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单恋者 走进性单恋者的内心世界:“我不是渣 我只是有病。”

栏目:科技 2021-09-19 21:55:36
分享到:

前两天,我最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她已经分手了,是她主动的。

听说这个男朋友辛苦三年才在一起,我很震惊。现在还不到一个月,怎么这么快就分手了?

我问她:“他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吗?”

她说:“不,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一起后,我对他感到厌恶。我不想见他,不想接他的电话,甚至不想回他的微信。但是在我明显喜欢他之前,我为什么还恨他?我是不是很渣?”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闺蜜在一起后态度完全不一样。

直到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名词“性单恋”,与性取向无关,是指对亲密关系的回避态度。

“我喜欢你,但不喜欢我。”这是这类人的心声,他们被称为“性单恋者”。

一个

“什么是性单恋?”

性单恋:无性恋的性分支,意思是如果你对某个人有爱,你会开始抗拒这种情感,不再喜欢甚至讨厌对方。

表现为:我只喜欢性和情感,不想得到回应。当一个单恋的性伴侣遇到一个对自己很上心的人时,他会拼命想避开。

这种人群会让人担心:还好的时候,突然就跑了?我被压垮了吗?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2

“性单恋是一种心理障碍”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将依恋模式分为三类:

安全依恋模式、焦虑依恋风格、回避依恋风格等。

性单恋的行为模式是在婴儿期形成的,在他们与主要依赖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回避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儿童对母亲的存在、离开和返回漠不关心。

这是因为孩子在与母亲互动时,觉得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于是通过回避行为来隐藏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孩子长大后,这种习惯性的回避和压抑依然存在于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将从:

“不接受母爱”变成“不接受任何人的爱”

在婴儿期,如果被抚养人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没有积极的反应,孩子很可能会认为自己被忽视了。

之后,孩子对被赡养人的感情会逐渐冷淡,这种习惯性的回避和压抑会在长大后与他人的互动中存在。

同时,也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缺乏自信,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导致“性单恋”的形成,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大于期待,对被抛弃和伤害的恐惧。

他们用逃避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甚至在意识层面压抑自己被爱的欲望。

他们在婴儿期感受不到的爱,在成年期通过追逐感受到。

很多人渴望爱情被人爱,但性爱好者恰恰相反。他们会通过爱别人来感受爱。可以说,单方面付出爱是他们爱的全部过程。

他们不需要回应,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爱,但他们可以自给自足。

性单恋可以感受到单恋的美好滋味,但因为不在乎对方是否喜欢自己,所以可以驱散苦涩,彻底享受。

有人分析过,性单恋行为的根源是自卑,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但是我觉得自卑只是一个幌子,因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配不上对方而烦恼难过,也不会像很多人一样为了配得上他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因为无论是否值得,都看不到对方的存在,而对方只是追求过程中的一个终点。

他们背后的逻辑是:“我不值得回应。”爱情不值得回应,这意味着在性爱好者的意识中,被回应是危险的。可能是失恋的信号,可能需要学习适应如何谈恋爱等。问题指向“关系”。

不值得回应意味着你不够好,不够完美,问题集中在“自我”上。

“如何与性爱好者相处?」

既然害怕得到回应,那么性爱好者谈恋爱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接受别人的追求,而不是先喜欢上别人再接受别人的回应。1.逐步地

不要把你的爱表现得太激烈,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你太热,你会让他们想迅速做出回避反应。当性伴侣还没有投入太多情感的时候,你就不用主动了。2.把自己当成配角

性伴侣的恋爱对象更适合作为合作者存在,既不会让对方觉得不被爱,也不会引起反感。

这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他们不仅在心理状态上回避感情,而且在行为模式上也不知道如何真正与人建立情感联系。他们需要时间成长。

不需要过分美化对方或者放大对方的缺点。我们都是人,只有宽容理解,感情才能长久。3.成为一名导游

既然性单恋的恋人更适合做合作者,那就说明性单恋是能解决自己问题的领导者。

引导他们走上自愈之路才是关键。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不仅可以在接受自己真实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尝试,还可以找一个安全舒适的人和你一起面对问题。这个人可以是顾问,也可以是你信任的人。

最后,作为一个性爱好者,你不必惊慌。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人爱却不能,有些人得到又失去,我们都在爱中煎熬。

那接受现在的自己,享受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