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菩萨的大乘之心
菩萨发动众生之心,即大乘之心。大乘包括菩提心,大慈悲和方便。
太虚大师说:菩提心是因,大悲是基,方便是本。菩萨行者必须有菩萨、慈悲、方便,才算大乘。
1.菩萨:是求佛之道的心。佛教和道教只有在被三个和尚抢劫后才能到达。没有菩萨,能经得起这么久的考验吗?
经文说:世界上多一个人,就多一颗成佛的种子。学佛无菩提心,犹如耕田无种田;如果你不播种,将来会有收获吗?菩提心是一种愿望,只有有了愿望,才能获得成功。发菩提心就是发泗洪的誓愿。
《华严经》说:“忘菩提心,行良法,是一个神奇的行业。菩萨若忘了丢菩萨,不能饶众生。所以菩萨是一切菩提道法的基础,是修行大悲的基础。
2.大悲:表示降低众生的心。菩萨下凡众生,就是要发出“无慈悲,大悲”之心,把众生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把众生的乐当成自己的乐。为所有人工作而不期待任何回报是必要的。所谓“愿为众生服务”、“愿众生脱离苦海,不为自己求幸福”,是大乘的大悲。
3.发送方便:做四射法方便。众生的根是不同的,所以要方便广泛,才能拯救众生的苦难。佛祖通过观机授法八万四,教导众生,无非是佛祖生活的便利。菩萨的四种处事方法——布施、爱言、利事、与同事合作——终究是让众生皆乐,这就是方便。
上面提到的菩提心、大悲心、大方便,叫做大乘。送大乘之心救众生,难做难忍。否则,大乘之心不易发。
吴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是一种重视实践的宗教,是一种富有伦理特色的哲学。佛教有三藏十二经,汗流浃背,教理深刻。它对宇宙生命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发,不同于其他只能笃信无疑的宗教,所以是一种哲学。但佛教更注重道德伦理的践行,所以被称为宗教。佛陀本身就是一个注重道德实践的典范。所以佛陀觉悟后,反复强调“万恶不作,一切善法皆从,自净为佛之本”,希望众生从道德修行中净化自己。
菩萨修行和学生学习一样是循序渐进的。从烦恼的普通人到四对八代的罗汉,到烦恼消除的异界菩萨,甚至到功德圆满的佛陀,都有一定的时代。菩萨的境界也因练功夫的深浅而异。就连落地的菩萨也有十种不同,如欢喜、与土分离、发光、燃烧与辉煌、难渡、今昔、遥远、不动、好与辉煌、法云。进入第一处幸福处的菩萨叫地上菩萨,第一处之前的菩萨就是第一处之前的菩萨。地球之前的菩萨,要修行三十七件,才能超脱于世。
所谓三十七门,又称三十七菩提师,即四心、四感、神四足、五力、七感、八义等。,是疗愈恶行、修善法、斩断愚昧、庄严修持佛法入菩提的资源。即使这37项是修炼到十处的菩萨,也要坚持不懈。
此外,菩萨还要修炼四种摄影方法——施、爱言、利行、同事。
另外,在修行菩萨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六度。《法菩提京欣论》卷谈修行六度时利己利他的意义:
1.给予是利己的,传播好名声,用你出生的地方来丰富财富;正是利他主义能够满足一切生物,教育和征服一切生物。
2.持戒,能远离一切邪恶和苦难,永远善良,这是利己;教育众生不做坏事是利他主义。
3.忍辱负重,远离一切罪恶,达到身心安康的境界,才是利己;能够带领众生走向和谐,这就是利他主义。
4.取得进步,得到世界上最好的、走出世界的最好的方法,是利己的;教育众生经常修改法律是利他主义。
5.冥想,你可以永远快乐而没有观众的邪恶,这是私利;教育众生练习正念是利他主义。
6.做智慧可以远离无知,打破烦恼和智慧壁垒。这是私利;能够教育所有生物是利他主义。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意义深远的。这个微妙而深刻的道理,过去已经被佛祖验证过了,只有信佛的弟子才有机会听到这个解答。所以,一个佛教的忠实弟子,必须亲自修行,守护佛法,让佛法深入人心;以真诚的态度开创事业,造福社会人群。如果每个人都能信佛,然后勤奋修持六度佛法,以利己利他,那么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自然就会实现。
文章转载自佛光山全球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