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南省中南部腹地,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社区”——繁茂村,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文化减贫项目示范村。李进的手艺在这里得到了规范系统的传承,为人们创造了财富。透过李妇女的织布机和针线活,人们可以一窥中国与联合国减贫合作40年的精彩缩影。
在中国海南省中南部腹地的樊茂村,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文化社区”,这个小村庄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文化扶贫项目的一个范例。这里的黎锦传统已经标准化,并传给其他人来创造财富。黎族妇女的织布机和毛衣讲述了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减贫40年的故事。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制作精美,色彩丰富,内容主要反映黎族的社会生产、婚恋、宗教活动、传说或美好形象。然而,由于掌握这一技能的女性数量急剧减少,李进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樊茂村,李进已经成功地从濒临灭绝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民生的支撑。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刺绣。其内容描绘了黎族的传统、婚恋、宗教活动、传说或美丽形象。随着几十年来掌握这种技艺的弱者数量的减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将这种织锦列入其第一个濒危文化遗产类别。为了保护这一片文化,做出了许多努力,直到今天,黎锦已经成功地从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社区的生计支持。
2012年,联合国支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之一“海南省利津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经考察后,落地凡茅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项目人员、专家的指导下,人们成立了黎锦协会,使黎锦的传承更加系统化、组织化,改变了黎锦只有少数传承人的传承局面。在协会的推动下,举办了“黎锦文化走进课堂”、“黎锦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岛外群众开始领略黎族文化和黎锦手工艺的魅力。
2012年,联合国支持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之一“海南黎锦工艺保护与发展”在樊茂村启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项目人员、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黎锦协会。因此,黎锦的传承变得更加系统和有组织,这使得这项技艺可以从剩下的极少数传承人那里传承下来。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黎锦文化进课堂”“黎锦设计大赛”等活动。这有助于吸引岛外的人们注意到黎族文化和黎族织锦工艺的魅力。
李进也成为织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根据项目计划,人们建立了黎族传统纺织、染色、编织和刺绣学习中心等企业。动员妇女系统学习和培训黎锦工艺,不仅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也为黎锦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樊茂村黎族织绣院年销售额达20多万元,织女月均收入近2000元。产品销往新加坡和其他国家。2019年,李进现身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扶贫不仅增加了织工的收入,也让织工有了荣誉感、成就感和文化自信。
黎锦现在是织布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项目计划,成立了黎族传统纺纱、染色、编织和刺绣技能培训馆等企业,动员妇女系统学习和培训黎锦技术。这不仅产生了就业,也为黎锦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凡茂村黎族织绣培训机构年销售额达20多万元,女织工月均收入近2000元。产品出口到新加坡和其他国家。2019年,黎锦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文化扶贫不仅会增加织女的收入,还会给她们灌输荣誉感、成就感和文化自信。
早在1993年,中国就成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李进的成功证实了中国立足国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扶贫工作的正确性。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中国与联合国减贫合作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在文化、产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广泛开展减贫合作,双方为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早在1993年,中国就成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黎锦的成功,印证了中国积极探索以中国特色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中国和联合国经历了40年的辉煌减贫历程。过去四十年来,中国和联合国继续在文化、工业、教育、科学和技术领域开展减贫合作。双方都为全人类“消除贫困”的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