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和都会 阿里云田丰:新零售与数字化转型的十大趋势

栏目:生活 2021-09-19 04:18:18
分享到:

文/田峰商汤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巴巴云研究院创始院长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5967150643或136935872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新零售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将从技术和转型两个方面讨论零售。

前言:未来模式

未来10年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格局?从康柏周期来看,未来10年将是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期。

在这次衰退中,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做出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赛道,应该满足哪些客户群体?这更为关键。当然,投资者也在思考这件事。

2018年到2019年,经济环境其实越来越差。可能你尽力跑了,结果却落后了,或者整个市场都在走下坡路,比我们预期的要差,但这是正常的。

整个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和国际形势都会大大加剧。

过去,阿里从未感受过经济衰退,但现在,阿里巴巴云的增长率已经从三位数下降到两位数。

因此,大家开始以特别务实的方式投资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些行业。

如果你不解决我的问题,就给我讲一些故事,企业的CIO是不会买单的。

实际上有两个关键角色:

首先,前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和首席技术官现在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CGO,负责业务增长的首席增长官。无论是创新、投资,还是打造一些技术,最终都要承担一个KPI,那就是业务增长。

所以现在的CGO越来越多,尤其是现在有一种呼声,“杀光所有的CMOs,变成CGO。CMO是一个花钱的角色,但CGO在花钱后会用生意作为回报。

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CGO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但却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CEO,甚至有些首席运营官已经开始向CGO升级。

第二位,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现在企业的一个困惑是,我花了很多钱请了一个首席科学家,但是我解决不了产业的问题,因为他也不懂产业。

因此,需要有一个既懂工业又懂技术的CAIO。本质上,这也是CGO的概念。比如我给你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和预算,你来解决我的生产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职位就有价值;如果解决不了,就没有价值。

因此,科技公司的转型非常快,一些这样的决策出现得非常快,尤其是在TMT领域。

接下来说说新零售和数字化转型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技术冷战:贸易战+技术战

如今,中美关系陷入了长期冷战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贸易战和科技战。这种状态有利有弊。

有利是,无论是从就业角度还是国防角度,美方都在进行解雇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这样,我们招聘相关人才就相对容易了。

有缺点,因为人才跨境流动受阻会有很大问题。论文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被发布,全世界都分享了它们,但未来可能会建立一些障碍。

李开复常说:“几家美国大公司和中国公司正在修复人工智能的护城河。修复后,许多研究成果将不会被披露。”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是有边界的,所以很多东西会慢慢传播或者传递。

比如在云计算方面,我们基于谷歌的三个开源报告,做了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和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如果现在跨境知识被封锁,以后中美之间的弯道超车会更加困难。

全球供应链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格局。

那么,供应链重新分配的时候,该怎么玩呢?如何利用中国资本市场推动全球供应链再分配?

未来有可能美国有美国供应链,中国有中国供应链,但不包括芯片,芯片必须全球制造。

谷歌CEO两年前就说过“未来世界互联网将变成美国互联网和中国互联网,所以会有很多新的模式和挑战”。

从AI的专利和投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正在迅速超越美国。

未来技术在工业上的普及期主要取决于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因为工程师决定了未来技术在工业上的普及程度。

在下一代,如何利用中国的人才和工程师红利,决定了我们的技术能否更好地在行业内推广和落地。另一方面,中国可以抓住工程师的红利。

回头看,今年投资放缓,放缓程度明显。

今年以来,上半年人工智能的投入比例仅为去年的1/10。没有投资,企业很难从客户那里拿钱或者创造一些产业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行业和投资者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比如在云计算行业,很少有投资者能在云计算行业赚钱。阿里自己投资云计算六年,之后开始赚钱。

2014年我加入阿里巴巴云的时候,阿里巴巴云的年收入是10亿元。但没有一个投资者会选择花6年时间赚10亿。

从这背后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可能也要走类似的道路,但最终,无论是依托大生态圈还是真正在荒野中生存,都必须得到一些大订单,这一点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大订单来自国防和科技领域。

