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之神回到明末 明末清初的红夷大炮:改变历史的舶来品

栏目:旅游 2021-09-17 22:17:06
分享到:
1

如果乾隆皇帝穿越到2018年,走进近日精彩纷呈的进博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外国商品,这位统治了中国六十余年的老头子恐怕只会连连摇头,骂道:“荒唐,荒唐!”

在乾隆眼中,通商不过是羁縻外藩的手段,广州一口开放与西洋贸易就足够,怎能大开国门,任由各国洋人在此卖弄技艺,大肆叫卖?而且,来朝洋人应该叫做“贡使”,参展商品也应该改称“贡品”。

▲袁崇焕:备受争议的名将。

朝廷对袁崇焕和红夷大炮大加赞赏,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巡抚辽东,并封其中一门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据徐光启本人称,受封的这门大炮,就是他从葡萄牙人购买的首批红夷大炮之一。葡萄牙人代购,诚不我欺。

68岁的努尔哈赤,带领残兵败将回到沈阳,起兵四十余年,从未遇如此惨败,心中愤恨不已。当年八月,他就郁郁而终。

4

宁远之战一年后,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在宁锦之战中又吃了一次红夷大炮的亏。吃一堑,长一智,皇太极意识到,这红夷大炮真是“大杀器”啊,一定要搞几门来研究。

崇祯四年,皇太极围攻辽西的大凌河。

毛文龙旧将孔有德、耿仲明接到命令,从登州赶去救援,行至吴桥,这支军队突然哗变,反攻登州。

在大闹一场后,他俩叛明降金,不仅给皇太极带去了登州贮备的20多门红夷大炮,还虏走了几位葡萄牙炮师,这些“国际友人”不但做代购靠谱,对制造、使用火器也很在行。

皇太极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夷大炮,顿时爱不释手。

孔、耿二人由此平步青云,屡立战功,后来名列清初四大藩王。他们的叛乱很快就引起连锁反应。

困守大凌河近百天的祖大寿,因城中弹尽粮绝,不得已于当年十月开城投降。据明朝兵部的资料记载,城中红夷大炮、灭虏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子炮等各式火炮3500门,以及其他各种火器,全部为后金军所得。

▲红夷大炮为清军屡立奇功。

孔有德、耿仲明的叛变和大凌河的失守,让明朝自天启年间以来购买、仿制的红夷大炮遭到巨大损失,同时这些装备落入后金手中。

还有不少负责生产山寨货的工匠,也被掳去满洲,为后金军带来制造技术,这使两军的军备竞赛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崇祯四年的冬天,对明朝来说,比以往更冷一些。

5

偏偏这时候,明朝在宁远大捷后兴起的“红夷大炮”热迅速冷却下来。徐光启等人年迈退休,又无人继承。崇祯皇帝顾着整顿朝政,逐渐忽略了武器装备。

即位之初,崇祯也曾命人去澳门购买红夷大炮,继续聘请葡萄牙炮师进行训练。

可是朝中言官们却把“华夷之辨”那套老掉牙的理论搬了出来:“我堂堂天朝上国,为何要借助外夷之力方能御敌呢?”听完,崇祯表示,吓死宝宝了,赶紧把红夷大炮丢一边,不了了之。

▲崇祯帝朱由检。

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明朝抢占先机,竟半途而废。满洲人却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在缴获红夷大炮后,他们很快进行仿制,并将“失蜡法”应用于铸炮工艺中,加紧训练炮手,使其成为攻城略地的有力武器。

到崇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60门自主制造的红夷大炮,为避“夷”字之嫌,改名曰“红衣大炮”。皇太极也给自主研发的红夷大炮山寨版取了响亮的封号,称之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中,清军用红夷大炮攻城。在塔山、杏山两座明军重兵把守的要塞,坚固的城墙被红夷大炮一下轰开二十多丈的缺口,清军一拥而入,将坚城一举攻下。明军只能束手投降。

清军入关后,红夷大炮威力不减。

顺治元年,李自成退守潼关,最后一道防线,正是被红夷大炮攻下。

▲清军入关,颁布剃发令。

顺治二年,江阴军民抵制剃发令,起义后独守孤城三个月。不曾想,投降清廷的吴淞总兵李成栋,从南京拉来24门红夷大炮,狂轰滥炸,一夜之间,城门失守,全城被屠。

据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南明政权的重要据点,杭州、金华、广州等城,无一不是被红夷大炮攻破的。

对此,曾经指导明朝铸造红夷大炮的传教士汤若望感慨地说:

“清军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早已胜过明军,近来火器又与明军相当。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过于西洋大炮,今则清军不但有,而且为数甚多。明军虽说掌握西洋大炮在先,可惜发展迟缓,素无多备。”

在明清二十年的军备竞赛中,明朝一败涂地。

6

清军凭借着红夷大炮这一舶来品,还有Made in 东北的山寨货大杀四方,却始终认为,骑射才是“满洲之根本”。

于是,曾经对红夷大炮加紧制造,最终赶超明军的清军,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对火器的研究逐渐趋于停滞。

