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道德经的人可怕 读《道德经》:牛人与普通人 就差这5点

栏目:国内 2021-11-30 02:54:19
分享到:

智慧越深,越简单。

《道德经》是一本智慧之书。从万物的起源到生活方式,老子对这些问题的起源进行了彻底的思考。然而,由于两千多年来的深刻内容和表达障碍,老子的思想不容易被现代人理解。

回到一个人如何成长的具体问题,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很多,我觉得第三十三章最接地气。即使学不到老子的五千字,只要坚持本章的38个字,每个人都会有非凡的成长。在这里,尽情享受:

吴强|作者

政和岛|来源

2013年10月底,我和政和岛的一批企业家去华为学习,北大的周其仁教授是带队老师。第二天晚上,教授带大家讨论,学习华为的经验,大家都很热情。

周教授突然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1988年2万元创办皮包公司的任,是如何成长为可以轻松掌控千亿生意的任的?任的模式和认知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问得好。事实上,大多数成功人士或公司并不完全依赖天赋异禀和独特的机会和资源。这只是一个必要且不充分的条件——没有它他们做不到,但有了它他们不会成功。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会不断升级认知,迭代哲学。你升级的越多,就越能回归到原来的本性。听他们的演讲,你会有一种通透舒适的感觉。巴菲特、任、马云都一样。

先看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者强,胜者强。

知足者常乐。

被迫的人有抱负。

不要长时间失去你的位置。

死不了的人活着。

这篇短文的意思是:真正的智慧是认识自己,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知足常乐,有志气的人勤奋顽强。只有不偏离本质的人才能长久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即使你离开了,你创造的东西也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这段话可以浓缩成十二个字:“自知、自胜、知足、胁迫,不失其位”。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五个层次,相互联系,不可忽视。

一定要老老实实通关,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才能到达更高的人生境界——“死而不死者活”——给世界留下更宝贵的精神遗产。

01

第一个层次:敢于批评自己

——“知人之明,知人之明。”

可以在人多的情况下做一个实验:让人们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然后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一般来说,前三个是褒义词,后三个是贬义词。这个实验也是颠倒过来做的。让你不喜欢的人写下自己的评价和你的评价,你很大概率会得到三个贬义词。

局外人很清楚,但当局很困惑。大多数人能看清楚别人,却不能理解自己,因为当他们看自己的问题时,就会自带美容功能。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太自卑,把自己的缺点放大,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模型叫做“johari window”,它把人类的认知分为四个象限:“开放区、盲区、秘密区和未知区”。研究表明,大多数领导者都在“盲点”中失败——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人敢告诉你。

有些盲点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有些则是鸵鸟愿意把头埋进沙子里造成的。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的起点,不走出自己的盲点就无法进入下一个层次。

如何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个好方法:坚持自我批评,一天省三省;主动寻求别人的反馈,得到别人的建议。

曾国藩就是这样培养自己的。早年在北京为官期间,他曾以写日记的方式批评自己,并定期给老师和朋友在日记上批注,以获得客观、严厉的反馈。这样刻意的练习,大大提高了他的自知力。

02

第二个层次:要求自己有更高的版本

——“胜者强,胜者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最能打的人,而是那些能战胜自己,在内心成长的人。

好莱坞大片有一个编剧套路,叫做《英雄之旅》。无论是《变形金刚》、《蜘蛛侠》还是《指环王》,都讲述着同一个成长故事:

一个平凡而略带迷茫的青年,被某种偶然召唤,他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开始经历一系列的冒险、苦难、失败和自我怀疑;

黑暗中,他面临着最艰难的选择——逃避还是面对?欲望还是良心?生还是死?

最后,他克服了恐惧,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用主角的光环打败了魔鬼,拯救了世界。

当一切回归平静,主角又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的外表还是老样子,但他的内心已经变了——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

有人说管理是反人类的。

好的管理就是帮助人们战胜自我,克服好逸恶劳、贪婪懒惰等一系列人性弱点,让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成为更好的人。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组织,成长的唯一途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没有经历过黑暗时刻,成功走出来的领导者,很难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03

第三个层次:行动在“能力圈”

——《知足常乐》

其实,“知足常乐”有两层意思。大家认为的是,真正的财富不是财富,而是知足。但这句话也隐藏着一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秘密——如果你真的明白了“知足”的含义,你就会发财。

