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 让讲话充满幽默感的3种方法 学会之后你就能随时开玩笑

栏目:国际 2021-09-18 00:57:48
分享到:

生活中,说话幽默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这种幽默不是一种低级的说笑方式,而是一种根据当下的环境材料进行思考和回应的高级方式。

比如我之前和几个朋友出去聚会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

朋友甲问朋友乙:你最近生意怎么样?

朋友B说:谈了好几个客户,公司新年后应该有新动作!

朋友甲:你赚很多钱吗?

朋友B:还不错!你赚的钱不多,仅此而已。

朋友C马上插话道:永远不要说你赚不了多少钱,但你不能胡说八道。

我们都很奇怪:为什么?

朋友C:因为说到赚小钱,就是凡尔赛。

其他几个人瞬间明白了朋友C的意思,立刻哈哈大笑,使得整个聚会的谈话气氛轻松和谐。

朋友C并没有刻意讲笑话或者说粗话,而是抓住了我们平时聊天中的“语言漏洞”,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在那个语言环境中当场构建出幽默的话语。

这些话可能缺乏当下语言环境的加持,别人会觉得不好笑。但只要我们身处其中,就很容易听到言外之意,会心一笑。

这是幽默感很强的人经常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呢?

1.学会制造悬念;

我们之所以嘲笑某些词,通常与悬念分不开。

有两种方法可以铺平道路:

积极搭建语言场景做铺垫

当前语言环境被动建构的伏笔

前面的朋友C的例子属于第二类。因为我们朋友之间的对话,这种语言环境已经是被动铺就的,不需要你主动去营造,所以只要你懂得改变思维,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挖掘出你可以开玩笑的地方,就可以建立幽默感。

积极构建语言环境的基础是什么?例如:

一天,小明去办公室从语文老师那里拿东西。临走时,他非常有礼貌地说:“再见,老师!”

当语文老师看到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时,他对小明说:“你应该在老师后面加上‘你’。你不能只告诉我。”

小明惊呆了,然后又对语文老师说:“老师,再见!”!之后,他走到门口,对着门说:“再见,门!”

这个笑话让你笑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前面的话所创造的“语言环境”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也就是说,无论是主动建构铺垫还是被动挖掘铺垫,只要你的大脑灵活,就能通过铺垫制造悬念,唤起观众的心理期待。

当你终于“抖包袱”的时候,自然能让别人觉得“彻底开悟”。原来他们想要的方向和你抖包袱的方向不一样,导致思维错位,引发笑声。

2.讲故事一定要有技巧

当然,如果打好基础,也要结合自己的讲述技巧。

无论是讲笑话还是平时表现出的幽默感,在讲某件事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结果,而是若无其事地讲出来,为观众铺路,制造悬念。

同时,当你想抖出包袱的时候,每一个停顿,每一个特殊的语气变化,每一个对应的表情协调,或者每一个手势或者肢体语言的表达,都应该对你的叙述有一个加持或者放大的效果。

否则,如果你用平淡的语气讲故事,语调不变,表情僵硬,即使最后抖出包袱,别人也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没有喜剧效果。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你觉得怎么讲都好?

有一天,某个国家的总统、一位校长、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和一位直升机飞行员都在同一架直升机上。

突然,直升机坏了,很快就会坠毁。但是飞机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总统立即拿起一个伞包说:“我是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我死了,国家就完了。我必须活下去!”他跳了下来。

校长也赶紧拿起伞包说:“作为校长,如果学校没有我,学校就完了!”说完又跳了下去。

这时,司机说:“孩子,你是祖国的希望,伞包会给你的。”男孩说:“别担心。我们还有两个伞包。”

司机觉得很奇怪:“他们不是用了两个吗?”

小男孩回答说:“校长抢了我的书包……”

在语言环境面前,你可以说你正常描述的东西,但最好结合人物的特点,用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

你可以试着记录自己的故事,听听哪里出了问题。再对比一下,你觉得那些幽默的人怎么说,然后调整一下。

只要反复练习,就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3、积极转变思维方式

幽默的表达离不开思维方式的运用。

有些人可以很快对某些事情做出幽默的评论,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用“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事情。

例如,当你看到你的朋友穿着厚衣服时,一般的逻辑思维反应是问你的朋友他是觉得冷还是觉得虚弱。

但“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会脱离逻辑的角度,以新的方式解读事物,比如:“你要穿这么厚的衣服去北极探险吗?毕竟,这种天气你不应该穿这么多!”

这句话用的思维方式是“夸张”,意思是解读“朋友多穿点衣服”。

如果你去见一个没刮胡子的朋友,你的朋友问你为什么不刮胡子,你可能会回答“忘了”、“没空刮胡子”等等。

但如果你用夸张的方式解读这件事,你可以说:“那是因为我等公交车等得太久了,胡子也慢慢等了。其实我来看你之前刮过胡子。”

这个解释“借口”是不是给人一种更有趣的感觉?同时也会缓解你忘记刮胡子带来的尴尬。

想象一下,下面例子中使用的“思维方法”是什么?

有一年夏天,阳光明媚的时候空,父亲对儿子说:“不要呆在家里,多出去走走!”

儿子说:“爸爸,中午的时候,你知道外面的太阳有多大吗?”

父亲:“我知道,直径是139.2万公里。”

你能看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转换手法吗?就是这种“扭曲”,父亲把儿子口中的“大”概念,从“度”曲解为“大小”,以此来反驳他。

另一个例子是:

答:“你最近在忙什么?”

b:“我什么都不忙,只是投资体育或做慈善。”

答:“这么厉害?成功人士!”

乙:“是的,你有兴趣吗?”

b拿出他刚买的一张大乐透和一个双色球。

这个例子,即把投资和慈善的概念运用到彩票中,可以看作是把不相关、重叠的概念用在一起,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变思维。除了夸张曲解,还有谐音断句的方式。

比如,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张伟问Ehan Juan他和Ku葵祺是不是好朋友。当Ehan Juan问为什么时,张伟说是因为他们是一对“反义词”。这是一种通过谐音中的曲解进行思维转换的方式。

平时多读一些不同的笑话,多读一些幽默的故事,多看一些让你发笑的视频,然后分析一下让你发笑背后的机制,尝试自己模仿创造一个笑话。

只要你经常锻炼,养成这种思维方式,你很容易成为一种反应习惯,提高你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