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 古代意识形态斗争 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汉 东汉和平演变搞垮匈奴

栏目:国内 2021-09-17 19:40:55
分享到:

大家好,我是一棵热带榕树,书从文字开始。东汉初期,匈奴帝国分为两部分。

长城沿线南匈奴的内政外交很快被刘秀控制,完全沦为汉帝国的傀儡。

汉军北伐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东汉只是简单地完成了我们的祖先通过艰苦奋斗没能完成的伟大事业?

要理解这一点,不仅要看战场上的刀剑,还要充分认识思想软刀子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在这里澄清一个概念。意识形态虽然是近代提出的概念,但不是近代才出现的东西。

什么是意识形态?按照现在流行的定义,即:

"构成社会和政治纲领的一套主张、理论和目标."

按照这个定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

虽然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宗教是落后的、非理性的,但它确实是当时西方人价值判断的主要来源。

小到个人行为,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帮助穷人?为什么要英勇杀敌?

教会和传教士一般会告诉你,这是上帝的教导,你遵循这种行为模式就能获得上天堂的资格。

就国家合法性而言,可以参考中世纪欧洲教皇的崇高地位和加冕仪式。

在宗教改革之前,加冕相当于上帝的认可,古代欧洲的任何一位国王都要通过这一关,才有统治的合法性。

同理,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

严格来说,儒家思想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以汉朝为例,汉朝的合法性从何而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说:

“只有皇帝是天定的,天下是皇帝定的。”

也就是全世界只有一个合法的天子,天子将统治世界。

除了皇帝,所有的郡县,甚至所有的外国,只有在接受皇帝的任命后,才有统治的合法性。

在整个世界之下,通向土地之滨的不是国王的土地,而是国王的大臣。什么平等?它不存在!

儒家的逻辑延伸到外交,其具体表现就是大家熟悉的朝贡制度。

汉朝必须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所有想与其建立官方交流渠道的国家都必须是朝臣。

对于弱小的周边国家来说,中原的强盛繁荣很容易让他们屈服。

当然,所谓弱小的小国肯定不包括匈奴,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他们:

“世界是自尊的,中国不是。”

这其实是双方最初的意识形态冲突。

在本系列的第二、三个视频中,我分析了匈奴帝国的统治逻辑。他们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

匈奴实行分封制,发展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

匈奴单于

匈奴语中可汗的全名叫“扶犁绘汗”,翻译为帝汗。

汉武帝说我是天上唯一认证的人间统治者,很容易说,好巧,我也是。

我觉得我是父亲,你是儿子,你却觉得你是父亲,所以气氛很尴尬。

汉武帝以前,中原打不过匈奴,匈奴也进不了关。双方经常互相竞争,史料中不乏记载。

比如《史记》提到汉文帝,中原就用一寸木片送给匈奴,说:

“皇帝要求匈奴无罪。”

匈奴人立即用两英寸的木片写了回信:

“生在天上地下,被日月安放的匈奴人大多恭敬,要求汉献帝无罪。”

现在,大家可能都觉得这种斗气外交毫无气度,甚至有些可笑。争这个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时很严重。

这就是古代的思想斗争,至少往好的方面想,双方都不能让步,而让步就意味着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崩溃。

第二,渗透

说了这么多,这和东汉时北匈奴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

如前视频所述,汉宣帝时代,匈奴帝国在汉军的进攻下分裂。

呼韩邪单于在内战中失败了,所以他很不情愿地重新统一了草原,只是简单地带路给汉军。

这是汉朝的军事胜利,也是意识形态的胜利。

从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的那一刻起,匈奴帝国内部统治的合法性就崩溃了。

从此,大汗的统治不再是上天的命令,而是韩的命令。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匈奴人的思维模式一下子就全变了,草原上不服气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史记》中提到南附韩,被群臣攻击,说:

“今天,兄弟们都在为国家而战,但如果他们不是兄弟,他们就是兄弟。虽然他们死了,但他们仍然有名声。”

现在,你这个反骨小子,当你是主角的时候,你的脸是什么样的?所谓:

“屈辱地先做可汗,为什么长大要做百人?”

