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印 电影《奇袭》原型老英雄张魁印逝世 享年100岁

栏目:国际 2021-12-02 05:09:46
分享到:

记者从哈尔滨市第二退休干部中心获悉,中共优秀党员、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张同志于2021年4月17日7时42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100岁。

张奎银

公开资料显示,张,山西平遥人,1922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他是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永芳的原型。张魁于1941年6月入党。曾任山西省政治警卫二旅六中队战士,八路军115山西支队测量员,山西省第二军分区侦察排副排长、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兼侦察科长,38军113师科长。

张入朝后,历任侦察科科长、情报科副科长、五十军战斗部主任、三十八军战斗部主任、三十八军114师参谋长兼副师长、黑龙江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1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兵役待遇。

央视此前曾刊发哈尔滨日报文化体育部沈志远的文章《电影原型老英雄张奎因》。很多人认为“奇袭”和“奇袭白虎团”是一回事,但实际上,“奇袭白虎团”是杨育才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奇袭白虎团的故事。1965年八一厂拍摄的电影《抗击侵略者》除了京剧之外,还专门描写了白虎滩奇袭的故事,这是一个奇袭武陵桥的故事。一开始,八一厂在1958年拍了一部军事教育片《奇袭武陵桥》,后来在1960年又拍了一部故事片《奇袭》。

电影《突然袭击》剧照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38军王牌战士》和赵玉红的《第38军传奇——梁兴初与第38军战斗纪录片万岁》详细描述了这次突然袭击的经历。两本书都是这样写的:“梁楚派来的第38军侦察部部长张,带着一个由电台、侦察兵、工兵、翻译组成的侦察支队,伪装成伪军,深入敌后,炸毁了伪第七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第一卷第二十三回,毛死于大禹洞,张奇袭武陵桥。此外,还被志愿军政治部原主任杜平的《抗美援朝回忆录》、洪学智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作家出版社叶玉萌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报告》等多部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实文学所记录。

后来新中国的电影人以这个战争案例为素材,拍了一部故事片,这是众所周知的奇袭。尹说:“电影《奇袭》我看了好几遍。与真实事件相比,具有艺术性。这部电影非常好。每次看都要想起战友,但毕竟电影不能和实际战争案例相比。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没有拍出来。”

源地图

1950年11月,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拉开帷幕。38军军长梁兴初决心打一场漂亮的仗。他向彭司令员发出军令:“德川38军包下,于25日发起进攻,并于26日结束战斗。”梁兴初命令侦察处负责人张,第113师侦察处负责人周,率领侦察支队323人。任命尹为支队领导、政委,周任命为支队副队长。他在11月24日第二次战役前偷偷插入敌人的背部。他必须在11月26日8时前炸毁武陵桥,堵住敌人的后路,配合主力歼灭德川地区的伪七师。张率领的侦察支队由38军侦察连、113师侦察连和两个工程排组成。有通讯兵、电话兵、13名朝鲜战友、医护人员和英语翻译,携带一台电台、600公斤炸药,并每人携带4枚手榴弹和足够的弹药。

1950年11月24日晚10时,张率部向敌后挺进。深夜,天黑了,我看不见我的手指。第113师的侦察连是个前卫。陆军侦察连和工程排紧随其后,利用炮火发射的炮火观察道路和地形,绕过敌人的重兵防御和警告,迅速插入敌人的前沿阵地,向浦东奔去。浦东是敌人两个师的交界处。炸掉武陵桥,必须从这里过。当队伍经过浦东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走的。道路两旁的敌人营房灯火通明,军用帐篷里的笑声和音乐清晰可闻。迎面而来的敌军车辆也主动给小分队让路。敌人哨兵一问,支队向导机智巧妙的回答,张奎因想起了三句话:“你从哪儿弄来的?”《一大群》《你从哪里来》《从前线来》《去哪里?“去后面。这些含糊的谈话说服了敌人的哨兵,车队成功通过浦东。队伍表面轻松,心里却很紧张,每个人的枪都打开了保险,手榴弹塞在袖子里,准备战斗。小队的行动准则是:路上不打架,快走,打硬仗。当时领队对当地地形相当熟悉。沿途的人们也给童子军提供了很多帮助。在去武陵桥的路上,志愿军先遣队走了两晚一天,与敌人打了三次仗。但我队始终以向前推进为主,消灭敌人为辅,直插武陵桥。

