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世纪70年代初见过马有德先生。
1971年底,我从靖江歌舞团调到六合县筹建艺术团。得知10年前认识的陈耀兴从北京二炮艺术团调到外地工作,暂时在南京京剧团拉小提琴。我在南京京剧团所在的羊皮巷遇见陈耀兴时,他对我说。
“在南艺学习的二胡老师马有德有两个女儿,按照政策,她们可能要去农村插队。六合离南京很近。届时请在六合落实一个地方帮忙。”
马有德老师的名字早已为人所知。1958年我在靖江师范美术班唱歌的时候,听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音乐老师朱介绍词曲作者。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马有道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他还有一个哥哥马有德,在南京艺术学院教大提琴和二胡。
记得那时候我想得比较多:“德,德,先德,后德,我哥应该叫马有道对吧,怎么能颠倒过来呢?”
1962年夏天,我在常熟梅里镇靖江歌舞团演出时,遇到了在家乡过暑假的陈耀兴。陈还提到是他的二胡导师。这是我第二次听到“马有德”。
虽然我在记忆中多次听说过马有德,但我从未见过他。陈耀兴是一位教我二胡技巧的老师,也是一位保持了10年通信关系的朋友。他比我大4岁,所以我立刻同意了他郑重委托我做的事情。
就这样,我在1973年春天遇到了马有德先生。陈耀兴安排并陪同他参观了我的家。那一天,陈也带着年仅5岁的儿子陈军来到六合。徐已经觉得新鲜,陈军在巷子里不停地跑,稚气的样子还在徘徊。
那天马有德老师和陈耀兴聊得很好。除了知青插队之类的问题,就是一些玩胡琴的事情。班门弄斧,我够大胆的。我演奏了自己改编的板胡歌曲《打谷场上的欢快》,马和陈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记得我应聘安徽省文工团掉琴拉戏的艺术家陈保红,用马尾弓杆在板胡上拉出一个响亮的双音,陈耀兴特意叫我停下来问我怎么弄出来的,我又演示了一遍。
后来“下乡”政策调整,马有德的两个女儿都留在城里读书。但是马先生和我在县里的联系一直没有断。第二年,他在六合一招待所参加了一个全国音乐大会,晚上他来我在马场巷的家给我上课,纠正了我弹胡琴时弓发擦弦用力过猛导致音色不美的问题。后来自己带了“三弦双马尾打击乐琴”,是用大三弦改装的。演奏《拉Xi》时,马有德老师提醒我:
“外国人唱歌,波音向上,中国戏曲、民歌的声音向下波动”。
马先生听说我改进了三弦琴,想做一架新琴后,特意给苏州民族乐器厂技术科长张品生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得到了一把价廉物美的三弦老红木。
当时社会上关于二胡曲的音频资料很少,只有南京艺术学院的资料室有记录。买了很多空白色盒装磁带,让马老师帮我转录。面对我们社会中并非出生在南艺的二胡“散兵游勇”,马老师也给予了真诚的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去南京丁家桥马老师家,看到曾在六合杂技团演奏胡琴的陆小希陪着芮朱晓,请马老师为芮6岁左右的儿子指导二胡。马老师立即放下手中的活,非常认真地听的表演,并告诉他左右两手的注意事项,不断向示范。
1984年夏天,南京作协成立,领导让我做二胡独奏节目。当时,从市区到六合县的交通很不方便。我去江苏歌舞团朱昌耀家借他的胡琴。朱昌耀迅速给了我一架钢琴,说道:
“陈耀兴从北京来南艺做生意。我明天会邀请他们,还有马有德先生和他的妻子来吃饭。也来吧!”
