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王不算什么,只是李。”,而项羽的“霸王”之名也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存在。在英雄情结的影响下,无数后人对项羽的经历感到同情,对刘邦的胜利始终没有感觉,即使他是大汉的先锋。
甚至人们无数次回到历史,做出各种假设,尤其是在垓下之战项羽自杀之后,无数后人都假设,如果项羽不自杀,而是回到江东,他怎么可能东山再起?
但假设毕竟是假设,无法改变历史,改变项羽失败的命运,改变身为汉人的骄傲。但是所有的假设都没有考虑到项羽自己的意见和本公子的意愿。
与家庭衰败的刘邦不同,虽然楚国被秦朝所灭,但项羽的童年教育和生活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从小跟随叔父项梁逃出吴中,学习武术,精于兵法。虽然没有具体记载项羽年轻时的生活,但在那个以文字记载知识的时代,任何知识都只能是贵族享受的奢侈品。
更不用说像《孙子兵法》这样珍贵的资源了。在那个年代,哪怕是一卷美术书的价值,也比一百辆劳斯莱斯还要珍贵,太值了。
比起项羽的精英贵族培养,刘邦可就惨多了。虽然他的祖先曾经很富有,有一些钱,但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有机会学习,但后来他们的家庭衰落了,所以估计他们很受欢迎。
虽然项羽的家族因为楚国的灭亡而受到影响,但是在秦国统一六合之后,他并没有进一步消灭六国留下的贵族。因此,项嘉虽然在过去不再是楚国的城门,但他的高贵身份并没有被丢弃。
因此,项羽从小就生长在贵族家庭,他的生活习惯和人格风格都是按照贵族传承培养的。
秦汉贵族受社会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性格,甚至超越了国家的概念。
讲究诺言,讲究仁义和无与伦比,讲究家风和自我尊严胜过生活。
长平之战后,秦围赵,赵向魏求救。大军走到半路,王维后悔了,不再出兵。然而,魏王的儿子违背了魏王的命令和法律,杀死了自己的将军,偷了他的武器,救了赵。
在后世看来,这种行为是荒谬的、令人发指的,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贵族的精神品质,也是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当时世界的价值观,以及从小受贵族精英教育的项羽的价值观和气质。
对自己的人要友善,不管他们的地位和等级,对待敌人要暴冷,不管他们的权力,只要他们承诺,他们就会信守承诺,如果他们承诺,他们就会前进。这就是项羽的处事风格。
在刘邦看来,我失败了也没关系。如果我没有机会,我会再试一次。如果承诺对我不好,我可以视而不见,如果对我好,那我一定会遵守。
简单来说,刘邦是一个用成败和利益来看待一切问题的人。他关心的是事情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
而项羽则完全不在乎结果。他在乎的是是否违背自己的家风,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是否违背自己的意愿。
项羽失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看他在江东的长辈没有面子,但如果是刘邦,第一个念头肯定是在哪里东山再起,或者说回去后如何让家乡人更加支持自己。
第一优先是过程,第二优先是结果。这是项羽和刘邦的区别,是当时贵族和平民的价值观的区别,也是长久的家族和生命力短暂的普通家族的区别。
任何一个想要长久传承下去的家族,都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这种家族风格必须符合当下世界的普世价值,并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以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刘邦的行事风格无疑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评,他对刘邦的评价也低了很多,甚至比普通人还要低,刘邦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
然而,一个没有高尚品格和良好家风的家庭,不仅影响世人的评价,而且对其自身的传承和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汉初刘氏家族争权夺利,为了削弱对手,不择手段屠杀血亲,没有任何传承的秩序和约束。
小结:刘邦晚年是因为吕雉的风格才回心转意的,吕雉的风格从何而来?向刘邦学习!因此,虽然刘邦无法预见未来,但他心里已经有了预感,所以他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来遏制自己的皇后。
可惜为时已晚,最终导致刘邦的血脉彻底灭绝。就在他弥留之际,刘邦突然明白,他的老对手项羽宁愿在乌江自尽,也不愿逃往江东。可惜有点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