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廉 “老内”潘维廉:看过世界 更爱中国

栏目:历史 2021-11-27 19:19:35
分享到:

2021年4月12日上午,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频道国际教育集团主办的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启动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中国政府友好奖获得者、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使潘教授出席仪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启动仪式前,潘教授接受了外国语大学学生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与中国结缘的故事和他眼中的中国。

潘维廉 潘伟廉

《老内》潘:我见过世界,更爱中国

“过去,我喜欢说世界这么大,我想看看。现在我想说,我见过世界,更爱中国。”潘曾在一次演讲中深表忏悔。现年65岁的潘威廉被称为“最陌生的人”。生活中,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老顽童”。采访中,他和记者开了个轻松的玩笑,不自觉地掏出一两句闽南语,笑着说:“我是闽南人!”

在工作中,他认真学习,不断写作。在中国工作30年后,潘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成为中国高校最早引进MBA课程的外籍教师之一。不仅如此,他踏上了中国广袤的土地,感受了风土人情,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著有《魅力福建》《魅力厦门》《魅力泉州》,未来还将推出《老潘带你看中国》系列丛书。2020年,潘被评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说:“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外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梦也可以成为世界梦。这是我的中国梦。”三十三年来,他保持着不变的心,一直走着。他用书和笔作为犁,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请叫我“老内”

当潘198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到了厦门,发现大陆并没有西方媒体报道的那么封闭。这里的人并不像西方媒体报道的那样无知和麻木...虽然他们在经济上不是特别富裕,但他们对自己的政府和国家充满信心。未来总是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中国文化使潘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的潘这样形容自己:“我就像一个鸡蛋,外白内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他早已是一张外国人的脸,一颗苍老的心。潘谈了很多他对中国的认识,他被爱国主义、亲情、爱好和平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打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西方国家通过战争主宰世界,而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任何战争或冲突,也从未占领过其他国家的土地。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在潘教授看来,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就是以国家为家,以世界为世界。亲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一贯的生活方式,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潘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他说:“我去过很多国家,但从来没有遇到过文化冲突。因为我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因为他从不先入为主,偏听偏信。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可以加深我们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这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今天,中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近了。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中国需要理解世界。在潘看来,中国文化最好的代表就是优秀的政府管理艺术。“这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说起最近BBC中文频道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CCP不怕英美,只怕中国人民。”潘教授的观点与很多网友不谋而合。“这简直是对一个政权的最高褒奖!”潘说,民本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00年前,中国把贴近人民、支持人民视为国家责任。政府把为人民创造福祉,让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所以才敬畏人民,人民始终对政府保持支持和信任。中国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遏制和脱贫攻坚战的圆满结束,无疑是对中国政府高层管理艺术的最好注解。

疫情在全球蔓延后,西方国家反应迟钝,猝不及防。相比之下,最早面对疫情威胁的中国,在疫情防控上做出了果断、高效、有序的决策。在潘看来,面对疫情,西方国家总是试图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中国政府更致力于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中国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尊重、一种承诺、一种责任。只有政府的有效部署,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实现一盘全国象棋。

谈到脱贫,潘感慨万千。1994年,潘驱车4万多公里,花了3个月时间环游中国,特别是考察了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贫困地区。2019年,他再次以厦门为起点,走遍了25年前到过的城市和乡村,跨越2万公里,覆盖26个城市。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同样的行程,不同的时代,我们从羊儿的羊儿窄路,到曲径通幽,从穷屋檐,到伊势宜家,从物资匮乏,到扶贫增收。他在农村和田野里遇到了许多普通人。当他问及生活变好的原因时,这些人满脸笑容,脱口而出“因为政策好”。这些都让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更取决于人民群众自发的努力和迎难而上的决心。潘说,也许是中国的一心一意和不怕吃苦让不了解中国的外地人感到害怕。他们害怕中国的未来,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国的发展是真正和平的。在潘教授看来,毫无疑问,中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因为只有这条道路才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中国本身已经足够精彩了”

潘认为:“打开世界的眼界,不仅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力量,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尽最大努力去讲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国际社会需要中国贡献东方智慧。潘自称是中国故事的忠实记录者。他坦言,“不是我讲故事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中国故事本身足够精彩!”

2019年,潘参与编辑《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系列。他希望当代年轻人能够理解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注重个性化表达。“如果你说的是自己的故事,那就独特有趣,别人也会更感兴趣,更有说服力。”有感情,有礼貌,有文化。越是平实的文字,越能引起故事的共鸣。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潘说,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获得与世界交流和交谈的能力。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学习中华智慧,弘扬中华精神,传播中华价值,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2001年,潘获得“福建省荣誉市民”称号。在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吃饭时,习近平说中国人了解世界,但世界不了解中国,并鼓励他写一本关于泉州的书。受此启发,潘购买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并前往美国采访传教士和过去在中国工作过的人,以便通过泉州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在回想起来,潘感慨地说:“大概20年前,就已经有了‘一带一路’的想法。”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中国“和谐共生”理念的全球实践。在谈及“一带一路”和“共同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时,潘自豪地说,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非洲担任国际医疗志愿者。从他的亲属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广袤的非洲有多遥远,都有中国人在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医疗物资匮乏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当地人民实现经济发展。两年前,潘收到的一封信,鼓励他在未来充满信心地讲更多精彩的故事。这也启发了潘对中国梦的思考。他认为,中国梦要持续,必须成为世界梦,要让世界亲近中国,了解中国。一带一路要把世界和中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相信未来中国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潘已经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来过几次安。他仍然觉得“Xi安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方。“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商业气息浓厚,不失十三朝古都骨子里的内敛与厚重。走在安的大街小巷,潘被这里的老建筑迷住了。他希望有机会放慢脚步,感受古城的文化底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融入城市。

“大多数中国人特别热爱生活,中国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温暖的烟火气。”潘教授结合自己在中国30多年的亲身经历,反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并号召年轻朋友们做中国梦执着的追梦人,让中国梦成为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