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生 淝水之战:一场关于谢安的千年误解

栏目:汽车 2021-09-26 16:14:06
分享到:

傅抱石的谢安父亲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但用东山谢安世为你说说笑笑。”东晋咸康帝五年王导去世,后二十年谢安主政。谢安是一代风流人物。他是一个“主张纲而不审”的政治家,尤其是东晋决战之后。他一直被认为是与王导并肩而立,“兴国灭国,继爵”,事业长久,人格长存。

这真的是历史的误解。

淝水之战是太原八年秋在秦晋的一场决战。一直认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是谢安的巅峰之作,历尽千辛万苦不改仪态,“悄无声息说笑”,运筹帷幄,延续金朝,永垂不朽。

这真是一个错误。谢安不仅是淝水之战的领导者,但他的作用极其有限。

战前形势与东线淮南战争

东晋政权建立后,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对立地位。晋朝的仁人志士想收复北方一半的山川,经常寻求北伐。在谢安掌权之前,从祖逖到桓温的六个人进行了八次北伐。由于种种原因,北伐胜少败多,耗费了东晋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北朝秦王傅坚横扫西北后,国家强盛,威望大大提升。许多国家加入了朝贡行列,外交使节挤满了宫廷。苻坚必然骄纵自大,企图实现统一,奔南长江,从而对东晋造成严重威胁。东晋朝廷得到报告,命令内外大臣整顿防务。孝武帝再次下诏请他统治北方。大臣的仆人谢安亲自为这份名单揭幕,并推荐了他哥哥的儿子谢玄。谢玄不仅是一代名士,更是一位勇敢的年轻将军,被誉为“谢佳宝蜀都”。当时谢玄担任的是征司马、征南郡的职务,相当于太守的军衔。他被提拔为谢玄,“他不避讳亲戚”。这当然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甚至他的政治对手郗超也认为这是一个好举措。孝武帝于是封谢安为侍中,命都督杨、禹、徐、兖州、大清等采取军事行动。又授谢玄为兖州刺史,亲政治江北。谢玄上任后,面对前秦士兵的威胁,他的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西晋末年,北方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大多南迁。南迁最便捷的路线是从泗水、淮河流域向南,经兖州、广陵渡过天津关,再到东晋时期的北抚地区。北府从金口到金陵人烟稀少,适合居住。对于在胡琦的追捕下南下,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的北方难民来说,这里是一个安全方便的地方。它可以吸引流离失所的人,他们可以耕种土地用于生产,也可以组建一支军队。正如桓温所说:“京口酒可以喝,簸箕可以用,兵可以使”。谢玄离开广陵镇后,聚集了原北府兵的一部分,但后来分散,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他招募了一些渡过淮河的流民充实起来,成为一支军队,被称为北府兵。其中,刘牢之、何谦、罗天三人智勇双全。由于北府兵会流民,有良好的作战习惯,思念故土,盼望光复,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日后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东晋和刘宋时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秦东线淮南之战,可以说是淝水之战的前奏。

太元三年四月,也就是北府兵建好六个月后,傅坚按照彭超的计谋,派皮夫大军在西线牵制荆州军,而彭超、生茂则率领十二万大军直奔淮南,企图在数日内突破广陵,直抵建康。太原第四年五月,池攻打淮南重镇盱眙,立即将北府兵和刺史将军围困在三安。三里广陵百里,金亭地震,临江守备。谢安派鲁将军到沿长江筑城。当时,彭超和其他14万军队想推动他们的胜利,以取得健康。东征对金非常不利。这时,谢玄当机立断,率领北府兵3万北上救萨娜。彭超派出骑兵进行阻击,北府兵首次登场,尝试他们的技能。他们和秦启江在白马塘西打仗,他们割了脸。谢玄挺进三安,与十余万秦军展开激战,结果以少部分人击败了秦军。彭超投降了10年。谢罗引五万北府兵反攻盱眙,击败。彭退守淮阴。北府兵破刘牢之在淮河上的浮航,北府兵破诸葛侃的船,烧其淮桥。晋、秦双方决战,晋军斩秦将绍保,不得不退守淮河以北。谢玄率领军队追求胜利,然后与于军川作战,秦军大败。彭超带着几个亲戚逃跑了,然后自杀了。

在晋秦淮南战争中,北府兵以五万人打了四场胜仗,所向披靡,在秦军消灭十余万人,充分展现了谢玄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北府兵的实力和勇猛。应该说,淮南的成功与谢安无关。是谢玄决定从北府兵中抽调三万兵救援萨那,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百变求胜的指挥官。然而,从现有的史料记载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谢安的调动或安排。

淮南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士气,同时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使东晋以少胜多成为可能。没有淮南之战的胜利,未来没有什么能赢得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过程

淝水之战是太原八年秋在秦晋的一场决战。

在此之前的两三年,傅坚决心伐金。他会见了他的大臣,并亲自宣布:“目前的四项战略已经决定,只在东南角,不与王华接触。现在,我国有90多万士兵。我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亲征。你觉得有可能吗?”

