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许
编辑|孙静
本文为本站与AI财经独家合作稿件,谢绝转载
假死?
尽管官方一再措辞,但全职便利店的故事趋势似乎只有一个——剧尾。
5月12日10时27分,“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店”发来消息《关于全时储值卡及会员积分兑换的告知函》。告知函显示,因经营策略调整,全日制便利店北京地区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 00调整。
通报函内容与昨天公布的内容几乎一致,但关键词有些不同,“操作结束”改为“做出调整”。
5月11日10时59分,同一个微信号发布了《北京山海蓝兔商业有限公司专职便利店业务调整公告》,明确提到因经营策略调整,专职便利店北京地区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时关闭,全市场6-7折销售。然而,这个微信在10分钟后被删除了。
对此,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贾女士向ai财经解释称,之前的文章被删除,是因为公司没有正式宣布犯错。
上述消息发出后的第一时间,AI财经走访了北京多家全日制便利店,发现门店仍在正常经营,没有出现批量打折商品。有店员确认收到相关退店通知,后续正式员工会被辞退,大家又要重新找工作。
“通关什么时候开始?”在朝阳区一家全日制便利店,不少听到消息的顾客进门后直接询问打折商品,打算“迎头赶上”。店员回应说还没收到打折通知,不过估计也就一两天。AI财经随后在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平台上搜索全职便利店,发现天津很多全职门店都在“休息”。
作为全职幕后操盘手,《山海蓝图》的经营状况存疑。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以来,山海蓝图35家分支机构相继注销,其法定代表人、股东涂山就业有限公司全部被列为执行人,资产被冻结。
山海蓝图否认关店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称主要受疫情影响,需要战略调整——便利店业务先收缩,关店后会有其他合作。贾女士向AI财经透露,公司是从接收的,投入很大。年后疫情对整个时间影响很大,包括资金的影响。“我们老板比较负责,觉得还是先把便利店停了,投资其他业务比较好。”
贾女士说,北京有近200家全日制便利店。在做出关店决定后,公司正在与加盟商协商处理加盟费等问题。同时,她强调,全日制便利店将再次开业,但具体以何种形式、何时开业仍在讨论中。
得益于积极的扩张战略,全职门店数量一度成为北京最高。2011年2月28日第一家店开业后,泉市一度被称为“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全职人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我们的策略是盯紧7-11”,他们的创始团队中确实有不少7-11的老人。
时任全职便利店总裁张云根曾透露,全职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加码资产模式运营的内资便利店,单店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到2015年初,将有150家门店全职签约。在后来公布的“五年10000家店,一年1000家店”的计划中,希望2015年有1000家店,其中500家为加盟店,计划四年内IPO。
但这一发展目标当时被业界认为过于激进,“会受到市场的检验”。店面租金和店内配备的专业人员是千店计划的明显门槛。然而,全职以初生牛犊的势头迅速成为北京便利店的第一品牌。
然而,在2018年的P2P闪电风暴中,专职便利店的母公司却因财务管理不善陷入了决胜风波。华福控股投资的P2P平台海象财富管理在当年11月爆发,随后华福的子公司华福旅游、华福商务、华福卓越及其前沿餐厅都经历了裁员和欠薪。公司输血不够,资金链断裂,一直在疯狂扩张下倒下。
2018年,隔壁也有一家便利店因为P2P爆炸倒闭。当时隔壁投资人提出每年增加2万家门店,但7-11入京16年后只开了235家。
第一次倒下后,权实于2019年2月被山海蓝图收购。后者通过“资产转让”的方式,收购了原北京全食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的“全食”品牌以及北京、成都、天津、廊坊等地约500家便利店。
山海蓝图分别由蔡雪艳和山海酒业有限公司持股50%,主营业务为进口酒。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山海蓝图并未收购劳权所有门店,部分优质门店安装在“北京全荃三六五便利店连锁有限公司”。收购时,劳权部分员工继续经营劳权365家门店,但仍想从山海蓝图进货,被拒。这部分门店后期经营不好,都是逐渐倒闭。
之后,京津冀、成都的专职便利店被山海蓝兔接管,华东、重庆的90多家便利店被罗森接管,包括门店、设备和部分自愿加入的员工,但不包括债务。据悉,其他门店也分了,卖给其他公司。
刚卖了一年多,专职便利店再次迎来了生死考验。
死亡还是疫情的锅?
