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浮寺。个人资料图片
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河流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兴衰。
这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县一个乡。湘中重镇湘乡的阳谷市,在涟水手中。生于水,死于水。阳谷城的记忆离不开开水的存在。在采访中,我们试图找到具有共同记忆的“关键词”来重构昔日的“过去之地”。
没有涟水,就没有阳谷市
地理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格局。在了解阳谷市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地理格局。
阳谷市位于群山环抱的山谷中,周围有狮子山、大骡山和虎形山。在群山和涟水的中间,有龙川山、飞峰山、牛星山等低山丘陵。河的另一边是孟东湾、白珠山等丘陵。阳谷市的主要开发区域位于涟水和山区之间的冲积地带。
大型城市群往往诞生于大流域。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便捷的水运是建设城市的必要条件。湘江干流上,有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湘江14条支流大部分孕育中小城市,左侧涟水河上最大的支流是娄底市和湘潭。阳谷市位于涟水河畔两座城市的交界处,可以说是涟水流域的咽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阳谷市。试想一下,如果阳谷市位于远离河流的山区,它不会成为繁华的市场,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山村。
在没有铁路、航运空和高速公路的漫长历史时期,水运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兴衰。历史上,涟水航运的发展带来了阳谷市的繁荣。湖南省中山区货物经阳谷市,顺流进入湘潭,汇入湘江。物流方面,湘江上的货物也会经过这里,回到湖南中山区。
阳谷市淹没在这个水域中。彭2015年摄
不仅是物流,人也是重要因素。近代以来,湘军在国内外困难中崛起,涟水水道是湘军发源地湖南中部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河边的集镇阳谷市,已经卷入了近代史的波澜。据说咸丰年间,曾国藩的湘军在此训练水师,连君山、早圪湾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阳谷城的兴起也是在近代。在清代《湘乡县志》卷一的堪舆图中,有阳谷市的地名。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河流灌溉河流的场景。从湘中山区流出的涟水在这里与当地河流汇合,然后直接顺流而下,汇入湘江。据阳谷市人、画家甘在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书中说,阳谷市以前叫阳谷洞、阳谷岙,后来改名为阳谷市。
阳谷市不是一个城市的“城”,而是一个市场的“城”。湖南有很多类似的地名。地名的这种演变反映了阳谷市历史上从山谷小村落到水运集市的变迁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集镇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图景。
中国进入工业时代,伴随着矿业的发展、湘军的崛起、历史的汹涌浪潮,涟水流域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跃居主场。涟水河畔的小镇阳谷市也因此受益。据当地作家彭介绍,西北的分水、毛田产茶,西南的平山、华亭产煤、石灰,竹、木、笋等东西都来自下溪。所以附近的货物都是在这里收集,然后通过水路运输到湘乡、湘潭、武昌、汉口等地,回来的时候再把那里的杂货带回来,所以阳谷街的交易从来没有中断过。
2015年彭拍摄的阳谷海域
阳谷市人口非常密集。民国后期的不完全统计显示,这里有2000多人。较大的姓氏有谢、陈、肖、尹、甘、彭等。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的产业和宗祠。阳谷市的业务主要以南杂、百货、布匹、药材为主,包括玉福侯、德丰裕、玉台、玉厚祥、怀路、新河乡、天府寨、李元龙、菜园子;有刘向奇、宏基公司、朱恒生、胡竹楠、谢国志等煤场;杨家嘴、大马山、飞凤山、狮山等石灰植物有几十种。
从阳谷市老人们的记忆中,我们不断听到矿区、学校、关庙、码头的名字。现代化的浪潮激荡着这座山城。传统依然保留,传统与现代在集镇交织。
经济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阳谷市的主要公共文化活动包括赛龙舟、清船、烧宝塔、打狮子、看戏等。清胃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祭祀活动。据彭介绍,民国后期,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前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香主刘卓夫就在街上张贴告示,清除正月初一至初六的节日,并邀请民众和商人捐款举办,主持人捐款最多。青州是一项民间祭祀活动,旨在“自古以来安全例行清州,赏天高地厚之地,确保四面清平,第一日扫街,第二日停杀除肉,第三日穿衣吊迎神,第四日拜庙,第五日乘船出行”。这个节日在当地非常盛大,由家庭和商人的捐款组织,各界人士都参加了。这是一种传统而简单的民俗。
阳谷市的文化活动得到家庭和大商人的支持,这也是传统社会组织活动的一种常见方式。实力雄厚的大户往往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阳谷城消失,七子镇崛起,一条河决定了“兴衰”
历史的发展改变了河流的命运。
毛田镇和七子镇隔江相望。彭2018年摄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韶山灌区的建设,意味着要灌溉涟水、涓水、金水、紫云等河流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7万公顷农田。韶山灌区是上个世纪的宏伟工程,对该地区影响深远。阳谷市在谭洋水库范围内。1960年,水富庙水库开始蓄水,河谷成为库区,阳谷城沉没。
水浮寺是阳谷市这个小地方的一大景观。水浮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地名。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民间寺庙还在,属于娄底市重点保护文物。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砖木结构,依山傍水,面朝南。“水府”是水的女神。有时候,因为涟水古滩容易翻船,商贾船夫路过此地,向水浮寺的水神顶礼膜拜,祈求平安航行。水浮寺是娄底保存最早、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和宗教场所之一。
水富庙水库建成后,河流的作用不再以航运为主,灌溉成为其主要意义。阳谷市属于河流的意义不复存在。它沉入清澈的水中,将一切都封存在记忆深处。
阳谷城沉没后,移民分道扬镳。最近的放在周边地区,较远的分布在全省各地,比如岳阳的一个农场,较远的据说去了江西吉安。很多人因为这个搬了好几次家。历史太有趣了。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广,但现在历史上湖南人因为修水库而回到家乡。
阳谷市衰弱后,七子镇迅速崛起。晚清以来的工业化促进了阳谷市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型水利工程使阳谷城不复存在,却造就了七子镇的繁荣。苏联援建的大型国有水泥厂,使七子镇成为重要的火车站。以大工业为中心形成的七子镇,代表了另一个镇的发展路径。截至目前,随着传统水运时代的繁荣、大水利时代的剧变、工业化时代的突进,阳谷市集镇功能已被七子镇所取代。
因为水泥厂,七子镇建了两个工人村,一个是新工人村,一个是老工人村。水泥厂是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学校、医院和澡堂。当时工厂的工作让周围的村民羡慕不已。水泥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这里做生意,七子镇也成了繁华之地。
近年来,新建的水富大桥于2018年被彭摄下
可以证明,这里曾经繁荣过一个火车站,它的名字叫七子桥站,属于湘黔线上的四等站。现在没有客运功能,只剩下货运。火车站的命运与水泥厂息息相关。和大多数早期国企的命运相似,这里的水泥厂已经改制,不再是当年的辉煌,七子镇也开始变得风平浪静。
农业和旅游业似乎已经成为它的新主题。我们在采访库区周边的石塘村、阳谷村时,发现先民经商的村民又回到了农业生产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山上没有比山谷更多的土地,种菜采茶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虽然时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但他们的记忆不会消失。人们仍然担心“羊古市场时期”。根据很多当地人的描述,上世纪70年代,洪水退去最严重的时候,杨家石老街部分露出水面。如果信息属实,那应该是令人震惊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