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新娘,早已是影视作品中过时的桥段。
回到1967年,这样的浪漫桥段清新有趣,迎合潮流。
当时的电影《毕业生》用富二代抢新娘,照亮了整个国家,树立了美国青春片的天花板。
突破性表达技巧
《毕业生》帮助当时只有36岁的迈克·尼科尔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的确,他在剧本的表达方式上有了突破。
在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中,主人公本杰明被给予了一个特写镜头。
本杰明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的眼里总是只有自己的世界。
饰演本杰明的达斯汀·霍夫曼准确地揭示了他茫然的眼神,用他的演技为影片的主题奠定了基础。
房子的主人,他的父亲,走进镜子,显示他们之间的对话不是一个标准的正面和负面的镜头,而是让他的父亲站在本杰明面前。
当其他人想见本杰明时,他们被父亲阻止了。
由于父亲的存在,本杰明无法充分表达自己。
“侵介于空之间”的表达现在是一种基本的镜头语言,只是镜头位置不同。
罗宾逊夫人勾引本杰明的“胯下”场景更加经典。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从一个奇妙的角度表达了罗宾逊夫人碾压本杰明的女性气质,暗示本杰明最终会屈服。
其实标题已经给出了暗示,本杰明本身是很难抗拒女人的,而且他看到美女的时候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如果是小说,作者通常会用心理描写来表达。
面对罗宾逊夫人的猛烈攻击,本杰明感到了强烈的压迫。
如果是电影,一个镜头就够了。
蒙太奇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亮点。
本杰明与女主角罗宾逊夫人的快乐时光被浓缩在短短10分钟内。
从游泳池到酒店,从酒店到家,从家到酒店,从酒店到游泳池,再从游泳池到床。
一系列的转场精彩华丽,将电影的魅力带得如火如荼。
反抗的意义
《毕业生》改编自196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原作者查尔斯·韦伯于2020年6月16日因血液病去世,享年81岁。
起初,这部小说并不是很受欢迎,但因为《纽约时报》的一篇相关书评,它引起了电影制作人劳伦斯·图勒曼的注意。
劳伦斯·图勒曼只花了1000美元就从查尔斯·韦伯手中买下了改编权。
也许查尔斯·韦伯不知道这对他意味着什么。
直到1967年这部电影上映,在美国引起了观影热潮,查尔斯·韦伯才突然出名。
《毕业生》的故事是青年查尔斯·韦伯根据自己的经历改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在电影中,本杰明的形象更加具体。
因为电影的成功,本杰明一下子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形象。
他的困惑是无数年轻人的困惑;他的反抗是无数年轻人的反抗。
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还是21世纪。
毕业前不选择个人目标,年轻人很容易陷入迷茫。
即使本杰明是优等生,他也担心自己的未来,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复苏,诞生了一代暴发户。
20世纪60年代,这些暴发户的孩子成了富二代。
作为富二代之一,本杰明主要面临两个问题。整部电影都在讲他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第一是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二种是被父母催促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社交,为有前途的事业做准备。
就像是他的父母让他穿了一套他不愿意穿的潜水服,然后在晚会上做了一场搞笑的潜水表演。
他被逼得喘不过气来。
得搞个“潜水逃生”。
游泳池成了他呼吸的地方。
然而,逃避并不能满足他的想法。
所谓贪恋温暖,是指当物质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时,人们会通过否定传统社会伦理来寻求新的出路,从而做出许多越轨的事情。
本杰明父亲哥哥的妻子罗宾逊夫人成了迷雾中的霓虹灯,迷路的本杰明突然有了方向感。
于是他扑向罗宾逊夫人。
以前,亲密关系一般是同龄人之间的,但随着性解放运动的浪潮,亲密关系比以前更加疯狂。
与罗宾逊夫人建立亲密关系是本杰明反抗的开始。
自由是人的天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对他生活的干涉迫使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他不想走他父母的老路。如此大胆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他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和对传统的极大颠覆感。
第二个问题被罗宾逊夫人解决了。本杰明不再害怕父母的控制,但第一个问题仍然悬在他的心里。
缺乏目标感使他感到不安。毕竟和罗宾逊夫人的关系维持不了多久,更多的是一种宣泄。
罗宾逊夫人,我猜她勾引本杰明只是为了刺激。
过度阅读,她可能想用本杰明。
当她第一次带本杰明时,她并不害怕她的丈夫会突然回来。
