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学佛越学越怕 南怀瑾的告诫:保证学佛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三者缺一不可

栏目:国内 2021-09-27 19:31:49
分享到:

佛教文化历史悠久。自魏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它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佛教爱好者渴望过河。

但是,人多了,外来的方式也会多,因为佛教经典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会被很多人误解,使得没有见识的人无法分辨佛教教义。

很多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难遇到名师,遇到一些离经叛道的方法也说不清。这无疑会让他们在学佛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不仅修不好,甚至有可能陷入魔道。

著名的佛学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佛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当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路上,为了不让自己迷路,他必须记住路上的标点符号,这样每次到达一个点时,他就能知道自己走的是对的路。

南怀瑾告诫大家:要保证学佛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这三点缺一不可

01

见识

南怀瑾大师说:“学佛第一点是顿悟。如果你没有洞察力,就意味着你学佛的路线是错误的。”

顿悟,就中国的禅宗而言,就是见道,悟万物之真。佛教的方法不是一种让众生修炼神力,摆脱一切的方法。

佛不是万能的。佛只是一个开悟的人。觉醒意味着觉醒和理解,即看到“道”并有洞察力。

正如《华严经》所说:“众生皆有佛的智慧和德行,只是因为想坚持,却无法证明。”

这句话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被万物的假象迷惑,思想闭塞,所以有各种烦恼和苦难。

佛法是一种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够探索世界上所有的规律,打破自己的妄想和执念,摆脱它们。

所以佛教常说“缘起空”和“因果不空”,意思是告诉众生万物的真相是“空”,它们以因果为始,以因果为终,一切都是因果与因果的结合。

就像《心经》里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空,空是色,人想知道的时候都一样。”这是事实。

“色、受、思、行、知”的五蕴,代表了世间所见、所生、所思、所为、所知的一切。这些东西都是自性空,它们的起源都是注定的。

佛教三印之一曰:“诸事无常。”这种嗟叹恰恰意味着,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而是处在“变与灭”这样的无常之中。

像刘禹锡的《武夷巷》,“朱雀桥边有野草花,武夷巷口夕阳斜。”从前,花开如锦,冠盖缨;如今,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这也像“旧社会,王谢堂带着一只燕子飞进普通人的家里。”世事变迁,生活变迁,王谢分崩离析,燕子去了。这种财富命理,最终只是一场游戏空。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它的道理。我不知道一切的原因,也不明白学佛的真谛。

顿悟是对万物起源的透彻理解,是对谬误的洞察,是对执念的摒弃。当你学习佛教时,你可以有洞察力,这意味着你在正确的轨道上。

如果我们不学习和理解因果理论和起源理论空,就说明佛教是错误的,需要立即纠正,以免耽误自己的修行。

02

证书修订

南·怀瑾先生说:“有些事情我们不明白,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有时候我们理解这个原理,但是没有办法实现。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证书,所以经验不够。”

南·怀瑾先生举了一个坐下来的例子:

当你坐下时,你可以决定。别管它,问问你能不能盘腿。盘腿不是固定的方法,但却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连腿都不会滚,为什么还要谈专注力?

所以,在明白了“狂者心歇,歇者菩提”的道理之后,大家心中所有的妄想和执念都可以放下了吗?

俗话说,纸上谈兵总是肤浅的。如果你从来不知道这件事,你应该实践它,不要行动或验证它。你得到的是肤浅的,不可能是深刻的。

佛教中所有的经、法、论都告诉我们如何摆脱修行。然而,所有的生物仍然在追求名利,但他们仍然不能放手。他们知道放手,放下自己是好的,但又有多少人能放下呢?

如果理智和事物不匹配,身心就无法统一。如果你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其实是做不到的。这就是练功夫的问题。

所以学佛的时候如果只教口语,靠正式的功夫是学不来这个词的。学佛需要修行认证,这样才能保证学佛不偏离轨道,才能让自己成功。

03

许个愿吧

南怀瑾大师说:“总的来说,我们讲的是执业认证三部曲,就是看、练、行。要想看到道,必须有般若大智慧。真正的大幸也是大智慧,大智慧的人就是大幸。智慧不发达是因为福特不够。大智慧福特怎么会来?它是‘线’。”

“做”就是做愿,这又回到了第一个话题,顿悟。虽然只有四个字,“能破的假”是任何人都破不了的,需要般若智慧才能破,才能修证。但是智慧是怎么来的呢?这需要从愿望到实践来完成。

正如《论菩提心》所说:“常人欲善欲恶,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库博特人发菩提心,修菩提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好事,一定要有善心,才能有所成就。心中没有善,做好事就有利益和功利目的,终究没有功德。多做善事是徒劳的。

通过慈悲行善,你可以扩展你的心智,增加你的智慧,成就菩提。

就像大志菩萨:“地狱不会空,你永远成不了佛。”这是一种大慈大悲,是用自己的身体做自己的心的愿望。这两种资源可以成就大慈悲,大慈悲可以成就大智慧。

佛说:“修行就是修心,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这是为了让众生好受,心是人类最根本的。只有培养同情心,我们才能把行善当成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而实现我们的愿望。学佛是修行的正道。

《楞严经》说:“狂者心歇,歇者菩提。”《知乎》里有一个很贴切的解释:米汤比菩提,米粒是轮回。想要菩提,就让它静止一会儿,米粒会下沉,米汤会出现。

疯狂的心就是不断搅动这锅汤和粥,并不停地来回搅动。这叫狂心;放下勺子,不要动他,疯狂的心会休息,米汤会出来。

也就是菩提也希望放下内心的妄想和执念,从而达到佛心的智慧,达到成佛的境界。

学佛路上也是如此。“狂心歇,歇即菩提。”不随波逐流,目标明确,不迷茫,不迷失,走顿悟、认证、心愿的道路。

最终,智慧可以达到,谬误可以克服,身心合一可以证明是舒服的。只有这样修行佛,才算是得与对。

对家庭事务、国家事务和世界略知一二;担心blx,清理三四个。

人有千面,万物有万物。冰山一角下的世界是暗流涌动的现实世界。生活需要透过假眼去看。

钱先生每天一知半解,带你看透生活的虚幻,解开生活的谜题。

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仅作为临时文字辅助,绝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