趋势二:“商业奥运”到“商业操作系统”

现在硅谷有一个趋势,软件公司做硬件,硬件公司做软件。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软件公司只做纯算法或者做背后的服务链,就无法掌握主动权,必须投资前端硬件入口。在软件和硬件之间其实是一种智能商业的商业模式。

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是开放的,比如我们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的开放生态首先要利用市场调动更好的全球品牌资源和供应链资源,满足中国的消费升级,然后找一些技术进行整合。

然而,美国实际上处于封闭状态,不断将供应链带回美国生产的各个环节。

所以中国的零售领域和品牌主有很多升级,所有本土品牌都有自己的老品牌。这其实是基于熟人社区,包括我们对童年品牌的认知,比如北京的北冰洋、稻香村。

如今自贸区也是从电商起步,类似于一些新零售、智能产业加速器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趋势三:85-95的Z世代,市场的核心变量

第三个趋势是文化的趋势。文化会催生一些新的经济变化,同时其变化又受到人口代际特征的影响。

我觉得这两年特别有意思。整个国际形势、经济形势、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与“双11”非常相似。每一分钟,你的对手都会有新的招数,你必须应对。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也是未来几十亿甚至几万亿美元公司诞生的好土壤。

前几天马老师说:“现在BAT模式不属于5G,它出现在3G时代。”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图文做所有的社交活动,电商,广告等。在未来的5G时代,视频将会产生很多新的模式。

这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你认知时间早,产品准备提前,是你的优势。

当我们谈论文化领域时,我们主要谈论Z时代的文化。如今,大量年轻人的文化主题是享受生活和家。

我会问每一个90后和95后,“你最喜欢做什么?”很多人回答“我喜欢待在家里,但是不怎么出来”,也有人说“我喜欢出去打卡网上名人,去很多地方找尝鲜”。

因此,对于品牌主来说,需要不断更新,找到有生活标签的有趣新车型和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制造爆炸。

要做爆款,不仅要不断更新,还要快速周转供应链库存。产品设计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支付宝应该算是2C产品。率先观察到这一趋势,率先推出锦鲤鱼奖。后来,每个品牌和营销人员都开始用锦鲤鱼作为制造声势的工具,包括微博、淘宝618和创造101。

前几天淘宝开了一个会,邀请了包括文化KOL在内的很多神,给年轻人讲一些打造爆款的新方法,以及如何引领潮流。

我们认为这类人其实是在定义新的趋势,趋势就是他们。

小镇上的年轻人很不一样。小镇其实是一个熟人网络,最重要的是信任和社交。

所以很多情况下,熟人和家人亲戚的朋友圈很有凝聚力,他们自然会相信群里或者网络里的所有信息,哪怕是错的。所以很多和美容相关的商业模式会很好,和美食相关的也会很好。

如今,男性也开始崛起,男性消费群体相继出现。

有一个阶层叫“都市潮人”,他们开始做护肤、美容,甚至个人造型护理。

根据淘宝的统计,在“都市潮人”消费群体中,平均每天花在清理外表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小时。

这是一个细分的经济。我们常说第一代投资人看的是大局,但现在企业家和投资人看的是细分领域,会越来越细。你看得越多,新的商机就会越多。

和头条一样,很明显是从广告入手,流量很大,但是如果改不了,就会卖给阿里或者其他互联网公司,还在做电商。

如果你在娱乐圈做营销和交易,特别是冲动交易,还是有机会的。冲动消费的转化率很高,尤其是剧情好但没那么吸引人的时候。

这其实就变成了如何通过视频插入广告空间,如何将你70%到80%的娱乐时间转化为有效的商业转化率。

比如今天想买一双鞋,去淘宝天猫要花多长时间,效率就打开了。

在短视频方面,国家在监管,所以Aauto Quicker和Toutiao在用正能量短视频扶贫,政府会对这些土特产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这背后也有一个洞:供应链。

