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表示,由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经济过于金融驱动,而不是由实体产业和人来驱动,德国模式更适合中国。
近年来,德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表现出色,与英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对的“德国模式”,即“莱茵模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在同样是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这种讨论已经超出了理论讨论的范围,产生了更多的现实借鉴意义。那么,德国模式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何意义?中国应该如何学习德国模式?早报记者采访了“德国模式”的积极倡导者、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全球监事会名誉主席罗兰贝格教授。
罗兰·伯杰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由罗兰·伯杰在29岁时创立,现已成为世界五大国际咨询巨头之一。伯格今年77岁以上,是五大创始人中唯一在世的人。30年来,他多次访华,始终关心中国的发展。
伯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英美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经济过于金融驱动,不是由实体产业和人来驱动,所以欧洲和德国的模式更适合中国。
“阿里巴巴代表着中国的创新能力”
东方早报:您多次向中国介绍“德国模式”,提出其七大支柱是“强大的制造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全面的结构性改革”。那么,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学习“德国模式”?比如你提到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相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不足。
罗兰·贝格:中国当然有创新文化。今天,很容易证明,当你看到阿里巴巴的崛起时,每个人都明白,中国和中国人不仅可以创新技术,还可以创新商业模式;说到国际化,你有华为和联想,它们在世界市场上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事实上,中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更高、更强调创新的产业转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想更有竞争力,就必须更具创新性和国际化,而且他们也具备这种能力。
东方早报:但从日本企业的角度来看,经过最初的模仿,他们有很多核心技术站在当今世界的顶端,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似乎存在一些不足。
罗兰·伯杰:其实日本公司收购了很多国外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新。而且日本企业更重要的是创新软管理方法和制造工艺,让产品有更好的品质。比如著名的“丰田管理”,美国人写了很多关于它的书。的确,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没有如此先进的技术,但中国还有其他优势。现在是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正如我提到的,阿里巴巴、华为、百度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中国仍然保持成本优势,使他们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东方早报:有人认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原因之一。你觉得这方面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罗兰贝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当然是对的。然而,中国企业创新越多,保护知识产权的动力就越大。德国最初发展工业时,模仿英国的技术。蒸汽机和缝纫机最早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因为德国模仿英国成功,英国强迫德国给自己的产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说明质量相对较差,但德国却从后面来,做出了优秀的产品。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模仿过,后来他们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对保护知识产权更感兴趣。中国也是一样。因此,我经常说,我们不必过分批评中国没有保护知识产权。说到保护知识产权,我们自然会这样做。
东方早报:你觉得时机到了吗?
罗兰·伯格:是的。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十年之内。中国将遵循国际标准,因为这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中国应以互联网企业为发展引擎”
东方早报:您曾经说过,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教育制度是德国模式的支柱之一,但其他国家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能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罗兰·伯杰:德国有独特的“学徒制”,就是一边上学一边去公司上班的“双学历”,但这样的安排也可以在学术方向上做出。德国的一些大学也为年轻人提供在校工作的机会,比如制造汽车。当然,你需要一定的标准和制度来做到这一点。我建议邀请一些德国的顾问和老师来建立这种能力。
但是在数字时代,我不建议其他国家照搬德国在1880年工业化初期建立的教育体系。当时体力劳动还很重要,机械、化学等传统行业是最重要的部门。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和适应的世界,技术更新很快。我认为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年轻人第一份工作前的教育。当然,这也很重要。在技术保持三五十年不变的初始阶段,对教育进行投资尤其有意义。然而,与职业并行的终身教育现在更为重要。当然,中国可以借鉴德国建立的一些特殊职业学校或大学开设的与职业相关的课程,但重要的是终身教育与职业相结合。
如果我要设计和改革德国的教育体系,我会认为终身教育是一个方向,因为技术变化更快。因此,中国应该吸收德国教育的有益元素,但也有一些变化。
东方早报:有人说德国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德国人追求极致和细节的民族性,所以很难学。你怎么想呢?
罗兰·伯格:没错。这是德国的优势。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汽车、机械,虽然没有德国、日本那么尖端。比如意大利的创意设计就很好。虽然我更喜欢耐用的保时捷,但法拉利也是一辆很棒的车,因为它的设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模仿只在初期有用,一定阶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中国人各有所长。我觉得中国的工程比盎格鲁-撒克逊人好,包括金融工程;中国人也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德国一样,中国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占GDP比重高,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我刚才讲了中国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中国现在有阿里巴巴和百度。我认为它们应该被用作中国发展的引擎。
“中国经济将回到8%以上。”
东方早报:说到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更多的是由国家主导,而德国在俾斯麦任首相期间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中国学者将两者进行比较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种相似性?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你认为改革的前景如何?
罗兰贝格:当然,国有企业首先要改革自己,接受国际竞争的洗礼,这会让自己更国际化,更有竞争力。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很多国企都有股份制上市公司,在世界舞台上竞争。
东方早报:其实这也是一些人对这些公司的评价。他们结合了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的优势,所以更有竞争力。当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时候,效率更高。你怎么想呢?
罗兰·贝格:这可以和70年代中期的德国相比。当时中国的国企比例也是100%,但是后来私有化了,但是国家还是保留了20%的股份,拥有关键的否决权。例如,在大众汽车公司,政府保留了20%的股份,以防止其出售给外国。还有其他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例子。我也不建议中国立即将所有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而是应该一步一步来。然而,事实证明,竞争和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邓小平认识到了这一点,推动了改革开放。
东方早报:民企优于混合企业吗?
罗兰·伯格:我不会这么说。空中国客车是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是少量国有股,但也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前景很好。我不是教条主义者。
东方早报:你怎么看结构性改革的前景?有些人担心经济会放缓。
罗兰贝格:结构性改革总是会引起更多的矛盾,增速也会下降,但7.4%还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不用太担心。此外,我认为它会反弹。
东方早报:会回归高增长吗?
罗兰贝格:是的,三到四年后会回到8%以上。因为中西部很多地方还比较穷,还处于追赶阶段,经济增长空还是很大的,机会也会很多。当然,这需要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
东方早报:最后,您还有什么想对我们的读者说的吗?
罗兰贝格:我还想说,中国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不必对暂时的经济放缓感到失望。只要明智的政策得以实施,中国经济中的一些低效现象将会改变。我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
另外,我还建议中国将欧洲作为天然的伙伴。这不是因为我是欧洲人,而是由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经济过于金融驱动了,而不是由实体产业和人来驱动,欧洲和德国的模式更适合中国。而且,欧洲对中国更加友好,对中国投资更积极。所以,我建议中国的领袖,尤其是商界领袖,更多考虑将欧洲作为其盟友,欧洲也有美国能给中国的技术,而且更乐意,而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对中国有更多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