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业。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词。
广东是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总工会于2019年组织开展了“南粤工匠”推荐学习活动,20名“南粤工匠”从全省百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南方》杂志刊发《向南粤工匠致敬》系列报道,聆听南粤工匠的精彩故事,追寻“工匠精神”的南粤特色,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的工业技术工人前行。
王志超
广东田源工程有限公司钢结构公司高级工程师
榜样的力量
在20多年的艰苦建设中,王志超从一名电焊学徒逐渐成长为“国家级技术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涵盖了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等多个重大项目。他研究发明的“气体保护电弧焊保护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王志超:手持焊枪25年,在火花中创新”视频
2019年7月29日上午10时,随着粤北清远枢纽二线船闸人字门缓缓开启,4艘1000吨级货船缓缓驶入闸室。通过船闸远程集中控制操作,货船在一个小时左右顺利通过船闸。
此次通航标志着历时5年的清远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试运行首航圆满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该工程人字门是广东首座34米长的千吨级船闸,相当于三峡水利枢纽,是整个工程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它的成功安装离不开广东田源工程有限公司钢结构公司高级工程师、技术员王志超及其团队。
20多年来,王志超手持焊枪,走遍了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北江航道扩能改造清远二线船闸工程等众多国内外重大工程。他从一名电焊学徒逐渐成长为“国家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工匠没有捷径
1994年,年仅17岁的王志超上了一辆绿皮火车,来到广州当电焊学徒。虽然这个位置又脏又累,但王志超非常珍惜。他始终记得师傅刚入行时的那句话:“好好干,袖手旁观科技。”
作为一名学徒,王志超最初的工作是协助师傅做一些诸如打磨和除渣等杂务,但他不能直接在工件上操作。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仔细观察,暗暗记起师父工作的时候。别人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候,他就自己捡一些残羹冷炙,默默练习。每天晚上,他都练习到工厂10点关门。
一年后,公司组织所有焊工参加“压力容器焊接资格考试”。从平焊、立焊、横焊到仰焊,最后到管道焊接,王志超通过了所有的通关,获得了全方位焊接的资质证书。这在当时的焊工群体中是很少见的。
优秀的技术让王志超迅速脱颖而出。同时,王志超对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施工现场有多偏僻,施工条件有多艰苦,他都坚决服从工作安排,从不拒绝。这让他有了更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实际机会。
1996年8月,王志超在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担任现场焊工。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清远市北江上。这是当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工程,至今仍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治水工程。它对工期和质量的要求不言而喻。
为了争分夺秒,抢抓工期,公司在当年春节期间发出号召,希望电焊工能留下来,在枯水期完成两个闸门的焊接。王志超自愿留在工地继续战斗。“那年我19岁,人生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度过。”王志超回忆说,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春节期间,食堂停了下来,每天带着饼干和水去工地。从早上7: 30到晚上11: 00,任务在除夕顺利完成。
正是在这些艰苦的建设中,王志超逐渐从“新手”变成了技术专家。“焊接是一项传统且不断更新的技术。如何让技巧更细腻?其实没有捷径,只有练习上千次,在练习中找到差距和进步。”王志超说。
20多年来,王志超手持焊枪,走遍了清远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北江航道扩能改造清远二线船闸工程等众多国内外重大工程。
从学徒到“国家技术专家”
在工作中,王志超逐渐掌握了多种焊接方法,也从初级工变成了高级技师,开启了“跳舞焊花”之路。2006年,王志超入选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在此之前,王志超从未参加过这样的比赛。
“说实话,这个机会我等了很久。”王志超笑了。过去,王志超作为一名学徒,只对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感到失望。这次,王志超公司派出10名焊工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比赛的实践环节之一是氩弧焊,我以前从未接触过,只能从零开始学习。理论考试涉及到机械性能、化学元素分析、材料力学等专业知识,对只有初中学历的我来说并不难。”王志超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更紧张的是,当他从江西工地接到比赛通知回来时,距离比赛只有十天的准备时间。
在那短短的十天里,王志超白天关注实操,晚上攻克理论知识。令王志超惊讶的是,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充分的准备,在高级焊工技能决赛中获得第一名,并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专家”称号。
王志超一战成名,之后王志超多次参加国家、省、部级焊接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大获成功,获得国家焊接裁判资格。还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王志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荣誉,王志超始终保持着平常心,继续奋战在工程项目的最前沿。“距离真正掌握技能,我还需要不断磨炼。但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奉献、无私奉献,让生活在奋斗中无怨无悔。”王志超说。
在艰苦的建设中,王志超从一名电焊学徒逐步成长为“国家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小焊工也有很大的创新
2007年,在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涌水闸工程中,王志超负责水闸工程的现场安装和焊接。这座门跨度35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弧形门。由于跨度大,闸门在跨度方向上分为三段。安装焊接工作很重,但工期很紧。
"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焊接本身."王志超告诉南方杂志,焊接到闸门左臂壁焊缝时,由于空的限制,只能用左手焊接。这对于习惯用右手操作的焊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焊缝是焊缝的一种,焊接质量很高,所以难度更大。此外,空之间位置狭窄,铁水经常溅到焊工身上,烫伤不可避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志超带领焊工们加班加点,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后期安装的顺利进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焊接工艺,都包含着大量的技术改造空”这样的工作经历让王志超逐渐有了创新的想法。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包括焊接在内的各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如果一直沿用原来的工艺,必然会造成各方面的浪费,安全性和效率无法提高。”王志超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烧伤、粉尘伤害、人工浪费材料、空之间的限制?
2013年,王志超主持编写了《平板闸门叶片制造与焊接技术》,总结了平板闸门制造与焊接的三大创新点。该技术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后,可有效缓解金属飞溅烧伤、金属粉尘伤害、工时和材料浪费等问题。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相关专家鉴定,施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王志超的公司采用这种制造和焊接的方法,三个车间每年节省30多万元。
创新的成功让王志超兴奋不已。此后不久,王志超参与编写了《压力钢管垂直提升200米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空之间因短缺无法实现安装的施工难题,为公司增加效益33万元。
多年来,王志超为公司重大工程建设解决了多项焊接技术难题:组织制定了一套实用、科学、高效的埋弧焊工艺参数,为公司节能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究发明了“气体保护焊保护装置”,主持编写了多项技术资料,总结了焊接技术的创新点,并应用于多项工程。
在创新的道路上奔跑,王志超从未停止学习。为了弥补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原本是初中毕业生的王志超在2013年继续深造,读了大学学位。2017年11月,“王志超工作室”成立,带领年轻一代技术骨干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目前工作室聚集了25位有志于创新的青年人才。三年来,工作室完成了三项国家专利、两项省级建设方法和一项集团创新基金项目。”王志超介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氛围。”这句话激励了王志超,并牢记在心。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工匠精神?那是对工作不变的热爱,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对责任和使命的担当!”王志超说。
“王志超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国家专利3项、省级工法2项、集团创新基金项目1项。
总规划师冯
协调员|国方宋善斌
执行|刘龙飞郭仟玖零夏梦温柔石陆抑非
本报告|石
视觉|曹立思林小龙
校对|杨明珠潘景春
协调和张
编辑陈冰清
校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