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大姐第五次因为发烧住进医院了。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她做了无数次血液检查和20多次光CT。还有骨骼磨损和正电子断层扫描...几乎所有的诊断方法都用过,但持续发热的原因是她找不到。
老公老郝说爱人的“烧”怪怪的。去年3月,爱人突然开始发烧,高烧39℃,持续了四五天才好转,但一周后,高烧一次又一次地回来了。去了很多医院,做了无数次检查,高烧没有任何好转。抱着最后的希望,老郝把她带到了瑞金医院。
接诊沈大姐的医生是瑞金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王晖。王晖是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专家,善于捕捉疑难病症的线索。
有一种病叫“发热待查”。医学术语“待查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高于38.3℃,经完整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1周以上不能确诊的病例。
我真的害怕做检查
每个要检查的发烧病人都是一个受试者。沈大姐的厚厚的病史报告,王晖的团队已经熟悉了。但如何准确“猎狐”,沈姐姐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沈姐姐听说要检查,吓得浑身发抖,甚至出现了高烧:“我真的很怕检查。一个怕疼,一个怕花钱。”这对夫妇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他们的丈夫老郝在工厂工作。前6个月在外院治疗花费4万多元,一家人过着拮据的生活。
沈大姐家人的抵触是意料之中的,但王晖表示,一次检查并不能完全确诊,有时需要等待时间窗口,在最佳时机做可靠的检查,既需要患者的配合,也需要医生的耐心。因此,必须说服病人再做一次检查。
王晖和传染病科的负责医生赵刚德医生首先得到了老郝的坚定支持,然后像婴儿一样给沈大姐举了个例子和类比,最后得到了沈大姐的“点头”。
有时候你需要耐心等待
检查结果陆续出来,其中肝穿刺显示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但是多年的临床经验让王晖觉得发烧不能用单纯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来解释。
2019年12月9日,再次召开拟调查传染病、发热多学科会诊,由传染病、血液学、风湿病学、皮肤免疫学专家组成。
在皮肤科,如果主任医师说患者有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感染后的免疫过敏暂时不能排除。
“患者出现三线下降,肝脾及深部淋巴结肿大,β2-微球蛋白升高。虽然骨穿透没有特殊异常,但暂时不能排除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陈秋生分析。
“由于淋巴结位置较深,很难取病理。建议患者复查PET-CT,以辅助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科主任医师诸葛传德博士建议。
但这一次,老郝沉默了,就在几天前,现在还要做淋巴结检查,2019年8月刚做了PET-CT,不想再花这笔钱了。夫妻俩一咬牙,决定不折腾了——回家过年!
拨开迷雾,找到原因的真相
这时,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噩梦才刚刚开始,沈大姐的高烧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却无法来上海就医。疫情稳定后,她再次来到瑞金医院。当她看到导演的时候,沈大姐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王导演,救救我,我还发烧呢,这次一定听你的!”
在积极配合下,结合之前的检查,沈大姐咬紧牙关,进行了第二次PET-CT检查。结果显示全身多处高代谢,不能排除淋巴瘤。
一旦淋巴瘤被确诊,对患者和家庭都将是沉重的打击。但王主任并没有马上做出最终的结论,她还是觉得存疑:如果是淋巴瘤,患者应该是从去年3月发热后就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
因此,骨穿透和淋巴结活检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急转直下的是,沈大姐突然出现嗜血,高烧39℃-40℃,白细胞降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血小板迅速降至正常值的十分之一,全身淋巴结再次肿大,病情极度危险。
好在抢救及时,沈大姐又做了骨髓活检,结果是阴性。最后,嫌疑人名单上又少了一个,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
王晖说,在这个时候,一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他需要多学科的会诊才能摆脱迷雾,到达真相。
今年4月,沈姐姐免费参加了第三次发热待查多学科会诊。传染病、血液学、风湿病学、皮肤免疫学专家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炎。
于是,有针对性的用药,沈大姐的体温很快稳定下来。王主任笑着对沈大姐说:“你这次可以安心出院了。”
出院时,沈大姐突然大哭起来,发烧一年多。这期间,她住院七次,检查无数次,走投无路。最终在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下成功确诊为MDT。
通讯员董力新民晚报记者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