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文明的构成需要城邦、部落和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没有文字,很难知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文化的甲骨文。有些“字”虽然出土于甲骨文之前,但很难研究,所以很难算是字。
历代文字从繁琐到简单,文字也是按照时代一个个创造出来的。然而,有些词在创作之初就遭到了谴责。民国时期,刘半农创造了一个词,被骂了三年。
刘半农1891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知识分子之家。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他6岁就能吟诗作对,上小学教书,参军入伍,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上发表的40篇翻译创作的小说。
在担任编辑期间,他还发表了《我的文学改良观》,在文学界引起了一系列的改革之风。刘半农这个名字也广为人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接受他为北京大学预科汉语教授。193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
在外来新文化的影响下,刘半农改革文学的决心更大,但要改革全民却不容易。首先,民国留学的人不多,大多是文盲。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他提出汉字应该以拼音为主。
1925年,他发起了“几民会”。经过22次讨论,他终于敲定了拼音汉字。1933年,他开始写字典。他整理了9000多个单词,建议用“她”和“它”作为女性和物体的代词。
前面的话里“她”和“它”不存在,只有一个他,男女都集体使用他。刘半农之所以提出这个称谓,是因为他之前翻译外国作品的时候分不清男女,但是在法国留学之后,他意识到男女之间是有区别的。
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非常重视每个人的称呼。刘半农还想用“她”来简化地址。然而,当这一建议提出时,很多人开始斥责刘半农,反对的声音最大的是女权主义思想的代表。
他们认为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为什么要区分男女,为了体现女性,特意加了一个“女”字,那么旁边是不是应该加一个男的?刘半农被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提出拼音汉字之前,很多人骂他,说他不尊重最纯粹的国学,但是拼音汉字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阅读问题,知识开始传播。刘半农不顾这骂声,在字典里写了“她”。
正因如此,刘半农被骂了三年,但随着白话中“她”的出现,女性“她”也开始流传。如今,女性“她”已经被广泛使用。虽然这个汉字的外形男女有别,但男女有别,所以“她”和“他”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