比如我去一个村培养几个农村网红,卖土特产,其他地方买不到,比如鸡、猪。

有来源,但如果我不做好供应链,东西就运不出去,不然一发货就倒闭。

因此,专门从事供应链的公司现在正在为下沉市场建立生产基地,并为某些地区建立供应链。

这涉及到后台供应链的整合。

你看到的是盒马前端的起起落落,其实它背后在不断做供应链。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盒马就一直在寻找产地,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打造自己的品牌,让用户在别的地方买不到。

同时还在控制链条,从而不断整合供应链。因为你有整合能力,可以满足细分市场年轻人的需求。

所以总体来说,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前端需求决定了后端产品的定制化,决定了新产品的新频率和新速度。否则很难持续刺激消费者,回头客也很难回来。

很多时候,你的品牌是什么样的,与你的产品能带来什么样的消费者成反比。

趋势四:反时尚、亚文化崛起、消费分级

关于时尚,全球范围内双向文化的渗透和对抗越来越快。

中国时尚不断向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渗透,但面临着对抗的阻力。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这种渗透是一种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纽约时装周正在销售老干妈和旺仔的毛衣,拥抱中国本土文化。

如今,中国的社会、人文、本土文化都在与大品牌跨界融合,比如六神里约鸡尾酒。

去年,阿里成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阿里鱼,不断引入全球IP,与大量商家品牌合并。这种整合不仅大大增加了原有产品的销量,还将部分产品的单价提高了数倍。

当然,一个好的IP需要长期的产品沉淀和KOL的不断洗脑。故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关注了两三年。

三年前,故宫的收入只有10亿门票。来到山院长,做了很多衍生品。起初,我依赖外包。后来开始做高端商品,经营店铺。

后来我们开始进入电视剧、真人秀等节目,这是典型的流量运营。

事实上,故宫最大的网络名人不是一些当代的交通明星,而是生活在历代的皇帝和大臣。通过使用这个流行的IP,他们不断向下延伸,背后是生活的标签。

当然,天猫和淘宝系统中也有大量的国外IPs,比如大英博物馆、莫奈博物馆,将这些IPs引入商品层面,然后进行整合。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消费分类,而家装市场最为明显。前些年,中式家居和北欧极简风格最为火热。近年来,进行了一些艺术和消费升级的家居装修。

趋势五:娱乐裂变,知识付费,IP为王

第五个趋势是娱乐领域。

在谈娱乐的裂变之前,其实娱乐是按照社群不断细分的,知识是不断分层的。可以看到,看短视频的人,看公开课的人,看日本动漫的人。

在不同的社区,支付方式越来越流行。

对于公开课和一些线上服务,我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一些95后消费者明确表示,付费的东西一定比免费的东西好;对于80后或者70后来说,是尽量免费的。

所以第一代互联网是免费的,第二代大家会说我应该买个VIP。

比如阿里这两年大力推广这款88VIP。去年只花了88元,给你提供的会员权利远高于88元的,甚至达到了上千元的会员价值。

随着会员计划的逐渐迁移,部分会员成为了头部会员,但腰部的“策略”逐渐刺激了你,提醒你升级消费。不麻烦的话,今年还得花888才能晋级这个VIP。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晋级这个VIP,我在会员资格到期的最后一个月买了一个3万元的飞猪套餐。

如今,许多企业不断刺激我们升级消费。这是因为,如果你给了任何一个会员太多的权益,都会伤害到你自己的会员运营模式。如果你给的太少,每个人都不会来。

因此,有一些SaaS创业公司和营销创业公司专门从事会员权益的营销,以整合更多的产业资源。

在IP层面,我们不断用文化包围消费者,然后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再从这个新的文化品牌出发,寻找相应的新模式和产品,反过来支持这些新品牌。

比如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50多个IP植入,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

