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黄金在中国货币史上从未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没有流通的金币。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导致金银稀缺,使得以银本位制为基础的中国在外汇上损失惨重。关于货币改革的讨论逐渐兴起,但清政府并不积极。甲午战争失败后,庚子之变,由于政府赔偿以黄金支付,白银对黄金的贬值造成了所谓的“英镑损失”,即现在所说的外币汇率损失。因此,法院紧急寻求对策,再次效仿西方,尽快实施金本位货币制度。
中国最早的机制金币——光绪丙午和丁伟大庆金币
在四次改革的呼声中,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下令在首都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但因考虑采取水运运煤的方式建厂,立即将厂址改为天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财务部报称天津厂于五月开始尝试制造铜币,并附上《尹倩总厂简明章程》供阅读:“定名为户部造币总厂。大庆金币、大庆银币、大庆铜币这三种产品的硬币,穿越世界回归同一。”
光绪三十二年,总厂试制出“清金币”,上面刻有皇帝的名字,制作于“光绪丙午年”。第二年,它重现了同年换成丁伟的金币。这是中国第一枚以中央政府名义制造的金币,也是清代唯一一枚。由于朝廷对近代货币主义的认识有限,货币制度之争没有定论,清政府在“元二之争”和“金本位”“银本位”的各种主张之间举棋不定。造币总厂不知所措,突然跟着前者和后者;根据不同的提议,制作了许多版本的样币,其中两枚清代金币以失败告终。清末民初,有很多事情困扰着今天的人们。只有了解那个时期的特殊背景,我们才能像中国货币史权威彭新伟教授所说的那样,“解释中国货币史上的许多现象。”。一两枚大金币在使用上不切实际,但金本位制的目的是稳定汇率,而不是使用金币。他解释说,“当中国货币的价值与黄金的价值挂钩时,人民仍然可以使用银币或铜币”。
据史料记载,银价下跌后逐渐回升,与光绪三十一年庚子赔款的基准持平,之后继续攀升。虽然白银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其他损失,但在偿还外债时不存在“英镑损失”的问题,中国在支付庚子赔款时获得了英镑利润。金本位制的优点是汇率稳定,防止“英镑损失”。目前,对于清政府来说,改革的动力不如以前。除了朝鲜前大臣张之洞的反对,形势的发展削弱了其利益,清政府自然对金本位制的实施没有兴趣。当时,中国的黄金开采量非常低。根据美国造币厂1907年的报告,当年中国开采的黄金总量为6771公斤,仅占当年全球黄金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根本不足以支撑金币的发行。
我们可以一窥清代金币数量生活在春天世界的说法。1943年5月,第18期《春币》记载,1920年张从吉林厂获得一枚银币。意大利外交官罗斯看到后,愿意用冰舞和丁伟的一对金币交换;当时工厂的市场均价是100元,但每枚金币只有50元。20世纪40年代,“工厂平银币的价格还是一样,金币也不容易拿到”;此外,戴葆庭在1943年9月的第20期《春币》中提到,丁伟的一两枚金币“设计简单,文笔细腻,与C-Wu金币同属于稀有品”。“当时铸造量小,金本位制不确定,流入商人之手,熔为装饰品,也令人遗憾。建国初期,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与黄金价格一起沸腾,黄金价格也几番飙升。”。
由于这两枚金币的请愿所产生的官方文件并未公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捏造的言论,给收藏者和商人带来了麻烦。在2010年出版的《造币总厂》一书中,曾在天津造币厂工作的李,在1934年《学风》第4卷第6期以李名义出版的《中国金币考试》中,发表了一段话。参考价值:“清金币,光绪丙午,丁为念,北洋工厂铸造,是日本雕刻的模型,比一般银圆略大,用红金,袁相成督直,铸数千枚成。呈现为慈禧太后的云:准备一年一度的仁者贤者赏析。事实上,大臣贿赂国王,这在《货币制度规则》中是毫无根据的。因此,它被称为“货币”,但它不应该被称为“货币”。有时候世界上也有人住,大多是在银楼卖,或者是在穆尔重组。因此,虽然铸件很多,但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由于此时法规尚未建立,因此“不能违反,不能遵循”,这是基于《尹倩总厂简明章程》。清代金币的性质可能令人反感,但其真实性毋庸置疑。李的文章称其为日本雕刻模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文字精美”。硬币模式委托日本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户部的“一两”银币就是大阪造币局雕刻的。此外,这也与民国初期的低价论和“流入市侩之手,融为饰”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