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干湿纸
洗竹麻
踏竹麻
玉扣纸木活字印刷
宁化档案馆所藏《毛泽东文选》1974年至1976年玉扣纸线装本
4月15日—3月22日至24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赴宁化,到治平畲族乡考察玉扣纸手工制作工艺,惊叹这一古老技艺,探讨玉扣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笔者跟随专家组来到志平畲族乡夏萍村前坑组,参观了全县唯一的玉扣纸手工作坊,通过蔡伦的独特技艺发现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28种古代造纸工艺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位于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距县城53公里。全乡有竹子15.9万亩,是全市最大的竹子之乡。夏萍村前坑组离家15公里,29户人家分散在广阔的竹海中。一路上,废弃的手工纸棚随处可见,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沧桑和沉重。裁料、泡塘、剥绿、踩竹踩麻、捞纸浆、烤纸、画纸、裁纸……玉扣纸的手工制作属于古代造纸工艺,有28道制作工序。68岁的胡兰山是峪口造纸手工作坊的老板,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他16岁开始学习造纸技术,有半个多世纪的造纸经验。
呼兰山的造纸厂位于半山腰。这是一栋古雅的土坯房子,房子阴暗潮湿。这里进行了踩竹踩麻、捞纸浆、烤纸等几道工序。踏竹踏麻的张展航和张昌夫是老伙伴。他们一手抓着年轮,右脚高高抬起,划出90度的弧线,一起坐下踩踏,慢慢将竹浆踩成糊状。“踩竹踩麻主要在于脚上功夫的运用。两者应该相互合作,协调行动。”张占行停下脚步,喘着粗气。人工踩踏可以保护竹纤维,制成的纸张更坚韧,更有张力。
玉扣纸,又称厚纸,是宁化传统手工造纸。纸长138厘米,宽61.7厘米,200张称为一刀纸,每刀纸重约6公斤。在造纸过程中,捞浆是核心环节,纸张的均匀性和厚度取决于手感和经验。李世波和李师傅是表兄弟,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每小时能舀200多张纸。只见两人合力将一张造纸帘放入纸槽内,将纸浆摆入槽内,当纸浆波滚过帘面时,迅速提起,让帘过滤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两个人转身把浆板翻了个底朝天,掀开帘子,隔了一张湿纸。这两个人行动巧妙,配合默契。
当湿纸被一层一层堆叠在木板上达到10厘米厚时,李世波和李师傅把湿纸放在压纸机上以除去水分。用于压纸的床底和床罩都是厚木板,加上木柱、横梁和压梁,都是重木板。排完水的湿纸还粘在一起,不容易分离,他们就用钳子一张张打开。
烤纸房有两排铁烤墙,墙壁为中空,需要用火加热烤墙。胡和廖启权是当地有名的面包师。他们很快用刷子把湿纸刷到了烤墙上。当他们刷完一排10多张纸,回到第一张纸时,湿纸刚刚蒸发,变成干纸,一张张被拿走。这样,两个人一天下来可以干10刀纸。
“一个竹纸车间开工后,至少有8个人会同时跑流。他们成双成对,分工明确,一对剥竹麻,一对踩竹麻,一对打鱼纸,咬纸,一对烤纸,8个人每天生产10刀纸,就是2000张。”胡兰山感慨地说,他家有230亩优质竹林,玉扣纸之所以质量高,与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制作工艺特殊分不开。
最高年产量近2000吨
宁化的造纸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时期,竹纤维造纸技术传入宁化。《天工开物》记载:“竹纸何处作,物自南方来,福建省专其繁华。”宁化盛产土纸,俗称皱纹纸,上品叫玉扣纸,与连城宣纸相同,也是造纸的原料。因玉扣纸嫩软,色白如玉,故名。“扣”,也就是计量单位,等于现在的“刀”。明清时期,宁化已经是全国四大产纸县之一。玉钮纸用于印刷书籍,始于宋代。明代四大要塞的印刷书籍有“发行半天”的美誉,使用的是宁化纸。除了国书和史书,亭郡的地方志和名作都是他们印刷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统购统销时,志平玉扣纸年产量普遍在800吨以上,最高年份近2000吨。当时玉扣纸是国家二等商品,一等二等品直接分配给中央。
玉扣纸纸质极佳,嫩软,纸平,色白如玉。它被政府用作档案,寺庙用作经文,祠堂用作家谱,乡亲用作账簿,可以保存数百年。广东和其他沿海地区的人喜欢用玉扣纸做香烟。南洋华侨被用作纸币。燃烧后的纸灰又小又白,他们认为很容易飘回祖国供祖先使用。
1974年,中央印刷出版了《毛泽东文选》竖版线装本,并将全省各地的流苏纸样品送中央挑选。最终选择了志平玉扣纸。国家出版局等单位于当年10月中旬派人到宁化订购志平玉扣纸。1974年至1976年,共运玉扣纸640吨到北京印刷《毛泽东文选》线装本。1988年5月,志平玉扣纸被派往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产品和民族地区名优特产品展览会。
“胡的槽印相当于商标。它有数百年的历史。前一张纸是用这个槽印印出来的。在广州卖的时候,每张纸可以加两个银分。”胡兰山说,他的父亲胡造纸技术精湛,纸张质量上乘,受到全国各地客商的好评。
全县只有一个手工作坊
玉扣纸的制造工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宁化玉扣纸是智平特别生产的。全盛时期,全乡有纸作坊200多家。1979年后,机制纸一度大卖,手工玉扣纸市场受到较大冲击。2003年至2008年,手工造纸行业基本停止运转。2009年至今,宁化夏萍村只有前坑组呼兰山勉强维持。“我试图通过网上平台卖玉扣纸。每张刀纸的价格是800元,但是销量很小,年销量只有100刀左右。”胡兰山感慨地说,他从来不积压玉扣纸,能出多少就出多少。长期以来,玉扣纸的制作过程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依赖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感受。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因为玉扣纸生产工艺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工资收入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所以没有接班人。
2017年,在治平畲族乡成立了竹产业协会和工作领导小组,聘请相关专家对治平竹产业及其衍生的玉扣纸手工制作技艺进行调查研究。2017年,志平畲族乡向传统手工制作玉扣纸的胡兰山做了预约,支持他继续古法制作玉扣纸。2018年7月,“玉扣造纸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3月,“玉扣造纸工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劳动力的缺乏和机械造纸的冲击,使得志平乡的手工造纸日渐式微。竹麻涨价,卖竹笋、竹麻、竹子成了当地人更快的赚钱方式。”胡兰山45岁的儿子胡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造纸术。他对传统手工造纸行业表示关注,并期待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