在我认识的创业者中,有“知足常乐”心态,让一个行业脚踏实地的人,赚了不少钱。而那些想赚什么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都不如前者有钱。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1999年,他们的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当时他们有这样的实力,来到你这里的股权投资、房地产开发等赚快钱的机会肯定是跨过门槛了。但华为可以拒绝诱惑,保持专注30年,被认为是“知足”。

华为还有一个“淘滩深筑堰低”的经营理念,这是借用都江堰的六字战术。他们把每年在R&D的持续投入和管理以及深厚的核心竞争力比作“深度淘滩”;把控制垄断产品的毛利率,积极为客户降价比作“造低堰”,也可以算是“知足”。

正是因为知道如何止于自身能力圈的边界,知道如何在过度盈利前克制自己,如今年收入超千亿美元的华为才真正“知足常乐,富可敌国”,极其富有!

04

第四个层次:选择更“难”的道路

——“预测者雄心勃勃。”

“坚强”这个词意味着坚强和顽强,也意味着努力和坚韧。

为什么“毅力和胁迫”是第四个层次?因为即使你做到了“自知、自胜、知足”,如果你不能持之以恒,或者因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成就而放松自己,那么你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管理上有个“1%法则”,讲的是持续进步的意义。每天进步1%,坚持一年就能进步37.8倍;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的能力只剩下3%。

“进步”就像上山的滚石。稍微放松一下就滚回起点是浪费力气;“落后”就像推舟,只要随波逐流,什么都做不了。大多数人选择舒适安逸,只有少数人愿意面对困难。

但最终,选择一个舒服的人越难;而选择努力挑战的人,生活会更舒适。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走宽路,做容易的事,赚好钱?还是走进一扇窄门,挑战困难,走一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

以华为为代表的传统“贸、工、技”战略和“技、工、贸”战略,似乎就是这两种选择的典型案例。多年来,华为每年销售额的10%都投资在R&D。正是因为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走,所以他们才有力量和信心,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时,轻轻举起重物。

05

第五层次: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不要长期失去自己的位置。”

事物通常有表里之分,智者知其本质,见其第一眼。事物的表象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梦和泡泡;但任何事物都有不可改变的本质,越接近本质,越聪明,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就是老子说的“不要长期失位”。

商业竞争也是如此。能抓住本质的领导者,总能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上创新,成就伟大的企业。

亚马逊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接近1万亿美元。它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是一位善于抓住本质、善于“失位”的领导者。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经常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事实上,第二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你应该把你的策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在零售行业,客户不断的需求是“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选择、更快的交付”。

亚马逊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三件不变的事情上,无视投资者的压力,常年承受着巨大的损失。但是杰夫·贝索斯对零售业本质的偏执使得亚马逊成为当今世界零售业之王。

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是一个疯狂追求本质的人。当他提出制造可回收火箭的想法时,所有工程师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埃隆·马斯克的质疑只是:“这个想法违反了哪个物理原理?”

所有复杂的事物背后都有简单的规律,越接近本质越简单。只有掌握了自然的简单,才能掌握事物的复杂,这就是“不失其位”的智慧。

06

最高领导层

——“死而不死的人活着。”

传统中国人对人生成功的最高定义,不是官宦有多大,赚多少钱,买多少房,而是“德、功、言”三不朽。

当然,我不鼓励每个人都追求长生不老,但领导者可以从老子的话中得到启发,明白什么样的领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科林斯提到,管理者应该“制造时钟”,而不是“报时”。制作时钟虽然麻烦,但时钟制作完成后,能自动准确运行,并能准时报时,无需人为干预;虽然报时很简单,但需要依靠专用的敲钟器。一旦他发烧或感冒,他的时间就会流失。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愿意敲钟,而应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人也能有效运作的体系,这就需要领导者把精力花在建立规则、流程、制度和文化上。

生、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改变和消逝。因此,一个组织要想长久存在,就必须尽可能摆脱对“有形”的依赖。任提出,华为的生存要“独立于技术、资源和人才”,只能依靠无形的文化和自我进化的体系。

当我们达到这个层次,就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但是,一切的源头都要从“自知、自胜、知足”开始,并“力”不懈,不忘本质和初心,但要“不失其位”,才能达到“死而不死”的永恒境界。

这看似简单,但却是领导者内在成长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完成了这个神操作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