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年融入时代洪流-
谢冕
“要找到个人出路,先找到国家出路”。
这是陆嘉川、徐宁和他们的年轻同伴对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出路问题的思考和回答。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除夕夜,外面寒风凛冽,10多名年轻人聚集在一处进行热烈的交谈,点燃了一团温暖的情感与思想的篝火。他们怀念故里东北,痛斥腐败当局的统治,怨恨日寇的侵略,为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欢呼。民族的存亡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参加晚宴的人中有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
据说这个难忘的除夕是根据作家杨墨的经历改编的。1933年除夕,杨沫参加了一次进步青年聚会,被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他们带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吸引。这一夜成了她人生的“急转弯”。
生活出路的问题曾经摆在我们太多人面前。这是对《青春之歌》最感同身受的地方。我也经历过旧社会,经历过贫弱、被侵略、被奴役的滋味,经历过土豪劣绅的黑暗勾结,经历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腐败堕落。我对社会一方繁荣,一方饥饿的现状感到愤慨。1949年,我17岁的时候,在一所中学读书。我甚至没有每隔一天在家吃饭。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懂,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当年8月,解放军千里挺进福建,解放了我的家乡。我亲眼看到解放军入城时军纪严明,关心老百姓。我已经从心底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中国的希望。于是,8月底,我离家参军,随大部队南下。这是我17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背着包,拿着枪,走在队列中间。当时正在下雨,卷起的黄泥里的泥溅了我一身,但我的心很阳光。
读《青春之歌》时常让我想起开始行军的那一天,想起入伍之初的心情。像林道静一样,我在寻找一条个人的出路,看看国家的出路在哪里,我走出家门是为了理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小说《青春之歌》出版的那一年,我已经去北京读书了。我的同学几乎无一例外地称赞这部小说。小说描写了北平、北大、北大的红楼、教室,还有东西方的快,让我觉得很亲切。杨沫写了我们一起生活的环境,一起经历的时代。她笔下的、卢佳川、姜华、、王教授是我们的同学、兄弟、老师、开拓者。林道静的故事就像我们自己的故事,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的困惑和苦闷,我们的追求和理想,以及我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而进行的斗争和奋斗。当时革命热情高涨,我们北大中文系的55级学生集体出版了一本纪念册,叫《在战斗中成长》。大家都把卢佳川和姜华当成英雄和先进典型来学习。《青春之歌》就像是给年轻人的革命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成长,如何战斗。它也教会我们,即使是在小学教师岗位上,我们也能成为最英勇、最前线的“战士”——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千百万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我还清楚地记得《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场景,并热切地阅读《如何研究新兴社会科学》和《母亲》等书籍。被革命的火焰照亮,被理想的灯塔指引,是多么幸福。青春总是自然而然地与理想联系在一起。许多年前,作家徐迟告诉我:读一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就像诗歌一样!后来看了,发现他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就是诗,充满了诗的激情和感染力,充满了理想的光辉。
现在回头看,《青春之歌》的意义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概括了一个时代,提炼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生动地保存和再现了历史;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时代人物,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对象,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不仅是《青春之歌》,当时流行的红色经典如《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菜花》等,都成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读了半个多世纪后,依然觉得有力量,有感染力。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以梁斌、杨墨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无一例外地充满热情,甚至超负荷工作,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学贡献,记录着时代的印记。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一定有很多英雄。摆脱贫困、探索月球、载人航天等这么多壮举背后,怎么可能没有英雄、没有理想、没有生死信念?扶贫模式、科技标兵、创业先锋怎么可能没有青春的身影和奋斗的旋律?如果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那么今天的青春之歌需要更多的写作分数。
青春就像歌曲和诗歌一样,是最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宝贵的青春不应该平庸,而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向着壮丽的未来前进,尽一切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一个人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会深深影响到同龄人,甚至后来者。在《青春之歌》中,姜华这样评价林道静:“无论旁边是谁,都会被你的热情所打动。”这种融入时代洪流的激情,这种追求理想和光明的激情,必将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胡彦燕的采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3月19日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