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61.61亿元,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
探矿权设置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9561个,登记勘查面积11.38万平方公里,新增非油气探矿权303个。矿产勘查方面,2020年我国新发现矿床96处,新发现矿床数量前五位的矿产分别是黄金、地热、铜、陶瓷粘土、水泥用石灰岩。与此同时,中国已有457个矿床完成了阶段性勘探。
图形无关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完成5.5万平方公里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5万平方公里1: 5万重力调查,6万平方公里1: 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测空物探20.3万测线公里;完成1: 5万地球化学调查4.6万平方公里,1: 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3.8万平方公里,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7万平方公里,圈定清洁土壤面积1.3亿亩,圈定富硒土地820万亩;完成1: 5万矿产地质调查,面积5.4万平方公里,查明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异常99个。
此外,“海洋地质八号”船在南海完成了5368公里的二维地震测量,“海洋地质九号”船在印度洋完成了7120公里的二维地震测量;在海南东方至乐东近海海域圈定了8个海砂矿体,在广东近海海域初步圈定了35个海砂体,在福建和台湾省浅滩圈定了3个海砂资源有利区。
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首先是完成3.6万平方公里的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构建“国-盆-省”地下水资源评价组织体系,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和调蓄资源年度变化结果,首次实现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产出。完成全国地下水位统一监测,共布设测点6.7万个,实现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34个地下水漏斗年度变化监测。在江西南部红层、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地区和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已成功地寻找了1600多口井的水源。
二是完成5.7万平方公里1: 5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雄安新区“一主五辅”区域的详细工程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和深部地质构造勘探。编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区等系列环境地质图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推广地质安全风险评估。完成黄河流域“双评价”研究。
三是完成26.8万平方公里1: 5万土地灾害调查。对10个省市312个县开展了土地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共识别疑似隐患1166.5万处。实现了2512个滑坡监测预警实验点的实时监测,成功预警15次。完成以云南省泸水市为代表的县级和以浙江省杭州市牯牛镇为代表的乡镇级危害风险区划。
四是开展地热普查,在青海共和盆地完成了4000米以上深、200℃以上井底温度双目标定向井,成功实施千万立方米以上干热岩大型油藏建设。雄安新区地热动态网络初步建立,已建成36口长期观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