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十年“诉调对接”,传播为民情怀。2010年1月8日,徐汇区司法局与徐汇区人民法院启动十年“诉调对接”工作。十年来,华景镇作为标杆之一,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并在法院诉讼中心社区法官的指导帮助下,让诉讼服务走出去,将诉讼调解带到家门口,充分发挥诉调对接的便利性,取得可喜成效,使调解深入人心。
“疫情”一线的调解员冲到了最前面
把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一直是调解的意义所在。今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花井镇的调解员们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在社区的每一条线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区一级调解员、沙家浜居民区主任、监委主任唐慧英在社区防控调研中发现,刘女士从重点地区来沪探亲。老人的儿子因为吸毒住进了戒毒所,留下了儿媳和一个还在家里读书的小孙女。听说重点地区要隔离,全家都很慌;特别是我媳妇担心隔离14天会影响工作收入,所以很抗拒。为此,唐慧英立即打来电话,从当前疫情形势和公民责任,包括员工疫情隔离期间各单位应享受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劝导。因为平时有群众工作的基础,全家人都同意待在家里不出门。
前不久,在北京工作的独居在光华绿园的老人郭阿义的女儿点了一份老年外卖。但由于上海社区管理严格,外卖小哥无法进入社区,这也引来女儿的抱怨。经常上门照顾老人的小区主任、调整委主任杨颖,立即在小区门口取了外卖,迅速送到老人手中,不仅解决了因点外卖引发的纠纷,还让年迈的女儿感受到了居委会干部的关怀。
2月11日,区级人民调解员张继平接到12345市民热线投诉,要求及时上门调解。姚女士的丈夫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定期定量服药。一旦停药,她的生命就有危险了。本来他们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站配药,但是这次因为疫情的原因,医疗服务站没有开门,眼看着救命药就要用完了。于是,暴怒的姚女士通过电话向社区医疗服务站、华景区医院投诉至12345。当事人还扬言要起诉市卫生局,觉得政府的工作太不人道。了解情况后,张继平静地听着姚女士的抱怨,耐心地说服她告诉她,她没有拒绝配药。相反,根据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最新规定,她可以多去当地医院两个月服药,这样可以保证及时服药,减少外出。其实是很人性化的安排。经过一番劝说和调解,姚女士明白了原因,说她太心急了。
许多因琐事引发的无尽愤怒、不满和不解,都在一次次灵活的沟通中得到解决。在疫情来袭的关键时期,调解员们奔赴前线,为一线战“疫”保驾护航。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成果,其中纠纷因调解而转化为无形的成果,也为后续的司法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诉求与对接”充满了人的情感
近年来,华景镇多元化矛盾纠纷逐年增多,尤其是财产继承纠纷。“仅靠有限的司法资源和传统的诉讼解决机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华泾司法所所长冯斌向记者介绍了华泾镇“诉调对接”工作的由来。为节约审判资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区司法局与区人民法院开展了“诉调对接”工作。面对这种形式,华景司法所也跟进并积极探索。
“诉调对接”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这是对这项工作最实际的考验。冯斌说,“诉调对接”实际上是一个民生实事。在一般的财产继承纠纷中,如“诉调对接”,收费相对较低,比诉讼、公证有优势,对普通人来说是看得见的“实惠”。同时,“诉调对接”也可以就近在社区解决,办事方便。办理继承时,通常是被继承人最亲近的人,有时难免会产生分歧。调解员还会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调解方案,说服双方从家庭纽带的考虑上退一步,成功解决家庭纠纷后再进行对接。
冯斌告诉记者,在开展“诉调对接”时,涉及财产继承纠纷的案件一般先做出“调解”协议,再去法院制作笔录。签订后,法院将出具民事调解协议,执结法院。民事调解协议的出具可以去房地产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公积金管理中心、各大银行等。,并办理房产过户手续,股权变更权利人,提取公积金,以及银行存款
有一次,常年在西班牙生活工作的徐先生在华景镇找到了调解工作室,说妻子因病去世,生前有遗嘱:徐先生继承了名下的两份房产。但徐先生找到了房产交易中心,却得知自己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原来,房产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徐先生的婆婆年纪大了,没有收入来源,应该保留自己的继承份额,她享有房子的继承权。根据法律规定,所有权的转让还需要徐先生同意,所以许灿先生不能办理手续。他必须重新办理公证或通过诉讼程序明确继承份额,才能变更产权。由于工作关系,徐先生回家处理完妻子的丧事后会立即返回西班牙,没有时间再进行公证或诉讼。因此,听说花井镇“诉调对接”的徐先生找到了花井司法所,希望通过“诉调对接”解决问题。司法厅了解到徐先生的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区法院上诉调整对接中心。同时,考虑到徐先生的婆婆年近90,距离川沙较远,来回坐车办理手续不方便,主动上门为其申诉和调整对接。在徐先生提出申请的第二天,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法官前往川沙的一家养老院进行调解和上诉。在养老院的a 空房间里,法官坐在床边,而书记员倒在床头柜上,仔细记录着调解笔录。调解过程中,法官向云描述了整个情况。云听后表示,自己失去了女儿,不想失去在世的亲人,自愿放弃继承房产份额,然后在调解协议上按了手印。调解结束后,老人一直感谢法院和司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仅感谢他们的高效调解,还感谢他们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便,避免了四处奔波。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诉调对接”在近十年来为处理和解决一些家庭、社区矛盾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显然这些接触过“诉调对接”的居民更有经验。
通过“数据”展示重新探索前进之路
通过开展“诉调对接”,及时解决了一批纠纷,有效化解了辖区各类社会矛盾,促进了和谐建设。据统计,近十年来,华蓥镇调委会与徐汇区法院“诉调”中心对接纠纷1038件,涉及金额84,157,846.28元;包括833个物业、8个机动车、股票、证券、外汇和公司变更。扎实的数据是“诉调对接”成功开展的经验证据。这十年的经验也为拓展司法工作新渠道提供了思路。
在近日于华景镇召开的推进“诉调对接”工作座谈会上,另外两个品牌落地华景镇,分别是华景镇艺术矫正培训基地揭牌和广钢科技园公共法律服务室。这也预示着华景的司法触角将延伸至园区内的艺术矫正和公共法律服务。华景司法所将围绕“促进家庭和谐、增强法治观念”主题,按照镇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领导小组要求,在东湾艺术中心设立艺术矫正培训基地。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东湾艺术中心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教育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深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而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创造更好的条件。广钢科技园公共法律服务室在相关调查中发现了“重社区轻企业”的问题。因此,此次将通过了解企业园区对专业法律服务的实际需求,设立“上海市徐汇区广港科技园公共法律服务室”,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
十年路漫漫,“诉调对接”是司法服务的创新之路。但在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各种司法服务还有待于探索前路,最终为更多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