第二天去了,记得吃饭的时候说“我不是音乐协会,是作协”之类的。
因为经常接触到马有德先生和他的很多二胡演奏学生,所以对江苏的二胡演奏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主管文艺世界的人民军的鼓励下,我于1987年写了《二胡,江苏人的骄傲》一文,由广播电台在二胡专题节目中先行解说,后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江苏音乐通讯》刊发。1988年10月1日,
据乐评人赵文君先生介绍,后来江苏省文联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著名二胡演奏家,举办了“江苏二胡之乡”专场音乐会。发布会上,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姚志强说:
“多少年前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江苏二胡的文章,就有了做这个二胡音乐会的想法。我从未找到那篇文章的作者。”这时,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插话说:“那是六合文化馆馆长王家干。”在朱身旁的又说:“他是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由教授和沈教授主编的《江苏省二胡考试教材》第一版,由于手稿和校对的原因,出现了许多错误,甚至连封面上弹琴的画面都印反了。当时作为江苏文艺出版社邀请的责任编辑,我校对了1000多个弓指法错误,得到了马有德教授的认可和支持。编辑完第二版,加了一个人,用的是我的笔名“王晶”。
2009年,在马有德从教60周年的时候,他通过芮朱晓先生给我发了一封正式的邀请函。我也衷心祝愿他的老人健康长寿。我在《城市文化报》为他编辑了一个特别版。他代表陈耀兴为马有德老师80岁生日写了一封嵌入式贺信:
对全世界的弟子友好三千次,
八百人从德国、艺术和弦乐来到梧州。
在陈耀兴的鼓动下,我玩了微信。2016年,我发现已经过了老年的马有德老师也可以用微信了。他不仅加了我的微信,还把我拉进了“马家军”微信聊天群。当时组里有43个人,除了我,几乎都是南艺毕业的。一天,有人发了一张马有德夫妇穿着最好衣服的照片。马太太亲切地依偎着马先生,看起来像个小女孩。我发布了一条有趣的消息:
“老夫老妻”!
过了几天,马老师单独给我发了个微信,说:
“家里,我和妻子今年是结婚60周年。我八十六岁了,老婆八十三岁了,还是我还老,还守寡?这说明你不太了解老师,是吗?哈哈!马老师”。
我把马先生的信和照片转发给,陈回答说:
“我的老师和我一样,是一条蛇,比我大一轮。看到两位老师如此开心、健康、善良,我们学生发自内心的开心!祝你健康长寿!比南山还长。耀星。”
作者简介:王家干,男,1945年8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全国二胡考试考官,江苏省作协、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大众文化副研究员馆员。他很小就喜欢艺术。他10岁学钢琴,13岁被特招入艺术师范学校,16岁进入专业文艺组。他由胡大师指挥,指挥作曲,作曲,作词,作曲。曾任靖江县歌舞团、六合县艺术团队长、指挥,六合师范学院音乐教师,六合县文化馆常务副主任,六合区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王家干自称是一辈子的“工匠”。自称“不甘寂寞的小人物,不肯盲从的人”。“不相信命运,相信绝望”是它的座右铭。相信“真诚时石头会开”。坚持“不吹牛、不奉承、不冒雨、不推墙”的原则。尽量做到“善待他人,美成人”,但也要做到“恶有恶报”。追太阳,追月亮,求真谛,寻琴,寻弦,寻知音。有感情的写作很少无病呻吟,始终坚持四个写作标准:大众欢迎、专家认可、主编发布、自我享受。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亡命之徒集》、《中外诗选》、《现代诗选》等。在南京参与编辑江苏二胡考试教材和宋。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芬芳人生》将在南京出版社印刷出版。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民歌》的邀请,带领12位民歌手到北京录制了20多首江苏民歌,并在央视频道向世界播放。退休后被南京城市文化报、周末新江北报聘请编辑文化副刊。参加南京钟山民族乐团、南京市文化馆群星民族乐团,演奏二胡、高虎、板胡、中胡及自己改良的三弦胡琴。1983年,他牵头组织雨花石展,担任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20年,至今仍担任其顾问。70岁后仍在南京全国征文和器乐创作比赛中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其中《岭岩论》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促进委员会二等奖,《梅大豪子格等待》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等奖、创作奖。
2007年,王家干应南京民族乐团之邀,在网上担任《西祠金陵乐谈》的主持人,还担任雨花石文化园首席顾问、名誉主持人。曾被西祠六合世家评为十大网民。在百度输入“王家干”,可以看到江苏电视教育频道制作的电视专题片《王家干,一个跨越国界的奇人》,以及他播放的很多视频和文章。
金陵作家,2019年第301期
编辑:邹磊
值班编辑: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