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边肖经常穿着古装看电视剧。每次听到“大理寺办案”“大理寺报到”的台词,他都会“不清楚,但有意识”:古代国家最高行政法院其实就设在大理一个和尚念经的地方,那么大理寺不是住持吗?因此大理寺成为边肖心目中神秘而又传奇的地方。后来,得知真相的边肖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了...
大理寺是一个权力很大的犯罪机构。
我们知道,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六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六大臣的权力开始进一步扩大。当时甚至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部门在管,法院在看热闹,寺庙在做事,监工在打杂”。
这句话说明了刑部的力量,但当时大理寺的力量几乎等于刑部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大理寺只能有多强大。
那么这个神秘的“大理寺”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叫大理寺?听起来像是一座寺庙的名字。
按照现代公检法部门制度的类比,大理寺几乎相当于最高法院。但它只是最高法院的一部分。例如,唐朝的司法系统分为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部分。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官员犯下的罪行、北京教师被监禁的案件以及各县上报的疑难案件。审批后送刑部审查,再报中书门。重大案件和死刑判决应由皇帝批准;刑部负责审查大理寺批准的下列流放罪和各县判处的徒刑罪。死刑,不管是不是在北京,都要经过刑部的反复,请示皇帝批准,再由大理寺复核;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事务。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等大案要案,要派人联合审理,这叫“三审”。后来,它有了一个更流行的名字,叫做“三法官”。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司法系统都有古老的阴影。比如现在监督和审判是分开的,古代也是。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当时中国三大司法机构,也可以称之为三法司,明清时期被称为“六扇门”。
在古代,也是如此。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刑部负责审理案件,大理寺负责审查案件。都察院监管这两个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互相牵制,以免因一个部门权力过大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当然,大理寺卿名义上还是缺刑部负责人的,因为大理寺卿是三大纪律的官员,古代刑部尚书是两大纪律。然而,它不能掌握大理寺卿的权力。虽然他的分数不高,但他仍然有权力参与政治。大理寺一旦对案件有所怀疑,可以立即提出,刑部会在这个时候向皇帝报告,皇帝会提出“三师齐进”。
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大量冤假错案的发生,也就是说大理寺是当时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大理寺不同意判决,就证明你还有机会。
随着大理寺的清王朝在明末落入平庸之辈手中,大理寺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导致了明末大量冤假错案的发生,导致了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被刑部和都察院瓜分,而大理寺在明末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查阅档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