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贵 “202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举行

栏目:国际 2021-10-08 03:04:06
分享到:

12月13日,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的“202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和科研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摄影/赵

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祖贵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高祖贵指出,2020年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动荡变化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他从五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国际形势。第一,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发展,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安全的影响仍在继续。全球大流行加剧了一些原有的矛盾,改变了一些原有的事件,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影响突出。高祖贵还强调,要关注疫情,催生一些新的机遇,善于把握机遇,化危为安。第二,美国大选和外交政策作为当今世界影响国际局势的最大因素,仍然影响着世界秩序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与盟友关系的调整等等,都面临着调整的可能。三是地区形势呈现新趋势,有利有弊,有利有弊。第四,新的全球性挑战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全球性挑战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高祖贵总结说,大国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全球气候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仍然不容忽视。第五,在动荡多变的世界中,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对地区热点和全球挑战的应对显示了其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自主做出一系列新举措。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中负责任的重要角色和大国形象。高祖贵最后强调,在动荡的危机下,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为世界的发展释放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会议分为四个主题。在“大国关系”议题上,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晓星发表了题为《俄罗斯积极应对世界变化和欧亚乱象》的演讲。丁晓星表示,国际格局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转型中的短板所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风云变幻的世界下出现了欧亚乱象。相比之下,俄罗斯虽然受到了疫情的极大冲击,但仍能保持实力,在应对欧亚乱局中发挥特殊作用。对此,丁小星从俄罗斯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分享。丁小星认为,俄罗斯政局在内政方面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隐忧。积极方面,一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疫情对俄罗斯的影响相对较大,并在持续发展。然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免税、就业保护和刺激中小企业。防疫情况普遍好于美国和欧洲。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较多,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总体来看,疫情形势严峻,但基本可控。第二,宪法修正案的成功通过将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和意义。第三,在地方选举中,执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外交方面,丁晓星认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低迷,俄美关系没有实质性进展,俄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美欧关系改善,俄欧关系受挫。丁晓星最后指出,总体来看,未来中俄合作的基础会更加巩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就身份政治、拜登新政府、中美关系等问题发表演讲。刁大明说,身份政治不仅是了解美国内部政治的“钥匙”,也是了解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历史上,美国一直在寻求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76年到1860年,期间的身份问题是“美国是什么”,美国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随着美国内战和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答案是实行联邦制,减少国内壁垒。现阶段,美国主要处理与欧洲的关系。第二阶段解决的问题是“美国是谁?”,其主要着眼于宪法的修改,并在法律层面而非国家层面完成认同。在国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不断在国际上推广价值观。第三阶段,问题是“谁是美国?”。现在看来,共和党倾向于白人传统的美国,而民主党倾向于多元文化主义,尤其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美国。这一阶段身份的变化可能会颠覆第一、第二阶段的身份。

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副教授吴斌作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协作的思考》的演讲。吴斌认为,中俄关系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未来中俄关系要实现互帮互助、创新共赢的新目标,推动中俄关系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新要求,需要不断增加粘性、增强韧性、保持灵活性。吴斌指出,要积极推进各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增加中俄关系粘性,确保中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当前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互信度高,中俄政治合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双方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合作不断深化,成为当代大国和谐共处的典范和典范。未来,我们要在巩固政治合作的同时,深化其他领域合作的潜力,在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互利互惠的价值观指导下,不断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吴斌建议,要不断增强中俄关系的韧性,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战略研究所“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赵可作了题为“欧洲对华政策的变化:从商业到新接触主义”的演讲。赵柯说,欧洲的战略方向对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要。近年来,欧洲对华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赵伟认为,总结欧洲对华政策,此前欧洲对华政策更多是通过商业推动变革;目前更多的是所谓的“新接触主义”。一方面是继续联系,另一方面是不脱钩。赵柯表示,尽管在美国的影响下,欧洲的战略自主权有限,但中国仍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欧关系。

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趋势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对“大国关系”这一话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论。陈说,中国的外交是全方位外交,其一大特点是“抓大不放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系统地认识世界格局,进而确定和把握我们的外交政策。陈指出,回顾过去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发现有很多趋势,其中内政外交一体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陈进一步表示,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双边和多边关系、传统国家行为和地区联盟错综复杂。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中,如何确定自己的历史地位、国际地位和发展战略,是对外交的巨大挑战。

在“周边环境”的话题中,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在“周边环境”的话题中做了“2020年东南亚政局的特点与展望”的演讲。张表示,全球疫情的影响和世界没有太大变化,过去100年经历了四个变化:一是经济首次陷入衰退,但未来前景依然看好;二是外部势力加大了对东盟的压力;三是与中国合作的大趋势,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逆势上升。张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呈现出几个亮点。第一,中国与东盟的抗疫合作为全世界树立了好榜样。比如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疫情期间访华,中国医疗队向东盟国家提供援助。二是经贸合作开启新阶段,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我们要积极做大做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迎接各方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勇作了《日本国内外形势研究》的报告。张勇从领导人的角色、权力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了他对日本内政的看法。他认为,对日本来说,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任务,但经济发展与疫情控制之间仍难以找到平衡点。如何理解日本外交?张勇认为,首先,有必要了解日本的国际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平衡、协调和共同体。在他看来,大国的平衡非常重要;第二点是大国协调和多边协调;第三点是社区。日本非常重视社区,这也在日本的区域政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日本的对外态度还是以我为主。张勇认为,日本应该在独特的领域发挥作用。日本对中等大国的外交仍然是下一阶段非常重要的起点。