全职强调门店关闭的直接原因是疫情的影响。疫情期间,超市行业增长了三位数,也是民生行业中的便利店,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北京一家外资便利店的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影响非常大,客流量下降了一大半,平均销量是前一家的60%左右,损失惨重。一整年的计划都要重新做。”根据上述消息,“新的全年计划肯定是减少开店,减少预约销售。”
4月26日,中国连锁加盟协会便利店委员会召开线上闭门交流会。在谈及疫情对企业销售的影响时,好邻居总经理叶涛表示,“好邻居门店的情况是双日,红标门店客流严重下降。虽然客户的单价提高了,但销量还是有所下降。绿色标签店的销量增长相对较快,最高销量增幅是去年的两倍。但总的来说,对企业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主要是因为现金流的影响比较大。”
从上海连锁加盟店协会2020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疫情期间便利店的销售额明显下降。2月,上海便利店零售额同比下降23.02%。上海3月便利店零售额同比下降20.99%,1-3月同比下降12.62%。
然而,资深零售观察人士王国平认为,对于那些正常营业、业务新鲜且快速发展的便利店来说,疫情的影响是良性的。疫情初期主要考虑便利店的供应链能力以及是否会缺货。在这个阶段,尽管随机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不会崩溃”。
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也认为,受疫情影响,便利店业务萎缩只是个案。“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便利店行业的同比销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整体表现还是比较稳定的。它也在稳步回升。”
目前全日制便利店的调整会不会是“骗死”?至少加盟商不这么认为。全职便利店加盟商赵昭认定不可能全职复出,但根源是“死”。
2017年,赵越与全职签订特许经营合同,成为特许经营加盟商,在西五环开了一家约150平方米的便利店。这家便利店的日销售额高达2.5万元,前期生意一直不错。然而,2018年8月和9月,赵越出了点问题——货物没有及时送达,经常缺货。这时他已经听说全职便利店的资金链断了,正在找买家。
货物的异常供应一直持续到2019年1月。此时赵越门店日销售额已经跌破万元,正常数值在7000元到8000元之间。幸运的是,与新东家,赵越与山海蓝图重新签订了三方协议。
这是新生活的开始,但没想到会是更深的坑。接手《山海蓝图》后,王超从订货系统中发现,很多商品被替换,大品牌商品变少了,但价格更贵了。“全职的时候,可口可乐可以从公司下单,现在只能从二级甚至三级经销商那里拿货;关东煮也贵。饮料基本上增加了5毛1元。零食就像腌制的鸡爪。以前是14元一包,后来是16.8元。”
赵越透露,山海蓝图接手全程后,没有承担老全时对供应商的欠款,所以很多供应商全程都不敢配合,有的直接断供,有的只供应了少量。例如,一家商店需要六箱货物,但一次只能交付两箱。
很多加盟商开始寻找自己的货源。比如在赵越,一盒Vita柠檬茶,加盟商全职下单差不多从60元开始,而去锦绣大地等批发市场只需要50元,如果有渠道,可以压缩到44元。加盟商自己购买商品,而不是从主渠道购买。这一举动违反了当时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但王超认为,全时断供优先。
2019年底,虽然五年特许经营期尚未到来,但赵越主动关闭了这家便利店。虽然早期开店的生意不错,但赵越一路清点,发现并没有赚到什么钱。“7-11的毛利率在30%以上,老全职基本能达到30%。所有的商店必须在同一天打电话。到总部,那么总部会在下个月25号把股份还给加盟商。”
他发现,虽然7-11的总部比较高,但全职背景不够透明。“比如你实现了30%的毛利,最终总部会按照25%给你算。”
作为加盟商,赵越对这家全日制便利店最终关门并不感到意外。“山海蓝图接手后,原来的区域经理和其他员工也留下来了,他们都说几个月都做不了。”
AI财经了解到,南三环以北一家全职便利店加盟商去年底退出加盟,换成了自己的招牌,理由是“全职赚不到钱。”西二环附近的中雅大厦专职便利店也在去年停止加盟。加盟商说他已经不做便利店了。
资深零售观察人士王国平向AI财经透露,“专职便利店实际控制了风头之后,全部时间都通过还债的方式转移给了债权人。山海蓝图不想接,但聊胜于无,需要零售渠道卖酒。”然而,在便利店卖酒的想法并不可靠。便利店不是酒精消费的重点场景,酒精不像饮料,有很强的随机购买性。“今年年初开始关店,疫情刚刚加速。关店的速度。”
王国平认为,《山海蓝图》没有零售基因,新业态不可能跨界管控。选择放手,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便利店再次成为资本弃儿?
