。最后七天,她只会喝一些红豆桂圆水。根据她的经验,她在吃饭时会有一些反射性的饥饿,但在这种饥饿之后,她就没有那么饿了,她的生活仍然和往常一样。
练完碧谷就没有特别想吃的冲动了,就是电视上那种饥肠辘辘,恨不得把脸埋进饭里。相反,我觉得有点吃不下。
也就是说,当人们非常饿的时候,他们不能吃太多的食物。
杜甫是名门望族的官员。他自己说,他家服儒,世代为官。儒家重视什么?仪式!吃饭就是要有吃饭的样子。
而且,杜甫研究过道还是和李白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这首著名的《赠李白》:
秋来在乎浮散,但他不以朱砂为耻。
喝着狂歌空过日子,谁是霸气?
我们知道,道家非常重视养生,杜甫连最简单的饥、食、渴的道理都不懂。
更何况,杜甫并没有死在耒阳。牛烤白葡萄酒,浪费了一夜。都是扯淡。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种观点流传很广,包括一些学者、教授等等。不知道他们是做过考证还是只是用过。
很多人似乎愿意相信,杜甫应该就是那个“用牛炙白酒,一夜醉死”的悲剧诗人,因为这符合杜甫的个人设计。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苦闷而失意,“朝扣富家子门,暮同肥马晨。残杯残寒无处不在。”人老了,就是“我来了三千里。现在随着秋天而悲伤,随着我百年的悲哀,我独自爬上这个高度,厄运在我的太阳穴上结下了一层苦涩的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里的一层厚厚的灰尘”。
这么惨的人,因为吃了别人的酒,撑死了自己。满足了很多人对人生戏剧般的想象。但现实是残酷的。杜甫之死,史书有记载。
《旧唐书》:刚尝过岳庙,被暴雨水挡住了,不能隔十天吃一次。耒阳的聂玲知道了,见了船就还了。永泰二年,连夜死于耒阳。
《新唐书》:大历中,出曲塘,下江陵,回袁、项,登衡山,被耒阳所驱。游岳宗祠,洪水来了,十天之内涉入不能食。县长有船要接,但他得还。使尝喂牛炙白酒,大醉,一夜而死,五十九。
啊,这个...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杜甫是撑死的罪魁祸首!无缘无故地断绝了诗人的半年生活
我们的圣人孟子教导我们,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两唐书》以错误多而闻名。我特别尊敬的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是专门研究唐史的大师。他曾经整理论证过两部唐书的谬误,发现工作量巨大,会对精神造成很大伤害。并影响了他正在进行的作品,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它们。
既然《二唐书》都指出杜甫是牛酿的白酒,一夜醉,那是不是说明我的推断是错误的?历史书怎么会错呢?历史书肯定是错的!
其实杜甫是怎么死的,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千古撕裂的问题
宋代很多人都做了杜甫年谱,包括吕大方、蔡兴宗、黄鹤。明代有朱、钱。
其实早在两唐书之前,元稹对杜甫的志向《唐人工部袁外郎杜郡墓序》中就说,杜甫的孙子杜为了实现杜甫与杜夫人合葬的遗愿,来迁杜甫墓,路过荆楚。听说元稹很爱杜甫,就去拜访元稹,希望元稹能献给杜甫。元稹同意了。元稹在文章中明确表示“舟下荆楚,而卒游岳阳。”
吕大方说杜甫夏天回襄阳,死在岳阳。
现在蔡兴宗不甘心,说:“杜甫死在耒阳,一夜醉。历史书怎么会错呢?”
卢伟补充道:杜甫去世的时间应该在衡阳和岳阳之间,去世的时间应该在深秋和初冬之间。但是衡阳在潭州上游,不在岳阳旁边,航行必须经过潭州,所以具体来说,应该是死在潭州和岳阳之间。
反正不管证据是什么,杜甫不可能死在耒阳,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醉了。为什么这么自信。
莫砺锋老师讲得很好。当你看到一堆材料,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的时候,看看当事人有没有一个说法,就是莫老师说的话有诗为证。
杜甫写耒阳诗了吗?答案当然是有一首《聂耒阳用仆水书以酒肉治荒》,这是杜甫最后一首感谢别人喂饭的诗,也就是“姜磊扬得尽怀兴之韵,直到郡显聂陵一日四十里地游方田驿”。感谢谁?谢雷阳聂玲。
这首诗的存在证明了杜甫没有活下来,否则,也就有这首诗了。
正如诗中所说:当你杀了一只肥羊,当你担心的时候,你应该注意它。人明明是吃羊肉的,为什么烧白酒一夜醉?