他告诉本杰明,他的丈夫会很晚回来,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罗宾逊叔叔很快就回家了。如果本杰明不能抵挡住罗宾逊夫人的戏弄,它会被当场捉奸在床。
这一定有问题。
很有可能罗宾逊夫人想让她的丈夫发现她出轨了。
罗宾逊夫人和本杰明交谈后,她透露她的婚姻不幸福,但她不能离婚。
如果她丈夫发现她和本杰明发生性关系,那么她可以有离婚的理由。
而且老公可能不会透露自己是因为脸戴绿帽子。然后罗宾逊夫人实现了她的目标,重获了自由。
也许是罗宾逊夫人激活了他对男女爱情的渴望,爱情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大目标。
于是在电影的后半段,本杰明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目标不是罗宾逊夫人,而是罗宾逊夫人的女儿伊莲。
本杰明和伊莱恩都是被父母压迫的一代人。
自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共鸣。
然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不得不与罗宾逊夫人反目成仇。
罗宾逊夫人禁止他与伊莱恩交往。一方面,她嫉妒,另一方面,她可能并不是真的想失去本杰明。
失去本杰明意味着她的生活将回到原来的样子。
那么本杰明的背叛当然是一种仇恨,她想强迫女儿嫁给另一个人来报复。
本杰明的抵抗火焰已经点燃,他没有恐惧,自然会继续抵抗。
如果他想和伊莱恩结婚,他会像《邦妮和克莱德》中的邦妮和克莱德一样违法。
因此,两部电影的结局同样悲惨。
据说导演最后故意没有停下来,让两位演员一起表演,这样才有了一个可以载入影史的结局。
如果本杰明和伊莲在浪漫的兴奋过后没有继续表现出茫然的心情,《毕业生》恐怕会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不难看出结局是悲剧。
如果说娶伊莲是本杰明的目标,那么抢新娘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起点。直到电影结束,他还是没能达到目的。
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还有漫长而无聊的一生等着他们。
最大的问题是本杰明没有正经工作。
虽然他们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但也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本杰明必须承担责任,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劳动赚取收入,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家庭和伊莱恩的家庭。
但其实这样做和他们的父母是一样的。
本杰明曾经说过他想与众不同。
这种藏在心底的欲望注定了他找不到正经的工作。
那么他和伊莱恩会去哪里?
可能是嬉皮士文化。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会像《阿甘正传》中的珍妮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追求完全的自由。
也许,他们会被毒品摧毁,成为“垮掉的一代”,永远迷失。
也许,他们会在某个瞬间迷失,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个稳定幸福的家,不再迷茫。
本杰明对自己目标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抓住新娘就完了。但如上所述,情况绝非如此。
他反抗了,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反抗,反抗的意义何在。
他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掩盖他生活的空空虚。
他总是缺乏真正的人生目标。他认为爱情可以成为目标。
于是我去争取爱情。
但爱情不能当饭吃。他可以逃避父母,却无法逃避父母带来的现实。
逃避现实,只会永远陷入虚无。
勇敢反抗是不够的,还要勇敢面对现实的考验。
他和年轻人需要明白的是,他们反抗的是一个可怕的现实。
战胜现实,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很大的努力,真正能成功的人很少。
不是不成功就不反抗,而是要明白,只有勇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对抗现实。
我们必须明白,反抗的目的是找到自己。
由于社会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本杰明迷失了自己,所以他不得不反抗。可惜的是,他只是满腔热血,却没有认清自己和现实,导致他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他就像一艘迷失在海洋中的船,知道如何逃离,却没有灯塔或指南针指引他。
只有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才能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只有当你知道你要去哪里,你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即使你的目标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