目前古装剧投放广告的效果比现代剧好很多。

现代剧节奏比较快,植入式广告很难吸引眼球。但是古装剧里突然出现一个广告,会引起注意。所以大家更愿意投古装剧。

但仍有一些类型的剧无法植入视频广告,如动画片、抗战片等,一方面难以窃取,另一方面又受国家控制。再比如恐怖片,因为恐怖片里的任何广告都会让人觉得奇怪。

一般来说,最适合的广告场景是商业场景、旅游场景、汽车场景、家居场景和美食场景。

趋势6:芯片竞争

然后,我们来说说科技的最新发展趋势。

今年芯片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但现在芯片的增长率已经不能用摩尔定律来看待了。

现在我们看的是一台机器的学习速度,也就是你的机器学习的训练时间能不能比你的竞争对手短。

比如阿里可以在一周内获得“618”或“双11”等会员的消费习惯和新的消费趋势,可以形成他的下一代尽快精准推送广告的推荐引擎。然后我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训练我的对手朋友。

如果我可以使用较小的数据集,而他需要较大的数据集,那么这就是我的优势。

所以,我们现在拼的其实是学习速度。所以在这个领域,为了争速度,大家追求的不仅仅是拥有算法,而是将算法集成到你的芯片中,制作专门的算法芯片。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GPU等通用芯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专用芯片的机会很多,比如智能摄像头芯片、语音交互芯片等,所以很多产品都会升级。

现在很多手机都配备了类似米托秀秀的P-picture软件,会直接集成到你的相机芯片中。即使是现在,电视台也在植入相应的芯片,可以在专业相机中优化视频。它们后面有特殊的芯片。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做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芯片模式下,有一个很大的升级,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这是一个从10亿到20亿的规模,但是从智能机的普通芯片升级到智能芯片和智能终端,将是20亿到500亿的变化。

有大量的2B和2C场景,推广相应的芯片会有很强的头部效应。

趋势七:工业AI双螺旋:人机效率+人机体验

产业链双螺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增强学习。

另外两个方向是极致效率和极致体验。

我们说所有的“无人”模式都在追求效率,尤其是在工厂、医院和家庭生活中。

这种无人仓储、无人收银、无人交通执行是城市的大脑;没有人养猪,没有人养猪,等等。,背后是我们不断意识到的工业大脑。

在交互界面层面,我们如何通过语音交互和AR交互自然生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并将其整合到人与机器之间,其实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种模式。

今天早上在我从首都机场出发的路上,飞机晚点了。机场有大屏幕,可以播放体感柚子,吸引了很多去参加的小朋友。虽然这项技术并不难,但这种互动方式特别好。

所以很多店面都会在前面竖起一个屏幕,吸引人们玩互动游戏,然后拿红包,拿到红包后再进店消费。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排水入口。

当然,这种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会更多,所以提升体验非常重要。

比如阿里的未来酒店就在玩无人模式。想想看,从进酒店大门到刷脸进房间都没有人。如果你半夜想要什么东西,机器人会给你带来。虽然效率很高,但你的体验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很多时候,这种服务窗口还是跟人跟机器一起进行比较好。

趋势8:工业AI创新,知识整合

第八个趋势是工业AI创新。过去大量企业在AI上花了很多钱,但做的只是个别点的创新,甚至是一些虚假的诉求。有三个要点:

第一,企业的知识是否整合。

今年最流行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台湾,它整合了你的数据,但是你的知识不一样。

事实上,大量企业的知识库非常分散,所以在一些老专家离开后,你企业的Knowhow就留不住了。

这个时候,如何把它变成行业大脑,整合行业数据模型?这是企业现在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任何企业落地AI都会面临一个痛点。

我们以客服机器人为例。在服装行业,业务部门应该充当客服机器人的培训师。我们称之为AI训练器。

每年双十一等促销活动,对客服的需求都会特别大。过去可能要靠一个几百人的呼叫中心,现在只能靠几个人做,大部分都是做AI培训的。

例如,当你在外套或裤子上问一些问题时,可能有数百种方法来问一个问题。如何在背后识别?