24日晚,出发两个多小时,途经浦东,来到古城河。老城河面没有桥,但有一个人行场,就是在2米多深的水中,用石头铺了一条1米高左右的路。这条路太宽了,你可以开车走,在水里看不见,飞机也不会爆炸。你可以在这水里沿着人行步道走。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哪里可以找到这条水路呢?不知道能不能过。这时,我来到一个村庄,那里驻扎着敌人。士兵们冲了进来,敌人还在睡觉。我的先遣队开了火,打了一梭子下来,把敌人打了个稀巴烂,抓了两条“舌头”。两个敌军供认参与了谷城河,小分队沿着长江的中间通道成功渡过了谷城河,而后续的大部队也是从这条隐藏在河上的特殊通道而来。谷城河刚过,侦察连就和敌人交火了。当时,军事侦察连的班长郭兴云带领一名战士充当先遣队,想去木潭的一家农家乐找一位老乡询问情况。没想到,屋里的敌人正在生火做饭。当他看到一个带枪的班长进来时,他打了起来。郭兴在敌人面前开火,用猛烈的火力将敌人挡在屋内。十分钟后,一个排的敌军大部分被小分队歼灭,但郭兴云同志光荣牺牲。

25日上午,先遣队在山上老百姓家找到一个柜子,当场将郭兴云下葬,并简单举行了追悼会。朝鲜停战后,我军发现了郭兴云的尸体,并将其转移到当地烈士陵园。张奎因还清楚地记得,郭兴云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也是一名老侦察兵,只有在战斗结束后才能执行任务。他死时只有20岁。这个细节是唐虎在电影《奇袭》中牺牲一个场景时使用的。据两名被俘的囚犯说,在穆坦前面的发电厂大坝上有一个敌人的碉堡。如果你强行通过,如果你开火,你会害怕错过战斗机。怎么办?张决定领兵夺路,命令小分队爬上692米高的杨柳峰东进,准备主动继续向武陵桥方向推进。

山上长满了参天大树,荆棘丛生,怪石嶙峋,无路可走。带着北箭和地图,小分队艰难行进。深夜,队伍来到了后游仙峰,前方道路的最后一道屏障。峰顶高1105.1米,坡度一般在70度以上。翻过来就是五菱巷。大家在雪地里吃了点炒面,休息了一下,找了个向导。在一位朝鲜老人和他的小孙女的带领下,经过5个小时的跋涉,他终于爬上了后仙游峰东侧,于11月26日凌晨5点到达了预定地点武陵巷。这时,距离军事首长规定的炸桥时间还有三个小时。

武陵巷位于后仙游峰西侧的一条东西向冲沟内,冲沟口沿大通河向南流。沿河东岸有一条通往德川的主要交通干线,平行的铁路和公路桥梁横跨山沟底部的河口。这是武陵桥。大桥附近,大通河西岸是绝壁,所以武陵桥构成了德川到南川的咽喉。桥头有碉堡、营房、铁丝网,60多名守桥敌军驻扎于此。

张数了数小分队的人数。除了郭兴云同志牺牲,没有留下其他人员伤亡。张动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炸掉这座桥。毛主席、祖国人民和军队首长都在等待我们胜利的消息。我们必须让他们听到胜利的爆炸声!当时战士们已经连续行军40多个小时,期间只休息了4个小时,没有得到热饭甚至冷水。轰炸大桥的任务在8点之前就完成了,这个铁一般的命令始终响在战士们的心中。听了张战前的动员,战士们斗志昂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决不给毛主席和祖国人民丢脸,就是要牺牲,坚决炸掉这座桥!”

早上6点左右,队伍接近桥边,守桥的敌人刚起床正在洗漱。他们发现该队的士兵还没来得及进入掩体就被消灭了。敌人不知所措地逃跑了,除了伤亡和俘虏,少数逃到了山里。爆破队高速冲向大桥。大通河刚刚结冰,冰面刚好能支撑人。它滑入水中,桥墩大约有5米高。士兵们抬的梯子不够长。为了抢时间,他们拿了一个成人梯子,在桥墩上放置了160公斤炸药,并点燃了导火索。与此同时,小分队迅速渡河,占领了南行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其他各部也控制了桥北路旁的有利地形。

这时,五辆满载军火的南方客车驶到德川前线。公交车刚上武陵桥,就传来惊天动地的巨响。大桥和领头的汽车在齐飞方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烟柱。这时,正是1950年11月26日7时30分,武陵大桥的爆炸拉开了抗美援朝战场第二次胜利的序幕。

武陵桥的咽喉被我小分队紧紧扼住,南逃北援的敌人联系不上,对38军顺利全歼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夜晚,武陵大桥南北两侧和大通河两岸是一片火海。军团长在广播中指示张的队伍穿过龙源里,直接插入新安城南,查明敌情,断敌退路。就这样,张率部前进了四昼夜,轰炸了两座桥梁,挡住了敌人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