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菁菁 学界VS业界:融媒体是能让电视行业寄予希望的前途吗?(下)

栏目:美食 2021-09-17 23:44:51
分享到:

相关链接:学界VS业界:融媒体是能让电视行业寄予希望的前途吗?

1 号 按

第二届传媒1号产学研线上高峰论坛,1号把关注的焦点锁定了融媒体,1号将与学界、业界的从业者们,共同探讨融媒体的发展历程、当下矛盾、未来方向。论坛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探讨的是融媒体的当下,有哪些特点与哪些实践;下篇,探讨的是融媒体的发展,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本期业界嘉宾:

宋菁菁:上海广播电视台看东方传媒副总经理,看看新闻首席运营官

邵震: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中心主任,卫视频道副总监

本期学界嘉宾:

高山冰: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伟伟: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赵瑜:浙江大学教授

3

问题篇

主持人:

您认为目前中国融媒体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一:媒介区隔问题

宋菁菁

观点1: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再度扩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距离。

从2014融媒元年开始,大多数媒体机构将融合改革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作品体裁、文风、语态的改造上,使之适应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受众需求。但新产品的发展速度太快,“用户之争”早已不是由“内容”这个单一元素决定,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再度扩大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距离。中国的融媒体发展应该有更高的站位,顶层设计要整体对媒体产业化发展运作的布局进行思考。

问题二:区域问题

张伟伟

观点2:卫视媒体融合的发展体现出很显著的发展不均衡特征。

“发展不均衡”即各地卫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差异性很大。当然,我们很容易理解,经济发达城市的卫视台,在发展媒体融合上,由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往往动作早、投入多,因此会比经济相对落后城市的卫视台,更早地具备了较高的与新媒体接轨、融合传播的水平。但是,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卫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看到北京、上海、广州虽然都是一线城市,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和广东卫视的融合发展程度并不一样。东方卫视的融媒体发展走在前列,它的电视融媒体产品——“BestTV”,拥有有效用户数已超过1.5亿。

赵 瑜

观点3:省级卫视的区域因素还是相对凸显,但是新媒体平台必须是着眼全国。

如果说中国的电视市场曾经可以容纳34个卫视,那它未必能够容纳34个融媒体平台的高水平竞争。这从目前中国市场主流视频网站的数量,可见一斑。从全国角度,省级卫视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走不同的融媒道路,是其平台后续盈利的基础。

问题三:协作问题

赵 瑜

观点4:省级卫视融合的问题,在于要真正从媒介融合走向媒体融合,以平台化的思路克服既往的资源割据,从而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

目前传统媒体的融合,基本还是在解决不同传播介质中内容协调问题,工作团体的合并、工作流程的优化,其实尚在起步阶段。对于省级卫视而言,面对地面频道的经营困境,是否需要突破卫视思维,走向全集团多媒体融合,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观点5:省级卫视还要处理新闻和节目中心对融合的不同需求。

国家战略所强调的,基本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融合创新。电视台目前播出比重更大的是综艺节目和电视剧,这部分资源的融合往往是通过版权运营完成,如果省级卫视本身的版权内容掌控力不足,难以支撑这样的节目渠道建设。

邵 震

观点6:不同性质的媒体发展理念、企业文化不尽相同,要想携手合作肯定要突破不少的壁垒,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

简单点的像互联网公司的语言我们要去消化理解,他们的商业机制流量玩法你要知晓;电视媒体作为事业单位要更多考虑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需要互联网公司去理解,像合作中有一些创新玩法对互联网公司不算问题对卫视媒体却可能有一些体制内的制度约束;像互联网公司常以时间为节点来推进,我们则多以项目来推进,双方如何协同推进脚步这都是不大却不能回避的问题;像双方的价格体系不一样,如何放在一起考量,面对共同的客户,如何不切走互相的预算,而是共同做大蛋糕,让客户拿出另一笔预算投放到融媒产品上,这都需要互相信任理解和共同的努力,让三方都觉得不吃亏而是非常有价值等等。

问题四:人才问题

张伟伟

观点7:人才缺失是制约融媒体发展的最大根源。

目前卫视人才队伍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各地卫视台面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卫视台还面临人员老化、思想落后,转型难等问题。如何让留守在卫视的老人,从认知、理念等各方面与时俱进更新自我,如何加快他们的紧迫感、培养他们的转型动力,是提升卫视融合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很多卫视老总反映,城市台人员很多,但是适应新媒体的人并不多。

问题五:模式问题

黄楚新

观点8:卫视媒体尚未完全适应媒体融合的竞争环境。

总体来说,卫视媒体还未能完全适应媒体融合的竞争环境,未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又满足市场需求的融合策略和商业模式。而搭建新媒体平台以及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技术投入,导致卫视的新媒体平台创收面临困境。

4

展望篇

主持人:

面对种种问题,您是否可以为融媒体的发展支支招?