一些官员,特别是、姚苌等鲜卑、羌族将领,听了傅坚的话,说伐金易如反掌。但也有少数人坚持异议。尚书左仆从全一曰:“谢安、桓冲皆江表之伟人。君臣和谐,内外统一。斩金难成。”佐为王子使石悦认为天象、地理位置和人类和谐都不在秦国一边。苻坚的弟弟、大臣杨荣也劝苻坚不要伐晋,说:“不赞成伐晋的都是忠臣,望陛下垂听。”

傅坚决心统一全国。他以武王虽天气不利仍能取胜的故事来反驳石悦的石天理论,也以夫差、孙皓的江湖不可靠来反驳石悦的地理优势理论。他自豪地说:“有了我的人,扔鞭子就能切断水流,他们还能靠什么冒险!”唐代胡曾的东晋诗云:“夫简何过小,欲投江来。”他没有看到金军不像殷周、夫差、孙皓那样骂人。他失去了人民的心,打了一打就死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他从未见过长江的洪流。他的结论是:“我有几百万强兵。利用连战连胜攻击一个垂死的国家。为什么难?”

傅坚认为东晋“内外同心”的问题不值得反驳,这是事先向他警告过的。从造福北方士兵健康的角度出发,他计划避开南方的酷暑。太原在八年后的秋天开始了战争,并决定在冬天作战。但他想不到的是,晋朝大将桓冲在五月积极攻打襄阳。在北方人最怕的湿热的夏天,晋军攻下了两个县城,打败了一支救武当的队伍。七月中旬攻势结束,桓冲军安全撤退,没有让秦军乘虚而入。这是桓冲在淝水之战前夕为缓解医疗压力而采取的大规模协同行动。它支援了东线谢家北政府的士兵,使南侵的傅坚师长顾此失彼。事实表明,全一关于东晋“内外同心”的说法是相互呼应的,是有一定依据的。显然,谢安并没有计划或控制这次军事行动。

前秦世祖傅坚

八月初,傅坚命令章昊、慕容垂等。操领步骑二十五万人,令羌将军姚昌统管彝、梁之兵,将西线托付于最不可靠之人。然后,到了中秋节,凉风习习,玉露飘洒,大军从长安出发。这支军队有60多万步兵,27万骑兵,数万艘舰艇,可谓威武。然而,他的部队分散,从四川省和重庆市向东向西蔓延,直到现在安徽省中部。南北相向,前后千里。大军行到襄城,凉州兵到咸阳,幽州、河北两兵到彭城,蜀汉兵开始顺流东下。阳平功夫荣等部队只有30万人左右到达营口,即今天安徽颍上县东南的水影入淮。需要指出的是,父亲素有“百万大军”之称,但参加淝水之战的部队实际只有30万人,约占全军的三分之一。

东晋时,江淮两军飞报建康,梁武帝急令大臣射为将军、征伐太守,授许、兖州刺史谢玄为先锋太守,辅佐国将谢安之子、西征中郎将,督领八万人出秦军,令龙翔将军胡仁带水军五千人,援助寿阳。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军事部署是根据孝武帝的决定;第二,双方动用兵力,其中晋军八万,军约三十万。应该说形势严峻,胜利的天平依然偏向秦军。

被任命为老师的谢玄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他去找谢安请示。谢安泰然自若,只说“又有圣旨”,便不再说话。谢玄没敢再问任何问题。他出来的时候请问问别人。谢安没有谈军务,只下令安排车辆,参观郊区别墅,会见亲友,而谢玄不得不跟他一起去。谢安还带着谢玄下棋。谢玄的棋艺比谢安高,但心不在焉,打了好几局,胜少败多。骈谢安逼迫他继续比赛到晚上,才撤回报价。在整个行程中,谢安从未谈及军事。传统上,理论家认为谢安的成功只能通过运筹帷幄、临危不乱来实现。这是一个大错误。谢玄是原军事总督,主管军事。如果谢有“庙号”,他应该通知谢玄,至少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在开封给他一个“绝招”。但《金淑》和《世说新语》都没有谢安面授谢玄的记载,他也没有预言未来战争的演变。可见,战争即将打响时,谢安并没有“庙算”。没有计划怎么能整天下棋下棋?这只能用谢安超强的表演能力来解释。

