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戴过一个华为B2手表,它有两个核心功能,而这两个功能恰恰是我后来放弃它的原因。
核心功能一,分步共享。
将手表采集的计步数据分享给一个华为微信小程序。当我去小程序的时候,我意识到很多朋友都在用华为手表,他们都分享了日常步骤。
这个分享是有排名的。我开始每天往上走,看自己排名多少。后来发现有一些不知名的微信好友长期占据榜首,他们的步数和我们的步数不在一个数量级。看到头像的时候是微信业务。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是用在淘宝上买的工具,把手机放在上面,把刷出来的数据摇一摇。从那以后,这种分享对我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个核心功能是睡眠分析。
我有裸睡的习惯。我以前觉得裸体很舒服。拿到手表后,为了得到一些睡眠数据,我不得不戴上手表。第二天打开APP看昨晚睡了多久,是深度睡眠多久。
为了这些数据,我要付出代价:戴手表睡觉是一种膈肌反应,对睡眠质量有负面影响。后来就不穿了,但是睡得很香,第二天也不需要关注任何睡眠数据。一个人睡得好不好,第二天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不一样的。他为什么要用工具而不是他能感知到的东西?
这有点像“郑人买鞋”的故事。鞋子不合适。试穿一下就知道了。你得量量你的脚,然后按照你的尺寸买。数据绑架似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现代版“郑人买鞋”就是没有计步器跑不了。
以上是个性化数据,还是比较静态的。如果加上博弈的因素,这类数据就更不可靠了,比如股市的数据,高速公路排队的数据。
高峰时段,路上车流缓慢,我们经常切换到看似快速的车道上,这对我们来说是看得见的数据。每个司机的正常反应是从慢车道切入快车道。但是,在游戏环境中,如果大多数人都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么快车道又会变成慢车道。最后一眼,那些安全地走在一条车道上的汽车反而跑在我们前面。
股市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之所以是输家,是因为他们的决策数据来源于可见数据。既然大家都能看到,那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要赢得比赛,往往需要使用别人看不到的数据,而这种感知能力需要训练。如果总是关注看得见的数据,我们对看不见的数据的感知就会退化,最后各方面都会变成韭菜。
管理决策也遵循同样的原则。优秀的领导者在做关键决策时会参考看不见的数据;只有坏领导特别喜欢用可以形成报告的可见数据来做决策。战略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只看到生活却不能高于生活,那就谈不上策略。
写到这里,我去查了稻盛和夫救JAL的案子。稻盛和夫在两年内将JAL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并创造了历史新高的利润。在JAL金融最关键的时刻,稻盛和夫从来不关注公司的财务数据,就像一个人过独木桥,越关注深渊,越会掉下去。稻盛和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营方式的转变上。这里面有他的阿米巴经营哲学,也有他“爱”、“无私”和“利他”的心态。就这样,JAL摆脱了困境。
看完以上案例,我们是不是对王阳明的那句“心有余而力不足,何须向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