一直卖都很难。便利店网点已经成为过去,市场上想用便利店来提高估值的公司并不多。
2016年前后,行业内还是有些自怜的——从O2O到共享经济,资本网点一个接一个,但为什么涌入的便利店却那么少?
2017年下半年,画风骤变。在街头默默等待了二三十年的便利店突然找到了存在感。一年内,至少有8家区域便利店获得资本青睐,好邻居苻坚、芙蓉兴盛、邻里、都云天天、招商局便民宣布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近20亿元。《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市场门店数量首次突破10万家,达到10.6万家,同比增长13%;开店速度明显加快,增速比2016年快近10个百分点。
2018年5月,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在北京举办“新消费论坛——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专门设置了“便利店如何选择资本”的主题讨论,来自内蒙古、Xi、厦门、武汉、北京的5位便利店负责人侃侃进行了讨论。一年前,很难聚集一桌接触过资本的客人。
叶涛在接受AI财经采访时提到,资本进入便利店行业后,参与者非理性的抢店行为给好邻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反对者,不管他们是对是错,都带着7-ELEVEn模式冲到了社区商业区。我们在北京西红门佳悦广场的店,周边闯进了三四家店。日营业额从七八千元下降到四千元,被抽回无利可图。”
为了追求规模效应,所有便利店都在疯狂烧钱。据统计,在便利店市场最火热的2017-2018年,北京便利店行业涌入近40亿元。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惜推高租金价格,从而抬高行业竞争门槛。以北京金融区附近的商店为例。100平米的年租金在40-50万元之间。加上人工、贷款和设备,每年的运营成本至少需要60-70万元。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便利店经营成本较上年快速增长,其中租金成本增长18%,水电成本增长6.9%,人工成本增长12%。
但是,零售店有两个成功因素,一是单店盈利模式的培育,二是快速复制的能力。资本只看到便利店可以快速复制和开业,却没有关注门店的运营是否培育出合理的模式。如果你用钱开了一家店,总有一天你会停止烧钱。
“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召开时,131便利店刚收到肖春资本4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但半年内,北京131便利店发布公告称,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无法正常经营,将于9月20日至25日与合作方进行对账,对账后向各供应商出具承诺书。
131便利店倒闭被认为与投资人肖春资本有关,他也是131便利店倒闭前后逾期的君融贷基金、聚财茂等众多P2P平台的投资人。这种死法和隔壁便利店一样。该小区唯一的投资者林山金融于2018年4月被上海警方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当年8月,资金链在小区爆发。
在跨进便利店的人群中,很多是P2P金融公司。便利店每天都有现金流。只要有足够的门店,每天的收入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便利店对于加盟商和供应商都有一定的会计期间,为资金周转提供了一定的时间。
但如果看正常的商业模式,便利店的回报周期长,不是每个投资者都有耐心。以2004年进入北京的7-11为例,从其股东之一王府井百货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北京在2015年7-11才实现盈利,2018年和2019年的盈利分别只有3318万元和3817万元。虽然在增加,但增幅有限。
虽然便利店的价格比传统超市高15%,毛利率大多在20-30%,但净利润只能保持在5%以下。王洪涛认为,便利店行业就像弯腰捡废钢。做得好,只赚35点净利润,但需要付出的太多,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
一位曾参与7-11北京特许经营俱乐部的人士回忆,“在特许经营现场,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便利店赚不了大钱,这不是一个高回报的行业。如果你现在的工作是白领,一年能赚10万左右,他甚至劝你不要加入。
隔壁便利店打雷,物美就卖了。当时邻居已经发展了三年多,在北京积累了160多家门店,日常经营相对正常。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接手隔壁门店。据王国平分析,物美收购邻居后改为“多点便利店”,实际上是在增加多点的估值。
但是现在风向明显不一样了。便利店的长期投资和资金负担不起,所以获得融资的便利店越来越少。事实上,2019年以来,便利店的资本热已经降温。王国平发现,现在外界对便利店网点不感兴趣。
不过,JD.COM新通路战略前负责人孟琦肯定了便利店的长期投资价值。他认为便利店是线下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算上夫妻店,全国会有几百万量级,所以一定是长期生意。“但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人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机遇或教训。我们会发现,一般线下门店在疫情期间抗压性较差,如何在线上叠加功能,升级传统业务,是后续便利店品牌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于全职便利店来说,销售是最好的选择,但买家很少——除非你运气好,遇到了想进入的新玩家。如果等不到收款机,王国平认为关店是最理性的止损行为。
本作品版权归北京博雅天下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