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向作了题为《汽车产业国际合作与展望》的演讲。向表示,汽车的“缺芯”是我们的痛点,也是破局的方向。目前全球汽车芯片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亚太是主要增长点。供给方面,欧美汽车芯片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可以与欧美形成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向指出,中国加入后,汽车产业也迎来了机遇。他建议:一是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升级产业;二是进一步推进发展融合;三是着力吸引和加强人才储备。

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所副教授孙作了题为《疫情对印度的影响》的演讲。孙指出,疫情对印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失速叠加疫情,使得印度经济难以大幅改善,复工复产压力较大。第二,疫情的爆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莫迪政府的权威,印度人民党仍然掌握着在中国的话语权。与欧美国家相比,莫迪政府仍然把抗击疫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些政策在一开始非常有效。但由于印度基础设施薄弱,国家财力相对不足,后续阶段似乎无法做到。

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秘书、教授陈建奇就“周边环境”话题进行了点评。陈建起谈了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三点看法。一是周边形势有新变化。疫情对整个亚洲的影响是分的,但对东南亚人文的影响是低的。中国与东盟合作不断加强,为周边合作提供新动能。第二,周边地区协调出现新的压力。疫情已经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影响。一是大国关系处于新的战略背景,需要新的平衡;其次,周边竞争更加多元化,疫情后文化冲突和地缘政治有了新的压力;此外,经济合作也面临一系列压力。第三,整个周边合作有了新的期待。一是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推进抗疫物资合作;二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合作加深,希望通过外围协同有新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第三,“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合作的载体,未来将继续有新的合作,满足新的期待。

在“全球治理”这一话题上,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战略研究所一带一路瞿鹏飞做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民心建设”的演讲。瞿鹏飞提到,人心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环”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首先,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沿线国家守望相助。年初,在我国疫情严重的时候,“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竭尽全力帮助我们抗疫一线。疫情发展到全球大流行阶段后,我们也发起了大规模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这种互动中,我国地方政府与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联系得到了加强。第二,它扩大了“一带一路”人民有共同基础的领域。疫情期间,中国民间组织发起的民间抗疫行动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积极响应。在各种线上线下防控交流合作活动中,民心得到加强。第三,疫情凸显了人们共同感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连接人心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中国防疫的恶意炒作,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平民化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任林作了“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特征与趋势”的演讲。任林认为,过去一年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是解体和重建。解体的例子,如美国的“退出”和世贸组织改革的阻碍,以及重塑,如RCEP的签署。展望未来,任林认为,全球治理将出现四大趋势。一是“监管锁仓”现象突出,一些国家对中国规则的限制不仅限于贸易领域,还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应积极应对。第二,疫情影响后,一些国家会将生产转移回中国,以确保产业价值链供应链的安全。第三,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小团体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第四,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越来越难以分离。任林表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要考虑量,更要注重质,而制度潜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游淼发表了题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与趋势》的演讲。游淼指出,2020年是全球数字货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她看来,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特币,也就是稳定币,它是由民间发行的;另一种是央行的数字货币,主要由公共部门发行。2020年对于稳定币市场来说是非常快的一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疫情期间稳定币价值快速增长。二是积极拥抱各种监督。三是发展定位从2019年挑战全球主权货币,转变为努力成为全球数字货币服务提供商。从全球央行数字来看,一方面是受到稳定货币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许多国家的央行都开始进入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或测试阶段。从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来看,中国央行数字货币R&D走在前列。受疫情影响,美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预计未来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将更加激烈。展望数字货币未来发展,游淼表示,数字货币将为未来全球货币体系改革提供新的竞争维度。数字货币体系要考虑国家技术水平,人民对技术的支持程度,是否有大型科技公司支持。

国际战略研究所国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健以“全球治理”为题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意味着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唐鉴以2035年为时间尺度,探讨中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唐健从中国的战略环境、权力交接、美国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及中国的应对等方面分享了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国际战略研究所国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琼作了“国际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的演讲。国际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谢琼对全球海洋治理做了详细介绍。她认为,联合国是全球海洋治理的总体协调中心,国际海事组织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专门机构,也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机构。在谢琼看来,除了联合国系统,还有一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包括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

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穆占劳就“全球治理”话题发表评论。穆占劳建议,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力角度观察全球治理。他认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全球性危机,同时也为中国参与新的全球治理提供了巨大机遇。他建议深入思考我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外部战略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如何防止被“锁定”和“脱钩”,首先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这也为未来中国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中国外交”主题上,外交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作了“全球战略萎缩时期的中国外交挑战”的演讲。凌胜利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战略进入收缩期。一是因为今年疫情的全球性影响,修复疫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时间;第二,大国的重心越来越转向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投入将受到限制;第三,全球治理动能在下降,但也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学科领域可能存在合作增长点。全球战略收缩的影响是什么?凌胜利认为,大国之间的博弈将继续加强,全球治理可能陷入困境。随着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内卷化现象。在他看来,未来全球治理很难有大的突破,未来全球治理动能仍将下降,而区域治理是否会迎来拐点则不确定。凌胜利建议,中国在世界格局和大国竞争中的核心是自身,关键在于国内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平衡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

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梁亚斌作了“中国外交的新挑战、新机遇”的演讲。梁亚斌表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传统安全等领域,还波及网络空,包括网络安全和数字货币。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新思维。在他看来,挑战也孕育着机遇。比如每个国家都在代代更替,新生力量正在孕育。因此,中国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战略实力,进一步加强“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