可以预见,很多人即使被迫被威胁投韩的票,也会胆怯和不满。

塔尔坎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有些政权在建立后的第一代人眼中是非法的,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人习惯后就是合法的。

呼韩邪单于沦为汉朝的附庸,中原的文化、物质、思想不断输入草原。

长城沿线的部落没有提到,但后者基本上是韩晶。《后汉书》记载,南匈奴甚至在祠堂里供奉汉朝皇帝的牌位。

当我第一次投票给韩时,有些人很难过。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祖先还不如去死。

仅仅过了60年三代左右,习惯就变得自然了。什么祖先?天啊,那是我们的祖先。

因为距离等原因,漠北受到的影响比长城沿线要小,所以还是要反对中原。

然而,影响力小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力。南匈奴一成立,就爆发了几次重大的外交事件。

公元50年,就在东汉承认南匈奴的合法性之后,北匈奴3000多人集体企图南逃。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匈奴人不承认北匈奴统治的合法性。你为什么要在没有汉朝授权的情况下统治我们?

公元51年的事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

北匈奴派使者去见刘秀,希望和他相处。

御前会议上,太子刘庄,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一针见血:

“南方在新依附中是孤独的,北方害怕看到这种感觉,所以我倾听它,为它而战。”

这里有两个论点。一是北单于害怕汉军与南匈奴会师,想缓和局势。

具体怎么缓解?第二个论点是关键点,即通过亲和力“争取正义”。

如果东汉同意民主,就相当于重新授权北匈奴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南匈奴和北匈奴都是草原的合法统治者,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正统来压人。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迷茫?北匈奴与中原开战,有必要关心汉朝的态度。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

当代世界的政治正确是什么?别的就不多说了,主啊,这种油在大多数地区的主流思潮中是不可动摇的。

问题是,如果没有师傅,谁说了算?即使在秃鹰最反感的地区,民间舆论也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影响。

在一些病情严重的国家,秃鹰甚至不用刀,不用枪,而是发表声明说你还不够好,喝不了一壶油。

你的内心会有大量的人,自我怀疑,自我动摇,甚至变成一个领导党。

北匈奴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第一次寻亲失败后,《韩曙》记载,公元51年,他们再次派人去见刘秀,问道:

“与邱,更乞与亲族,又求乐,又求率从西域各国献计。”

东汉指挥会议再一次做出了两个精准的判断。第一,北匈奴非常内疚和焦虑,所谓:

“越是回到亲人身边,越是害怕。”

第二,你说的西域使臣来相会是什么意思?你对西域的合法性不确定吗?最终的结果是刘秀回复北单于:

"明·肖佳告诉前世界,他给谢晗打电话,做事情."

意思就是不要扯那么多没用的东西,或者做呼韩邪单于这种大汉的傀儡,什么都好说。

要么学知止可汗到底,跑到天涯海角,虽远也要被汉军惩罚。

第三,用脚投票

没有汉朝的承认,北匈奴就无法在部落间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没有合法性就没有凝聚力,好天气就好。一旦出了问题,马上就会有人有二心。

在汉朝的支持下,南匈奴一直在从北方招募人手。用现代语言来说,移民是开放的,人们可以用脚投票。

事实证明,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一段视频提到,东汉每年给南匈奴上亿物资。

被俘虏的南匈奴的生活水平肯定比北匈奴好很多。《韩曙》记载公元59年:

“北匈奴守山,引千余人下来。”

公元83年:

“有3.8万人,2万匹马,10多万头牛羊,五元钱都减了。”

公元85年,北匈奴遭遇困境,无数部落争相南迁,号称:

“如果你死了,你会被卡住的。全部七十三代。”

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北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总人口肯定不会太多。

本已不多的人口仍在大量流失。久而久之,漠北还剩下多少人?

这就是为什么西汉耗尽国力,北伐难以完全成功,而东汉窦宪只用了一仗就解决了问题。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荣耀属于东汉,源头属于西汉。

对比汉朝的匈奴帝国,显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

西汉称帝之前,匈奴其实有很大的骨气和野心。所谓的部落有信仰,帝国有希望。

即使汉武帝优待草原上的投降者,他也很少在南方看到主动加入他的人。

呼韩邪单于成为主要政党,客观上稳定了局势,甚至获得了许多经济利益。

但与此同时,匈奴人在精神世界失去的东西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北匈奴西迁时,漠北开始出现空缺失,那么接下来的历史会如何发展?我们下次再谈。

参考文献:

历史记录

韩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