方向1:观念转换

宋菁菁

观点1:聚合的目标不是内容,是内容触发的人群互动。

就电视台而言,我还是认为必须把如何激活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融通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来抓。融媒不是简单相加,不是电视+手机,而是要把电视屏作为自有传播矩阵中的渠道之一,电视屏与手机小屏融通聚合的目标不是内容,是内容触发的人群互动。要深度研究挖掘大屏用户的产品需求,并与这波智媒技术发展深度结合,抓住时间窗口,研发颠覆性的大小屏双向交互体验。

方向2:人才建设

张伟伟

观点2:人才建设是融媒体最重要的第一步棋。

城市卫视台有着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变为融合发展中的盈利点?需要人才去思维创新、生产创新和产品创新。因此,卫视媒体融合就急需对现有作为国企文化单位的城市卫视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在用人机制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创新,激活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个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一个城市卫视台能够实现“留住优才、吸收新才、更新旧才”,那么它就有了与新媒体竞争的筹码,它的融合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方向3:技术驱动

高山冰

观点3:深入推进“电视+”,赋予传统电视新动能。

运用AR、“摇一摇”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平台壁垒,推动跨界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的产业共振,实现大小屏的交互共赢。这一模式已经在卫视媒体得到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演进注入了新生力量。

观点4:充分挖掘媒体数据价值,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驱动着媒体的发展与转型。电视媒体既是数据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数据的制造者。用好媒体数据,重建用户关系,构建全新的应用场景,把现有静态的存量内容资源转变为动态的、互动的数据资源,进而打造数据产品,成为卫视媒体转型中的增量选择。

栾轶玫

观点5:智能融,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进一步深化媒介融合。

未来3-5年,人工智能将成为通用技术,媒介融合无法避免人工智能这个大背景,同时人工智能也将更深入地影响媒介融合。目前,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已经开始改变着媒介生产,先前的媒介融合只是在“人-人”层面、“部门-部门”层面、“内容-内容”层面、“介质-介质”层面、“端-端”层面;融媒体的下一站“智能融”,将考虑“人-机”协同;“机-机”协同”等方面,人与机的分工与定位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人-机”融合带来的新生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此外,智能融,还意味着新的媒介生产与消费空间的产生,比如车联网带来的无人驾驶将重塑着“车-人-机-信息”的关系,先前我们笃定的认为的“私家车增多必然带来广播复兴”的论述基础已改变,在无人驾驶汽车中,被解放的人的双眼双手对于信息的选择与消费将不再局限于广播,为这一特殊空间中的人提供适位内容与消费则是智能融的下一个新需求。

方向4:产业完善

黄楚新

观点6:需建立和完善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产业链。

突破这些阻碍卫视创收的困难和壁垒,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收模式,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产业链。为此,需要卫视媒体从体制机制创新着手,着力提升融合水平。进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和各新媒体平台优势,以联动化、差异化的平台策略拓展融合广度,增强融合深度,发挥融合实效。同时,必须做好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和观念革新,结合各平台特性,生产出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内容。唯有通过优质内容铸造品牌优势,才能进一步拓展融合深度,为充分延长内容产业链提供不竭动力,提升面对外部冲击的竞争力。

高山冰

观点7:搭建平台,在区域融合中实现产品转化。

卫视依托自身的内容、技术等优势,转型发展中有的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媒产品。在驱动产品升级改造,利用新兴技术对现有平台进行完善和扩展的同时,可以提升融媒产品的转化。在县级媒体融合大发展背景下,通过技术服务、平台共享等方式,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增值服务。

方向5:跨界拓展

观点8:战略投资自媒体,实现跨越式增长。

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卫视媒体在优质内容输出、与自媒体内容创意与生产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的同时,可以选择品牌契合度高的自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产业互联网的投资布局,打造全媒体矩阵。

栾轶玫

观点9:跨界融,即媒介融合要跳出媒介来做媒介。

省级卫视在建立的“融媒体中心”之后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媒介组织内部的部门是融合在一起了,内容也融合了,流程似乎也比过去更高效了,但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个紧迫的问题。“跨界融”,即融媒体中心在完成好宣传任务、宣传使命的前提下,要跳出“媒介”思考融合问题。比如,新华社的“未来融媒体研究院”,它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方了一系列的商用产品及服务:可以测试驾驶者疲劳指数并风险预警的“小唛”指环;通过皮电传感器来测试观影者的体验,为电影、戏剧的受众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作为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诸如此类,都是跳出媒介的媒介融合——“跨界融”。

观点10:结构融,即指媒介融合纵深化带来的是媒介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重新定位及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先前做为信息中介存在的媒介组织,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即提供“信息服务”。媒介新生态情境下,新技术为媒介组织赋能,使得它不但是“信息服务”中介,同时还是“社会治理”带动着。这一点,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特别凸显,县级融媒体可以担负起“智能化社会治理中介”的作用,它利用媒体自身的介质特征,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鼓励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这个平台是一个信息平台,同时又是公共服务平台,它能更方便地聚集县域民众,作为县域的社会组织,协调社会行动,促进公民主动协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群策群力,共管共治,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主持人:

您对融媒体当下的矛盾、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想法与建议?欢迎参与1号福利提供的“留言赠书”活动,参与这场产学研的破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