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32年前做了一次肝癌切除手术,切除了一半肝脏。我想检查一下剩余的肝脏现在怎么样了。”69岁的广东四会会员梁胜走进中山大学中山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刘超的诊室,刘超被一句话惊呆了。
肝癌被称为“癌王”,
晚期肝癌疗效不佳,
尤其是30多年前,
患者术后存活这么久并不容易。
堪称“奇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23日从中山大学中山纪念医院了解到,最新的核磁共振复查显示,梁生剩余的半个肝脏和往常一样健康,血液检测显示肿瘤标志物水平没有异常。这次随访意外地引出了一个灰头土脸的医患故事。
刘超教授和梁胜合影
32年前的病历,他一直保存到今天
“上腹部间歇性疼痛3年,甲胎蛋白持续500ng以上,弥漫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肿大……”在用黄纸书写的病历上,用工整的笔墨书写的状况,32年后依然令人恐惧。
多年来,梁生精心保存着这份病历,其中详细记录了他与癌症抗争、与医生一起获得新生的难忘经历。
出院小结
术后半年复查记录
“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好,父亲是全家的顶梁柱,靠他种地养家。得知他‘病重’的消息后,我们全家都觉得日子要崩溃了。”梁生的二女儿阿玲还记得那些恐慌的日子。梁生有三个孩子。当时大女儿上初中,阿玲上小学,小儿子才两三岁。
那段时间,梁胜经常感到肝区疼痛,但因为家境贫寒,他拖着不治疗。直到他的皮肤变黄,体重减轻了很多,他才意识到出了问题。
手术后他采用了新的治疗方法
1988年7月,梁胜赴广州,向刘超教授的老师、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曲教授求医。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肝癌。曲教授告诉他,这与他多年来患乙肝有关。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15-20倍。”据刘超教授介绍,在我国,乙肝相关肝癌的比例极高,占总肝癌的63.9%至90%。
许多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或体征。当他们感到肝区疼痛和黄疸时,大多已经到了中晚期。此外,许多患者患有肝硬化,可能会失去手术机会。据相关统计,每100名肝癌患者中,只有20至30名在确诊时有手术机会。
幸运的是,梁胜得到了手术的机会,这也意味着他的命运可能会逆转。
1988年7月21日,瞿教授在教授的协助下,仔细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所在的左肝叶,结扎脾动脉,插管肝动脉。术后7天,梁胜开始用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进行化疗。
医院保存的手术记录,右上角是医生手绘的手术示意图
在曲教授的坚持下,梁胜接受了肝动脉灌注化疗。要做出这个决定,肝胆外科专家有“失败”的风险。
肝动脉灌注化疗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相当于用药物“沐浴”附近的肿瘤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杀死残留的肿瘤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新事物。
直到本世纪初,肝胆外科医生对肝癌手术后是否配合肝动脉灌注化疗的意见仍不统一。受当时所用药物的限制,这种治疗被许多外科医生评价为“无效和不必要的”。
然而,屈教授想给病人一个自由的手,用尽一切可能。他想尽办法安排梁胜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
一位老教授的远见
术后半年,梁胜回到医院复查,肿瘤被抑制。随后的几年,他按照医生的指示,注意养生,饮食适度,安全度过了30多年。
2017年去世的瞿教授,生前是华南地区肝胆外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要求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回答八个问题:
“病人得了什么病?
病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
是否对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进行了全面评估?
这个手术会超出病人的支付能力吗?
手术指征明确吗?
手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吗?
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有多大以及对策?
医生有能力完成手术吗?
这八个问题是屈临证经验的总结,在外科界广为流传,被后世医家称为“区八篇”。
“区老师的医疗生涯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他对肝癌的治疗有着超前的眼光,并认为自己不能仅仅依靠外科医生的《柳叶刀》。”刘超表示,随着新药的开发,肝动脉灌注化疗的价值被医学界重新发现,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屈赴哈佛医学院深造。他敏锐地意识到肝病的治疗不能单靠手术。回国后,他立即成立实验室,将免疫疗法引入肝肿瘤的治疗。
“我一进师,就被安排研究免疫细胞治疗肝癌。我当时觉得有点委屈和不解。”刘超教授回忆,多年后,随着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弟子们意识到屈的眼光超越了时代。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林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联系本网站,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