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文化似乎在世界上呈上升趋势。印度人以瑜伽为名的思想风靡全球,冥想、正念、冥想等相关心理技巧也逐渐普及。《瑜伽与冥想的秘密》是云南大学朱翻译的印度当代僧人斯瓦米·薄伽梵达的重要选集。薄伽梵歌作为印度的学术小团体,也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印度思想家,曾经长期隐居在喜马拉雅山。据我所知,薄伽梵歌有着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他除了是印度学大师之外,还在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因此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是印度少数几个深刻理解中国哲学的僧侣之一。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瑜伽》中,巴嘎南达追溯了瑜伽的起源和各种新瑜伽形式的成因。在薄伽梵南达看来,当今世界流行的瑜伽时尚是一种简化为体式的身体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瑜伽可以被正确地称为‘印度体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瑜伽的联系非常小。”。印度有两大瑜伽传统:一是吠檀多的瑜伽传统;另一个是帕坦伽利的瑜伽传统。这两种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几百年来,这两个系统一直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发展。
在印度瑜伽思想史上,第一次尝试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在《博伽梵歌》中。然而,后来吠檀多哲学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而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却逐渐被忽视。直到19世纪下半叶,吉·Xi和他的导师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第二次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并对吠檀多的理论方面和瑜伽的实践方面给予了同等的重视。加上最初由牧牛人和学徒创立的哈达瑜伽,这三种传统得以恢复。当《Xi歧视》在欧美传播瑜伽时,它根据帕坦伽利的《瑜伽经》讲述了击败拉贾瑜伽的状态,这应该是一个有趣的调整。薄伽梵歌书中对瑜伽起源的历史性梳理,对我们的瑜伽学术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过去,关于这种综合的广度和深度的争论的焦点往往只是如何协调智慧和虔诚,或者智慧和行动,但今天,人们需要的远高于此,但它应该比这更宏伟、更广泛。比如应该包括宗教之间、宗教与科学之间、古今之间、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东方之间的和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帕坦伽利谈论瑜伽的时候,巴加南达自然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瑜伽心理学。基于他对瑜伽心理学的深刻洞察,他拥有难得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破除一些将瑜伽神秘化的迷信,建立更清晰的洞察力。然而,对瑜伽心理学的深入解释可以在本书的下一部分《冥想》中找到。
薄伽梵歌对冥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中有他自己长期的亲身经历。这本书还涵盖了冥想的准备,冥想的类型,冥想的心理学基础,冥想的不同阶段,冥想和信仰的关系,祈祷,崇拜和冥想,以及冥想和自我的讨论。内容极其丰富。如果我们能深入阅读,只有五个专注和冥想会令人惊叹。
因为人的感官生来就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所以往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内心阴暗;另一方面,冥想主动颠倒感知的方向,即以心灵或自我为感知的对象,回到它的源头,回到真正自我的第一个原因。对此,薄伽梵达用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个警察手里拿着一盏三面都是黑色玻璃的灯,在深夜巡逻。拿着这个灯的时候,他能看到别人,但是别人看不到他,除非他把灯转向自己。同样,当我们拿着自我之灯时,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物体和思想的运作,但如果我们想看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把灯向内照,这就是冥想的意义。
但是,一旦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人们就会知道,把日常习惯向外转,向内转,指向自己的源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不容易。在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中,有一个与感觉世界分离的过程,在瑜伽的八大分支中被称为“感觉控制”。在冥想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神修炼心灵,控制感意味着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只有心灵在主动流动。在冥想的焦点中,只有一个名字和一种颜色占据了冥想者的所有意识领域,所有其他的名字和颜色都被有意识地抑制了。
但是,这里的深层次困难在于,虽然外界的信息是被控制的,但头脑中留下的潜在印记却在不断萌发出一些新的波动,干扰了冥想的稳定性。因此,理解心灵的运作对于冥想是必要的。
据薄伽梵南达说,在瑜伽心理学中,印度人主要贡献了五条心理学原理:
第一,意识属于人的真实自我,而不属于原始物质;原生质是无意识的,但不是惰性的。它以无意识的力量驱动着整个宇宙。
第二,认知是心灵波动的结果,构成了真实自我与客体的关系。因为纯粹的真我不能直接认识对象,所以在产生知识之前,头脑必须插在真我和对象之间。
第三,文字和知识之间有一种不变的关系。比如念诵曼陀罗会带来知识。
第四,每一次经历都会留下印记,重新创造相应波动的能力。
第五,心态多变,不能完全停止。冥想不一定是为了停止所有的波动,而是为了长期保持同样的波动稳定。
这五条原则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但无论怎么表述,都是非常深刻的。它们几乎是所有冥想传统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尽管哲学背景可能不尽相同。巴嘎南达在书中也谈到了这些不同的思想背景。基于对终极实在本质的不同理解,他也有不同的冥想传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实在概念。第一种是从数论——瑜伽的角度出发,认为原初物质是整个宇宙的终极性、无常性的原因,真实的自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不可改变的实在,不受原初物质演化变化的影响。第二种观点基于吠檀多哲学,认为梵天是宇宙最终不变的原因,个人的真我是梵天的一部分或反映。第三种观点是佛教持有的,认为一切都是流动的状态,一切看起来是终极实在或理性的东西都是空。与这三种现实观相对应,印度人发展了自己不同的冥想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原始人冥想、梵天冥想和空冥想。所有的禅修路径,无非是三条主干道的各种路径、小径或支路。
巴嘎南达指出,冥想的首要目标实际上是发现我们内在的神圣中心或灵性之心。冥想可以帮助追求者整合自己的人格,冥想为追求者的意志提供了内在的聚焦。即使在他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冥想状态时,一种内在专注的存在也能给他的整个人格带来一种统一感,这可以帮助他永远不受外界变化和纷争的影响。不仅如此,冥想可以帮助人回归存在的节奏,就像回归母亲一样稳定。在冥想中,人们期望恢复自己的自然和谐。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步进步都会被爱的喜悦所获得。薄伽梵达的这本书真的藏在灵山,到处都是珍珠和玉石。一旦这样一个深邃无边的景观展现出来,那将是一个春风。现在,我要写完了,我希望它能帮助读者和朋友阅读指南。
是为了订单!
——摘自《瑜伽和冥想的秘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