一天后,不顾与谢安的嫌隙,桓冲考虑大局,怕建康兵力不足,派出三千精锐部队支援。虽然3000人兵力单薄,但确实可以为防御薄弱的都城空加强拱顶,以防敌人突然袭击。这时,谢安又一次“作秀”,但他坚决拒绝,没有任何准备措施,说朝廷不缺盔甲,西藩要守着它御敌。桓冲心中焦急,对穆辽叹道:“谢安世可以为丞相,但不擅军务。他派了一些没有经历过风浪的年轻人去抵抗强敌。我不知道,我这一代会不会落入敌手!”应该说,桓冲的话是错误的,低估了北府兵年轻将领的作战能力,但说谢安世不擅军事,还是有正确的一面。

十月,秦军攻破战略要地寿阳,控制罗箭,将东晋援军胡斌军围困在石霞。傅坚得知前方战事进展顺利,立即火速投入八千铁骑,日夜奋战,与寿阳会合,指挥战斗。傅坚以为金受到惊吓,派朱序到谢营投降。这是一个微弱的诡计。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太守,城被攻取。虽然他后来接受了秦朝的官职,但他一直在曹颖,他的心在汉朝。他抓住机会,把秦军的一切事实告诉了谢石和谢玄,并给出了他的建议:“如果秦军的数百万人都能到达,他们就不会被打败。他应该在军事力量集中之前尽快进攻。若秦军前锋被击败,其余的人会喘不过气来,不战而溃。”

谢石听说秦王傅坚已经到了寿阳,就胆怯了,打算坚持下去。谢玄赞成朱序的建议,坚持快攻。

于是,谢玄派北府兵刘牢之率五千人去救被石霞包围的罗天。晋军到了,得知前秦大将已根据山涧险要,安排了五万大军等候晋军。

石霞在罗箭后面,罗箭两岸悬崖峭壁被削,淮河汹涌,云雾缭绕,形势险象环生。俗话说:两个壮士相遇,勇者胜,直杀入,挥军渡水,十数合击,斩秦程。秦军逃走了,没有出路。分散的步兵和骑兵只有一条漂浮求生的路。结果,超过15,000人溺水身亡。晋军首战告捷,士气高涨。谢石的勇气很强,所以他下令撤出村庄,与水和土地齐头并进。首战获胜的原因有三:一是朱序的建议;第二,谢玄的决定;第三,刘牢之的勇敢。谢安没有参与他的工作。

傅坚得到射手溃败的信息,大为震惊。他迅速登上寿阳塔接受检查。他们不禁暗暗吃惊地看到金军队整齐划一地走来。眺望东北角的八公山,枝繁叶茂的树木被视为满山的千军万马。傅坚惊讶地对傅容说:“这也是一个强敌。怎么能说他是弱国呢?”原因是傅健是北方人,对江南初冬郁郁葱葱的森林缺乏了解。此外,前锋落选,所以有很多疑虑和恐惧。晋军打赢了心理战。显然,这绝不是谢安安排的“疑兵”造成的。

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完成集结,入驻淝水以东,全线发起反攻。另一方面,秦军已经做好了在西岸作战的准备。从兵力对比来看,前秦有20多万,晋朝有8万。看来决战胜利的天平还是偏向前秦的。当时谢玄突出了优秀指战员的气质和才华。肥水就是现在的东淝河,西北从合肥流向寿阳,然后流经西北的八公山,进入淮河。谢玄到了淝水河边,见对岸尽是秦军,便有了计策。又传话与傅坚,说:“大人正在压飞水阵。你要打持久战吗?不如把阵形稍微往后移,让晋军渡河,打胜仗。”秦军诸将都不同意撤退,傅坚却说:“只要你退一点,等他半路渡过来,用铁骑压他,就没理由无敌了。”这个计划是好的,根据大纲合编者周济的说法:

起初,宋湘想欺负群臣,与楚国作战。宋朝建立了,但是楚人不在稷下。“我寡不敌众,”儿子木易说。“我不在叽叽。请打击它。”“不,”这位官员说。绅士不会把人困在危险中。“纪纪并不入列,且告之。大众说“不行”,陈接着打吧,宋师输了。

