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饭碗”是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

栏目:汽车 2021-10-05 19:54:37
分享到:

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此外,7月份在同一基地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袁隆平团队的双季稻亩产破1500公斤#和#袁隆平爷爷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也上了热搜,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双季稻亩产3000斤是什么意思?袁隆平说,“这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这种经验应该推广到全国,为国家粮食增产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以人为本,人民以粮为天。中国人民必须把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粮食安全的“定心丸”。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很多人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秋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水平增长,今年将是又一个丰收年。有了袁隆平团队的这个好消息,未来粮食产量还会继续增加。

今年疫情、灾害频发,要实现丰收并不容易。那么中国人的“饭碗”是如何稳固的呢?中国的粮食安全有什么保障?

早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就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把粮食藏在地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耕地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确保14亿人吃饱饭,保护耕地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实施永久基本农田专项保护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改造中低产田,稳步推进“藏粮于地”倡议。

此外,今年国家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四省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东北四省累计投入农机服务机构1.6万个、免耕播种机4.1万台,保护性耕作区实施免耕播种作业4606万亩,超额完成全年4000万亩任务;建成统筹推进县38个,实施面积2892万亩,占实施总面积的63%;建成82个县级和282个乡镇级高标准应用基地;在典型区域设置了72个长期固定监测点,进一步加强了土壤数据采集分析和运行效果实时监测能力。与传统耕作地块相比,今年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在水土保持和抗旱方面优势明显,作物普遍生长良好,有望顺利实现稳产增产。可以说,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科技藏粮:科技插上粮食生产的翅膀

在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后,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供给,是“技术藏粮”,这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袁隆平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和“海水稻”的R&D和应用,是农业科技进步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定心丸”。

此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高标准农田的大力建设也是重要因素。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的材料装备水平加快提升,全国农业机械总功率达到10.28亿千瓦。目前,已建成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453个,丘陵山区农田机械化改造加快推进。农作物耕种和收获的机械化率已超过70%,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4%和30%。农业机械化正在从耕作和收获延伸到植物保护、秸秆处理和干燥;在高标准农田方面,“十三五”期末,完成高产稳产抗旱高标准农田建设8亿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平均亩产粮食增产100公斤左右。

版权声明:本文由农机网原创,部分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作品经本网站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农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