直到马戛尔尼访华时,清军的武器仍然是火器与冷兵器并用,并以冷兵器为主。

▲八旗军装备。

清军所使用的“鸟枪”,是一种前装滑膛火绳枪,发射前要从枪口装填弹药,塞进弹丸,以火绳为点燃装置,引爆火药后发射。这种装备,每分钟只能发射一到二发,射程只有100米左右,且使用时要携带火绳、火种、火镰、火药、铅弹等。若是遇到下雨潮湿天气,便无用武之地。

相反的,此时西方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这种枪是用击锤上的燧石来撞击产生火花,从而引燃火药,简化了装填火药的过程,去掉了火绳,射速每分钟可达四至五发,射程达到200米。

清军早已落伍的火炮更是惨不忍睹,以红夷大炮为代表的旧式武器,工艺落后、铸件粗糙。这些炮造型笨重,重量高达上吨,威力和射程却远不如洋人的新式火炮,而且在战场上还容易造成炸膛,弹道紊乱等问题。

据《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即距鸦片战争开打,不过才五年时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加强虎门防御时,新造了60门大炮。

结果,在试射时,60门中有10门当场炸裂。关天培马上派人检查,发现由于技术落后,这些武器大都带有瑕疵,炮身有大量沙眼,内部竟有很多碎铁渣。甚至有一门内部出现一个空洞,大小可以装下四碗水。关天培心中愤恨,又无可奈何。

▲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

试问以这样的武器和英国人作战,如何不败呢?恐怕还未开战,先把自己人炸了。

7

更讽刺的是,即便是西方人,也无法否认,火药和火器的故乡,其实是中国。

早在十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利用火器参与作战的设计,到宋朝时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特别是在宋金战争中。

南宋高宗年间,从未上过战场的虞允文能在采石矶以少胜多,大破金兵,不只因为他指挥得当、宋军同仇敌忾,还在于军中的一大秘密武器。

这赖以制胜的法宝叫做“霹雳炮”,是一种爆炸型火器。它是用竹筒塞满火药,并加入石灰、瓷屑。

采石矶之战是一场水战,霹雳炮在此发挥的作用,犹如那赤壁的火遇上了东风,势不可挡。两军战船相近时,南宋军就将霹雳炮点燃,抛向对方船中。只听见一声巨响,伴随着烈火焚烧,石灰散成烟雾,迷晕了金兵的双眼,他们慌不择路,相互踩踏。

南宋时,还结合冷兵器的特点,发明了管状火器“突火枪”。

突火枪以竹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和子弹,子弹由瓷片、碎铁、石子之类组成,发射时,声闻五十步。这玩意儿,可说是所有近代枪炮的鼻祖。

元代,火器西传,先由蒙古人传到西亚,再从西亚传到了欧洲,就像马克思说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十四世纪三十年代,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这个曾被唯美地译为“翡冷翠”的文艺复兴发源地,欧洲的科学家们开始仿造东方的管形火器,研制近代枪炮。

两百年后,当葡萄牙的舰队驶向中国,明朝官员惊讶地发现,这些不请自来的异域来客竟然拥有前所未闻的先进武器。

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向明朝派出首位使臣皮雷斯。一支由四艘帆船组成的舰队到达广州。

为表敬意,对中国礼仪毫不了解的葡萄牙舰队指挥官费尔南多下令,升旗鸣炮。三声炮响,城中皆惊,害怕天灾降临,四处逃窜。负责接待的明朝官员还以为葡萄牙人是在开炮挑衅,欲行不轨。

这件让大明子民震惊的武器,叫做佛郎机炮,流行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前期,与中国传统火炮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它很好地解决了管内闭气问题,并提高了灵活性、命中精度。

▲佛朗机炮展现了中国与西方火器发展的差异。

佛朗机炮的出现,让明朝第一次感觉到,在军事科技上与西方的代差。可是面对这一新式武器,明朝不是对火器加大研发力度,迎头赶上,而是和后世对待红夷大炮一样,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购买、仿制,知识分子们把更多精力用在八股、贪腐、党争上。

8

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的近三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火器制造大都墨守成规,鲜有进步,明朝如此,清朝尤甚。

乾隆二十一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列举了85种炮名,完全没有创新的炮种,都是几百年传下来的老古董,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中,那艘装有110门大炮的英国军舰模型,很快被乾隆送入圆明园封存,当成宝贝收藏起来。只是因为乾隆在藏品中没有多看它一眼,早已忘掉了它“容颜”,清朝再次抛弃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

道光二十年,当清朝还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中时,英国的战舰盛气凌人地驶来,敲碎了清廷的幻想。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代表清廷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登上了英国战舰。参观一圈后,他不禁感叹:“洋人这战舰,船坚炮猛。我以前也只是听到传闻,如今亲自上来一看,看到它们装载的火炮,更加知道,这不是我们的兵力所能对付的。”

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最终换来的是,近代百年的屈辱和失落。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庞乃明:《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欧立德:《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