熟悉中国民族的傅坚,对春秋时期的宋楚之战非常熟悉。他没有忍受宋襄公的虚伪和失败,而是完全吸收了儿子的意见。与傅容商议后,下令撤退。然而,傅坚在他的决定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忽视了大部队的“势”和“时间差”问题,而“谢玄之计”则利用其撤退的“势”制造“时间差”。试想一个20多万人的队伍,聚集着彝族、汉族、鲜卑人、乌桓人等各族将士。语言交流是个大问题,荣蓉发布的命令可能要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才能发布。就这样,前面后退,后面不通知,进退失据,一下子就失去了进攻的局面。第二,毫无疑问,里面有间谍。正当阵地混乱之时,朱序等人在战斗结束后喊道:“秦冰输了!”听得秦兵慌了,争先恐后地逃窜。中间的部队看到对方前后都在撤退,也在四处奔逃;后面前面的部队看到后面已经乱了,以为后面被袭击了,更乱了。这时,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逆转地向晋军倾斜。

晋军渡河,坚决执行谢玄的命令,用弓箭射向迟,虎扑向前。杨本来想叫戎的士卒停下脚步,但他被金兵打死了,因为他的马摔倒了。晋军乘胜追击,冲过寿阳,直抵30里外的青冈。朱旭等。众人都出来,回到金那里。晋军收复寿阳,缴获了傅坚的云母车和大量装备物资。

迟逃走了,还有无数的流浪汉。逃走的迟大惊,闻得风声,以为是追兵。一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傅坚身体正中间,边跑边哭:“我有什么脸再统治世界?”沿途安置了散兵游勇,到达洛阳时聚集了10多万人,包括一些尚未到达的后续部队。

上述淝水之战的过程,据《晋书》等古籍记载,看不出谢安的调度。事实上,远离卫生的谢安,无法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给出灵活的指挥。平心而论,谢玄是第一个在淝水之战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官员。

战后

当晋军的好消息传到建康时,聪明奸诈的谢安又出风头了。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他正在和客人下棋。他读了这个好消息,把它放在沙发旁边,还在下棋。客人受不了了,就问是什么新闻。谢安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有破贼!”事实上,他太兴奋了,当他回到他的内室时,他跨过门槛,打碎了他的牙齿,但他从来没有感觉到。打贼是常识。赢得胜利是一件好事。“然而我疯狂地打包我的书和诗”是真情的宣泄。假装无所谓,只是为了赚取“风度”“雅量”等时间评价。更棒的是,这部剧赢得了永恒的掌声。比如南宋诗人张炎在《忆王孙谢安棋庄》中写道:“对弈对赌别墅,其乐无穷,心如美日。只是对于一个当时神秘的。嘲笑傅坚,在百万大军前呐喊。”

傅抱石《东山报告》

有一件事相当奇怪。后世乃至现在,一般认为谢安是淝水之战的第一大臣。然而,当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被理论家们所忽视。据说淝水之战后,朝廷中有很多关于谢安败亡的传闻。有一次,江州刺史、大音乐家桓伊给皇帝表演时,因谢安愤愤不平,特意唱了曹植的《苦吟》:

做君子不容易,做臣难。忠信不明显,但有疑虑。周,金条不会发表。心连心辅助皇族,大叔反造谣...

歌曲苍凉,谢安为之动容。他对浣衣说:“你这样做不容易!”这时候,皇帝也听出了言外之意。北宋后期,王安石借此机会赞美谢安,感叹自己的经历:“谢公故迹难追,山与月只在时。去可惜了,就再也不回来了,明年再哭给浣衣。”淝水之战后,朝廷宣布,功勋卓著的大臣仆从谢石升为大臣,谢玄升为前将军,假节,谢安未得赏赐。直到谢安死后两个月,谢安追晋为庐陵郡公,为南康公,谢玄为公,为蔡公。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公司”,距离战争胜利已经快两年了。《晋书》卷九十一《徐希传》说:“至于谢,论者之间可能有异同。”可见,谢安死后,恼人的话还在流传,可惜“异同”的内容丢失了。最值得注意的是,据《南齐书》张羽文学中的《王晓本传》记载,曾称谢安为“无文之碑”,认为是“无美藻及时”。但我认为东晋的文士如云,要解释谢安有碑无文无好文的原因是不现实的。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借口。唐代小鹏飞的《尚书·谷实》中也说:“谢太夫的墓碑在东晋,但是开头没有文字,很难作出说明。”所谓“说难”,就是谢安生前处境艰难,难以用语言描述事情。李说,他在某种程度上透露了这个消息。我想,“论者之间可能有异同”或者“难以言表”,这些肯定都涉及到如何评价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作用。“古者淡泊,今人笑口常开,湖年年达旧痕”,令人唏嘘千古。

本文摘自《六朝人:谢安》

一代学者的痛苦、快乐和追求

和精神轨道

进入天猫“高高图书专营店”购买

当当、JD.COM和天猫直接搜索书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