如果你把这套服装换成电信流量包或者话费单,那就是不同的知识库了,所以你要坚持训练。

当一个企业开始推广AI培训的时候,因为客服业务部门不知道怎么做,会有一个用户满意度下降的痛苦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是所有应用这种培训的企业都会遇到的情况,但只要继续培训,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最终,所有的业务部门都会用到它,用得越多,准确率就越高。背后,一定有强大的商业驱动力。

第三,学习成本。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企业的AI落地场景是由最高管理层决定的,而不是由业务一线决定的。因此,我们经常发现这是一种虚假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需要。

因此,如何从人工智能的点、线、面形成一个整体模型至关重要。

比如工业大脑要解决节能和提高产量的问题,所以这是行业最需要的关键指标。从关键指标入手,可以找到一些有商业价值的大模型。

组织层面会有变化。2000年到2010年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面向流程的,流程一般固化在ERP和相应的流程软件中,包括OA。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客户的相关数据和知识已经成为驱动企业流程运行或企业组织转型变革的基础。因此,更多的时候,各种团队被数据组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组织架构都已经导入了,但是当你真正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候,你应该根据任务的性质,把不同BUs、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带进来,在一两分钟内组成一个虚拟团队,搞清楚好处,五分钟内正式合作。

这是打破部门壁垒的自然方式,同时也能产生内部竞争,使内部既有协调又有竞争,一切都在一部森林法的掩护下进行。这样,创新就容易出现。

其实谁有数据有知识谁就更了解客户,更容易带动整个项目的产生和推广。

以中国台湾为例。最早的时候淘宝很大,是从淘宝商城拆分出来的高端平台。这两个平台慢慢沉淀了很多可共享的结构,生成一个共享服务平台也是很划算的,这也是他们的中国台湾部。

如今,巨化已经成为阿里第三大商业体系。

这其实是由知识和技术的沉淀驱动的,因为中间平台不仅包括应用搭建的共享库,还包括数据的中间平台。只有经过数据的中间平台,我们才能在系统内部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

趋势九:行业变轨,观望,会死

第九个趋势实际上是我们当前实体的数字化转型。

大家都在说等待死亡而不改造,可能会导致死亡,但有时候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件事。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快速成功,快速死亡,会对产业升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比如内容行业,现在迪士尼和网飞的竞争很有意思,完全代表了两个供应链。

在内容层面,迪士尼的供应链属于自己。自己制作电影后,会带着去电影节拿奖,然后让PR进入影院传播,最后通过影院的票房实现自己自制剧的收益。

网飞主要是通过自制剧投放到专用的网飞在线平台,然后利用自己的会员系统实现自身的闭环。这条供应链与线下影院无关。

不过这两种玩法现在正在相互融合,网飞也在寻找机会收购一些线下影院,迪士尼也出现了迪士尼Plus作为线上会员制模式,现在迪士尼线下除了原有的传统ip外,还有很多漫威漫画这样的新IP。

所以他们现在越来越相似,这也符合博弈论,就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运行,最后会越来越相似。

像麦当劳和肯德基,阿里和JD.COM。这实际上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

另一个是汽车行业。如今,许多汽车公司都在推动数字化转型。除了产业升级的动力,技术本身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奏。

从汽油车升级为电动车是供应链的一次大转型,以往的汽油专利和机器专业基本失效。

电动汽车的专利将直接改变整个行业的升级。特斯拉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去年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车公司。

背后是抓住产业升级的新浪潮,再做电池组合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这其实是一种“产业+技术”的升级模式。

趋势10:数字领导

第十个趋势与商业模式和技术都有关,这被称为数字领导。

我们常说的智能商业,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数据智能,一个是网络协同。

很多时候大家都用点智能,这没问题,但是实体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缺乏网络协同。简单来说就是平台模式。

