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哪吒》是今夏档不可避免的黑马。上映1小时29分钟,票房破1亿,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破1亿的最快纪录,也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破2亿的最高纪录。哪吒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但看过哪吒的人都知道,电影中的哪吒和我们之前印象中的哪吒不一样,这其实也不是哪吒的第一次变化。
既不可爱也不可爱的哪吒
电影《哪吒》讲述了一个错误的故事。哪吒本来可以生为英雄,却变成了倔强的魔鬼。如果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动漫形象,估计很多观众会因为愤怒而立马离开,但这是一个关于精神成长和选择的故事,看着看着会带来惊喜和热血。
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发现,虽然故事精彩,但哪吒和我们从民间文学中认识的哪吒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我们认为熟悉的哪吒这个经典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变化。如果回到哪吒原来的样子,我们不仅会觉得奇怪,还会有点害怕。
“你是哪吒的太子,手里拿着朴刀,见了四面凶相,……”哪吒的形象在唐代古籍中有所描述。这里的“邪眼”并不是说哪吒凶,而是表明他讨厌恶。有这样性格的人,即使“邪眼”有别的意图,也能猜到哪吒的性格里真的有暴躁的成分。
读者心目中对哪吒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三头六臂。唐宋典籍中有对这一形象的文字描述。所谓“三头六臂惊天动地,哪吒之怒打皇帝钟”。古籍中也有说哪吒“三头八臂”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一个头两臂是常识,多出来的两臂缺乏归属感。但是,在早期关于哪吒的传说中,他自己也是很有人情味的,不知道他有两只胳膊有多长。
从唐宋经典到元杂剧,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越来越丰满。比如人们给“三头六臂”增加了更多的文学想象。长沙理工大学傅方岩在元杂剧中介绍哪吒,“黑风山三王子闹,锁镜二郎神醉射”,“三头病怏怏,六臂发光”。三个头显神力,六条胳膊照倒怪物。......引人注目的是,那三个头、六只胳膊和六件武器,一个接一个,一上一下,似乎飞得很高。“哪吒的战斗装备也很英勇。”有许多砌鳞,有一顶斜兜护顶的凤翅盔,有一只紧带作胸的狮子,有一个坠千火的绣球,有一个像万道侠晒的蒸笼”。
无论是唐宋典籍还是元杂剧中的哪吒,在人们的描写中总是力大无穷。不管他是少年还是小孩,那个年龄都没有“可爱”或“可爱”。当时,人们希望哪吒能保护他们的“上帝”,帮助他们击退邪恶,伸张正义,保护世界。哪吒是少年还是小孩,对人来说无所谓。只是哪吒在人们虚构的神话谱系中的地位。他有一个同样强大和年轻的父亲,所以他需要更年轻。
告诉孩子,哪吒
我们大多数人对哪吒都很熟悉,从小就知道它的名字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其实我们对哪吒的了解往往来自于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我们心目中的哪吒是这样的:戴翔干坤圈,捧着浑天灵,踩着风火轮,穿着红色肚兜,头上戴着两个小犄角。调皮时渡海,认真时在花果山与孙悟空搏斗。
很明显,这种哪吒是哪吒介绍给孩子的。那些民间传说是讲给孩子听的,那些影视剧也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中国无边无际的神话谱系中,很少有一个形象能让人觉得和世界上的孩子亲近。因此,当交流的对象变成孩子时,哪吒在他的故事中变得越来越“可爱”。
《查娜那海》中的经典形象
但作为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较高的成年人,应该对哪吒有另外的印象。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这样写哪吒:“玉面如满月娇,唇露银牙。眼睛暴碰,额头宽,头发冻。锦袍上绣着舞动的风和五颜六色的火焰,反射着阳光,上面放着金花。环形腰带燃烧攀登镜,嘉宝惠惠衬里战斗靴。身体低语雄壮,护教恶哪吒三日。”
在另一章中,吴承恩还详细记述了哪吒的身世,这是后来大人给孩子复述哪吒的故事时最容易隐藏的部分:“原来天王生下这个孩子时,左手有个‘哪’字,右手有个‘咦’字,故名哪吒。王子下海清理自己惹上麻烦,走下水晶宫,抓龙抽筋取涤。天王知道怕后患,想杀。哪吒怒不可遏,拿在手里的刀,把肉割了还给了母亲,把骨头还给了父亲,还了父亲母亲的血,一个小灵魂,去西天告佛。”
可以看出,在《吴承恩西游记》中,哪吒从一个刚出生的怪孩子过渡到正式进入中国神话谱系的关键节点,是他对父母的仇恨。后来,哪吒的心里充满了邪念,他想向父亲报仇。如来给了父亲一座金塔来解释他的冤屈,这导致了父子和解和“托塔李天王”。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中,父子之间有恩怨其实是相当忌讳的。所以,大人根据《西游记》给孩子讲哪吒的故事时,往往会忽略过去。与以往的哪吒故事相比,《西游记》之所以在刻画哪吒形象时强调这一部分,是因为这部小说原本化解了世人的恩怨,寻求了真谛。
哪吒,谁在不断被解读
从唐宋经典到元杂剧再到明代小说,哪吒的故事越来越完整,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其实今天的哪吒形象更多来自于《封神演义》。《沈峰演义》中,太乙把灵珠给了转世,于是有了哪吒。他天生就有干坤圈混天丝的武器,小时候调皮捣蛋。他和东海龙王的三个王子敖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虽然《沈峰演义》中的哪吒同样强大,但他的行动更符合人们对一个“人”的期待。他年轻轻狂,但为人刚直不阿。一场大灾难后,他愿意为父母牺牲自己。
电影《哪吒》中的哪吒有《沈峰演义》的影子,但其内核是当代的。比如李静夫妇对哪吒的教育,被很多观众解读为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美好期待。再比如那句几乎点明了电影主旨的台词“我的人生由我做主,但不能上天”,在一些观众眼里,这也是当代奋斗精神的体现。人们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崇拜所谓的神灵,被动接受各种生活安排,称之为“天命”。更值得称赞的是,在古代,哪吒是被崇拜的对象之一,而在这部电影中,哪吒是为自己奋斗的人。
借助这个熟悉的中国神话形象,导演讲述了今天人们的精神诉求。这并不奇怪,因为从古籍中出现的那一天起,哪吒的所有属性都是人类赋予的。不同时期的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塑造了不同的哪吒。《哪吒》之所以在今年夏天档成为爆款电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换句话说,这部电影里的哪吒就是现在人们需要和喜欢的哪吒。
由于电影对哪吒形象的巨大改编,有些观众质疑那不是哪吒。其实,那只不过不是他们过去印象中的哪吒,但那是今天的哪吒。从在典籍里出现,到一次次被描述刻画,哪吒的形象从来就没有完全固定下来,而是被不断地演绎,不断地被加注新的释义。哪吒岂止能变化三头六臂,他还能变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