正如诗中所说:问罪的消息是真的,可以在亭子里放松一下。人家在怡阁住,在山阁放松,牛肉白酒怎么可能一夜醉。
王彦夫在《吴诗》中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他说,杜甫这三年从夔州下夏走,经过靖南,搬到公安。四年冬末到岳阳,后过洞庭,五年春入长沙。四月,遇藏傩乱,急至衡阳,后至耒阳。已经是秋天了。再有《晚秋归秦留湘幕府亲友》一诗。这是杜甫回到家乡的路线。耒阳的夏天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烧白酒一夜醉?
还有邱注:诗《风病舟枕眠》中,赠南亲友三十六韵,诗曰:岷山阁十夏,楚湖真三霜。杜甫到达湖南是大理国三年春,是大理国五年秋的第三次霜降。此外,《送李习安》诗曰:遇子藏西康州,十二秋遇洞庭。西康州是铜鼓县。甘源二年冬,杜甫住在铜鼓,但从甘源二年到大理五年秋,只来了十二个秋。大理五年夏,你为什么死在耒阳?烤牛肉酒为什么一夜醉?
杜甫之死是什么样的?
杜甫不是夏天死在耒阳,也不是一夜醉,而是死在岳阳的孤舟上。
这个结果似乎与上面的论点不同。如果杜甫夏天没有死在耒阳,他应该死在从潭州到岳阳的路上。你怎么能确定他死在岳阳?
如诗为证,试一试杜甫的诗《深秋将归秦风别离亲友》,说明这是秋日下的洞庭湖,再来一首诗《渡洞庭湖》,说:破浪南风正,归日怕歪。这首诗说是南风,怕热。可以证明,这首诗是衡州回襄阳路过洞庭湖五年时所作。可以证明,大理国五年秋,杜甫已入洞庭,即已抵岳阳。结合其他史料,可以证明杜甫死于岳阳
杜甫耒阳案已经告一段落。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耒阳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郑楚海编纂的《明太祖杂记》:
“杜甫漂泊在湘潭之间,辗转到了衡州耒阳县,挺烦人的。只要把诗扔给屠宰,屠宰就会留下烤牛肉酒作为遗产。我只是喝多了,一夜暴毙。《集》中还有一首诗《赠聂丽阳》
而这个信息,被诗歌证明是不真实的,还有元稹的野心,《唐诗纪事》。而史氏没有采纳,后人又重蹈覆辙。
而最可气的是杜的诗,那就是钱,一个遇水即寒的人。他说《明太祖杂记》藏在史书里。所以我坚持历史书是对的。
如果说《旧唐书》的编纂属于限定级的话,那么宋祁、欧阳修、范镇、陆等人的《新唐书》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猜不透的,这不是限定级的问题。
有什么问题?是出于政治审判吗?还是出于利益平衡?可能都是。严格来说,杜甫不属于官僚体系,包括他自己说自己是凌渡的布衣,凌渡的老人。然而,杜甫虽然不是官僚,但他写诗、批评政事、影射皇帝、忧国忧民。在我们看来,这很好。
然而,宋代的那些士大夫却不这么认为。宋代士大夫认为杜甫“高而不削”,不在位不求政。他在哪里能让你对世界大事指指点点?你在鼓励那些不在官场的人抢我们的饭碗。你担心的是谁的国家?你担心谁的人?
宋代文彦博曾公开说:以文人治天下,不以民治天下。
宋代的官僚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虽然起源于隋朝,被唐朝继承和发扬,但在唐朝并不繁荣。直到宋代,科举制度才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统治制度。
所以,他们不鼓励府的人,他们想在行政上讨论政治,然后先通过这个门槛。入门槛,对,“以文人治天下”。
至此,杜甫的耒阳案告一段落。在查阅一些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很多观点,包括网上的、学者的、大v的观点,看完之后其实挺生气的,因为关于杜甫之死的说法很多,都是错的,他们也不争。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戏剧,不管是不是这样。
杜甫之死,似乎应该充满了这样的戏码,牛炙白酒,一夜醉倒。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个戏剧性的结果。毕竟杜甫悲惨的一生,陈郁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也符合他个人的设计。就像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应该有一个浪漫的结局,因为他喝醉了,想去钓月亮,最后淹死在水里。
感谢阅读
本文到此结束。最后,我愿意督促大家读历史。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都知道读历史使人明智。
在整理杜甫之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一开始是气愤,后来是不解,继续查资料,慢慢一层一层剥去装饰历史的外衣,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真的感觉像一片汪洋大海空。
孔子说:“我不把有好德行的人看做好色,但我们要有一些好色的精神,不一定把好德行看做好色,而是把好别人看做好色。”。话不糙,毕竟菜是色,性也是。气质叫道。性是第一生产力。是生命延续的第一冲动。只是生命的本能。
让我们在这里谈论它。这是历史给杜甫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