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傩戏” 是戏也不是戏

栏目:旅游 2021-09-26 17:50:13
分享到:

傩,最简洁的解释就是“打神驱鬼”。女巫通过“占有神灵”来扮演神灵、驱逐邪灵,具有消除瘟疫、庆祝丰收、祈求战争胜利等社会功能。这在今天很多人眼里似乎只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不值一提。或者只是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最多只是游客的“表演”秀。

事实上,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傩原本不是一种戏,而是一种极其严肃的古代宗教仪式。甲骨文中有关于傩的记载,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对傩肃然起敬。《论语·乡村党》中有一句话:“乡亲骄横,站队。”《礼记·郊祀》曰:“土生土长者,孔子当庭。拯救房间上帝。”汉代郑玄评论说:“是个强鬼。到时候,就要抗疫、抗鬼。”大概意思是有人非正常死亡,在葬礼上举行驱魔仪式,扮演上帝的角色驱鬼。孔子穿着一件大礼服站在他的寺庙前保护他的祖先,担心傩仪会扰乱他们的精神。

虽然孔子没有说“怪力乱”,但他非常重视“礼”。傩也是中国古代礼仪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吕氏春秋》高度诱注:“大傩,沥为阳导,而击鼓驱疫于今朝农历大年前一日,也就是说,沥散也”。傩自先秦以来就是国家举行的盛大仪式,并一直兴盛至今。《续汉书·礼记》:“第一蜡是大日...关白政府的官员都以木兽为师。”南朝《荆楚时代》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乡亲们也打腰鼓,戴胡须,使金刚力士以抗疫。”《旧唐书·礼记》:“傩傩……提前十日,太常清等官首在此寺念傩,读各种乐。那一天,大宴是三五个官员办的,大家都到棚里看,老百姓也看,挺壮观的。”在宋元时期,伊诺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仍然很壮观,每一次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时至今日,傩仍然活跃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傩戏的倡导者屈指出:“我国的傩戏和傩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宫廷傩戏、民间傩戏、军事傩戏和寺庙傩戏。土家族、壮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的傩戏属于民间傩戏;地方戏和关索戏属于军傩;藏区大寺院的鬼魂,包括北京喇嘛庙的正月,都属于寺院。”“我国傩戏多见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据我们所知,属于傩戏系统的剧种大约有二三十种。全国56个民族中,汉族、壮族、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门巴族、蒙古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傩戏。”

傩,原本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以人们对鬼神的信仰为背景,以“走火入魔”的巫师唱、念、坐、打为表现形式,但其前提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祈求消除瘟疫,获得幸福生活。可以说,傩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主观愿望。就像给人吃饭一样,从求神悦神发展到普通人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中世纪以来,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半宗教半娱乐的民间活动。比如在河北省武安县,武安傩由祭祀和表演两部分组成,既可以一起举行,也可以分开举行或相互交叉,充分实现了宗教仪式与民间娱乐的巧妙融合。

武安傩的“祭”由请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组成。在过去,邀请了60多位神。“表演”主要包括团队戏、火柴戏、花车、旱船、舞龙、舞狮、霸王鞭、武术等民间艺术形式。光是临时演员就有成千上万。演出的重头戏是《捉黄鬼》。黄鬼是洪水、虫灾、疾病的象征,也是忤逆与孝顺、霸道与霸道的代表。在表演过程中,首先,跳鬼不停地向前踢和翻筋斗,引诱黄贵屈服。紧随其后的是大鬼,第二个鬼魂俘获了黄贵,并护送黄贵四处巡游。无论游行队伍走到哪里,都会达到高潮。游行结束后,黄贵最终受到了王艳和法官的审判,被判处了开庭破腹之刑,当场执行。驱魔捉黄鬼表达了人们对战胜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和丑恶势力的渴望。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谈谈我们在标题中已经提出的问题。傩戏到底是戏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傩戏既不是戏,也不是戏。都说傩戏不是戏,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活动,是人们降神驱鬼、消灾求福的严肃仪式,就连不谈怪力乱神的孔子,也对傩有三分敬畏;但傩也是戏。几千年来,傩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人民的重大节日的庆祝习俗,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狂欢。傩是一种戏,但它不仅仅是人们娱乐或猎奇的儿戏或把戏,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活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伊诺就是这个“礼仪之邦”中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安傩,正月十五“捉黄鬼”

傩戏是戏吗?既肯定又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