实体企业意味着什么?首席财务官对一个实体的陈述着眼于三件事:你的资产有多大,有多少人,你的现金流有多大,也就是人和财产。做得越好,效率越高,估值也越高。

但是互联网公司占无形资产的比重比较大,所以看你的平台化能力。以阿里为例:不是看阿里卖了多少货,而是看阿里在平台上交易了多少货。

因此,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煽动企业外的人和财产,形成你的商业模式,并以非常低的成本煽动,那么理论上,你的企业边际几乎可以无限扩大。

比如滴滴,包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司机,用算法调度订单。阿里环球采购也是如此。你形成平台模式后,我就可以把所有的全球品牌放在平台上,公平竞争。

实体企业也会遇到成本问题,主要与企业边界有关。

企业的边界是你是扩张到一定程度还是做同样的事情,但当内部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高于外部时,就应该采用外包。

但如果采用平台模式和算法模式,可以实现零边际成本,除非有一些政治或其他合规问题,否则会有边界。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未来的商业前景和技术变数。

比如随着日本虚拟网络的大火,国内有一些网络名人可以录制自己的虚拟形象,做播音员,表演唱歌,和每一个粉丝互动。这可能是未来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以科技为例:4G和智能手机到来后,由于LBS相对小组件的定位,出现了新一代共享经济,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现在大家都在打车,你和司机可以互相知道自己在哪里;点外卖,可以知道餐厅在哪,骑手在哪等等。

当然,5G时代的一些新组件也会在新一代交互系统中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现在量子计算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然整体来说还处于研发初期,但如果我能用大量的计算模拟出类似绿洲的东西,比如像头号玩家中的绿洲这样的一些游戏场景,甚至是一个星球级的游戏场景,那么游戏行业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升级。当然,你要敢于想象。

未来,在5G网络上融合AI和Iot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如何做出新的改变,都是一些新的商机。

其实我也在和三大运营商沟通,讨论5G时代的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我们如何集成当前视频中的所有应用程序?现在很多视频都嵌入了app,但是这个app太多了。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因此,未来应用的分发可能不再依赖于APPStore和安卓市场,而是可能直接通过云服务器市场,通过视频网站的视频引擎进行分发。就像Tik Tok一样,它是一个瀑布般的视频流,供你做各种开发。

那么,分布式的视频流也是游戏流,也是你的服务流,可能整合在一起。因为在5G时代,有一个趋势:不管手机有多差,只要你的屏幕好,所有通过云服务器分发的视频都不会受到影响。

这背后其实可以改变整个游戏发行产业链,在这方面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公司。现在是大家投资的好时机,因为这些公司刚刚起步。

另一个是未来的数据中心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数据中心是由CPU组成的,但下一代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一种云超级计算。

原来超级计算和云是两回事。超级计算只是一些大型实验室使用的专有设备,但现在超级计算可以连接到云网络,为所有创业团队、企业和政府提供一个共享的计算中心。这也会很有意思。

回头再看,现在5G说的很多,商业模式也会不一样。箭头下面的层次实际上是一些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而上面的层次是实现数字经济的一种商业模式。

恢复华为

2019秋季长沙论坛

原文出处清晰,大师教导,认权威,还原经典

——企业家一生必学的华为经典课

世界级企业获胜的原因

课程指南

彭剑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管理学家、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华为基本法起草组组长

洪天峰

华为首任EMT轮值董事长、副董事长,是华为转型成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现在他是方广资本的首席执行官

吴春博

华夏基石首席专家、著名管理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为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朱世尧

曾任华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原教授,研究生院原副院长,华为文化重要传播者之一

史蒂文·刘

华为是全球首个“蓝血十强”,曾担任大中华区/欧洲区/非洲区HR副总裁、区域联席会议区副总裁

夏敬明

华夏基石副总裁、战略转型与组织变革首席专家、华为文化与战略研究高级专家

苗兆光

管理学博士,华夏基石副总裁,首席战略与组织专家,华为组织研究高级专家

张文凤

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CEO,华夏基石业务合伙人模式研究首席专家

长沙站2019年9月27日-9月29日

华为基本法起草人2人,华为前高管3人,八大主题课程

——系统分析华为成功背后的管理逻辑和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