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三部曲顺序 电影《但丁密码》《达芬奇密码》《天使与恶魔》三部曲赏析

栏目:汽车 2021-09-16 03:35:52
分享到:

看第一个,然后看第二个

第二部分乐观、精彩、连续,第三部分一口气读完

当丹·布朗写作时,他喜欢广泛收集信息并进行实地考察,所以他小说中涉及的教堂和历史建筑都是真实的。就古代神秘组织而言,《达芬奇密码》中的隐修会,《天使与魔鬼》中的光明会,《失落的神秘》中的共济会,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组织。即使是现在,共济会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神秘的组织。据说它的成员既有钱又贵,他们控制着全球的经济命脉和政治走向。然而,就真实历史和宗教历史而言,丹·布朗的作品中有虚构的成分。以天使和魔鬼为例。在小说的情节中,哥白尼是一个直言不讳的科学家,他揭露了科学事实,被教会残忍杀害。事实上,历史上的光明会并不是16世纪建立的,哥白尼、伽利略、贝尼尼都不是它的成员。哥白尼去世200多年后,伯尼尼在光明会诞生前近100年去世。这是一个黑暗时代的秘密社团,成立于1776年,成员大多是政治自由主义者。光明会虽然对宗教不是很友好,但绝对没有“血誓复仇”。事实上,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哥白尼受到教会的迫害,而伽利略时代当然是教会历史上的一个黑点。然而,无期徒刑这种漫长而温和的刑罚,很难引发“血盟复仇”的极端爆发。伽利略被囚禁在家中,没有被鞭打,也没有被囚禁在地牢里。此外,丹·布朗表示,贝尼尼的四河之泉雕塑代表了“旧世界”的四条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普拉塔河,但实际上位于阿根廷和乌拉圭边境的普拉塔河显然属于“新世界”。事实上,四河之泉实际上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地图学中已知的四大洲: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再比如人民广场的教堂,他说是在东南角,其实是在广场的北面。然而,在我看来,丹·布朗仍然是最博学的小说家之一,他对宗教和世俗、历史和现代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他可以说是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

电影里不知道,但Ridden Brown每本原著的扉页都写着所有涉及的机构都存在,所有的宗教仪式、技术、艺术品和纪念建筑都是真实存在的。

图片的来源是丢失的秘密符号的标题页。

*本文可能涉及三部电影作品的剧透,请慎重。

周末基本上一口气看了三部电影,先是一年前上映的《但丁的密码》,然后又加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看完后两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但丁的《密码》的故事比较薄弱,但最新的一部却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宗教主题。达芬奇和蒙蒂分别试图探索宗教中神性与人性、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什么是宗教?对于一个在中国长大,接受过几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90后来说,我对宗教的理解可能更多来自身边的朋友。那么,在国际范围内,宗教带给人们的是安定和平等内心的精神力量,远不如它引发的战争那么出名。宗教很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没有宗教背景的人来说。对我们来说,知道一些事情而不以冒犯的方式谈论宗教是不容易的。同时,知之甚少使我们容易上当受骗。没有信仰的人看着别人的狂热和虔诚会有点慌。所有这些加起来使宗教成为一个不容易谈论的敏感领域。我在这个领域没有额外的投入,但我一直记得大学实习时一位先生和我分享的话:“不同的宗教就像不同的门。你走进不同的门。当你爬到高处,你会发现每个人最终都会相遇。专注于实践,最终所有的宗教都会到达同一个地方。”这种说法让人内心感觉很稳定,有没有宗教信仰,信仰的宗教是否相同都无所谓。努力往好的方向成长,最终所有的人都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看完电影,有点感动。希望能抽时间读读原著,补编一些中世纪历史。是为自己扫盲。

先抛开但丁的《密码》,来说说后两部作品的观感。首先感谢导演选择的视角。朗顿教授,贯穿其中的男人,以及在我身边不断变化的才女,都是和我一样的宗教旁观者。虽然旁观者站的地方不一样,吃瓜的人和研究宗教的学者还有几个街区的距离,但我们都是同样信仰上帝的人。这种视角的定位可以在《蒙蒂》中司库和朗顿的对话中表达出来:“教授,你相信上帝吗?”“我信仰宗教。”“我不是问别人信不信。我在问你是否相信上帝。”“我觉得信仰是一种天赋,但我似乎没有这种天赋。”几个简短的对话只是白纸黑字,他们在和毛较劲。除了这段对话,当蒙蒂的故事结束时,它经历了杀戮的起伏,人们尽了最大努力来拯救它。新的财务主管愿意把梵蒂冈档案馆里珍贵的伽利略手稿交给朗顿进行学术研究。这段对话也很舒缓:“如你所见,宗教是不完美的,因为人是不完美的,我也是”看到这里真的很感动。可以说,信仰的存在与缺失,比同一信仰的不同分支要遥远得多。然而,信上帝的人和不信上帝的人可以并肩站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交流,但同样信上帝的人并没有因为教义的不同而停止杀戮。

科学的力量会威胁到上帝的权威,人类有血有肉的繁衍会侵犯基督的神性。在这场围绕宗教的大讨论中,人们不是坐在地上互相争论,而是带着世仇般的阴谋和愤怒,蛰伏许久,等待机会,然后像恶魔一样攻击所谓的“敌人”。事实上,当每一个特定的人带着使命执行一项任务时,他们会强烈地感觉到行动本身违背了自己的人性。比如,他奉命杀死锡安长老和盟友的“天使”,当他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时,他会从主人那里汲取力量,而这个个体已经被他所信仰的“神性”所取代。在这场以信仰为名的较量中,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精神指引,所以他们的脚步极其坚定。最终所谓的天使和恶魔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身,两个群体构成了彼此的镜像。“惩恶扬善”可以优先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死,但镜中人很难分清善恶。我非常喜欢《达芬奇密码》中开放式的结局。朗顿为苏菲消除了疑虑,苏菲是基督在世界上最后的后裔。“我认为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取决于你想加强还是削弱这种信念”。苏菲突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一定是自己做了选择,但她没有告诉我们故事之外的事情。那么,在故事面前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视线转移到了一年前上映的《但丁的密码》。可能是受作品篇幅限制,或者导演脑洞已尽,或者没有宗教题材很难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各种原因加起来,整个故事就变得单薄多了。没有信仰作为线索,魔鬼杀死半个世界的动机似乎是无中生有的。我不知道他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他只能在图中看到他在世界各地的演讲,疯狂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埋下病毒炸弹,想定期毁灭世界,然后泄露消息让天使得到拯救世界的机会,这些行为都让人觉得他不仅深爱这个世界,所以他想拯救世界,也想得到全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即使这种理解只在他死后几千年才出现。他想要的是在他死前毁灭了半个世界的“伟大事业”,以及在他身后拯救人类的永恒声誉。不然他直接把病毒炸弹扔到水里引爆,世界就成了游戏结束。当然,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他在其中的作用。直到故事的最后,朗顿教授对西耶娜的死表示哀悼,觉得“她觉得自己一直在拯救世界,直到死去”。导演一直想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氛围:想白白毁灭世界的恶魔,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人类的天使,都坚信自己的初心是爱人类,爱这个星球。这就无法回答天使和恶魔到底是世界的两极,还是镜子里的人类和自己。就这样,在三部作品的最后,观众被导演布置了作业。

最后,我跑了一个小问题,跳到了但丁《密码》中的情感剧。我非常喜欢兰顿教授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们都是精英,但他们只是把事业放在人生第一位的人。与其忘了对方,不如说他们在江湖上在一起。在直升机上,面对一位表情严肃的朗顿教授,伊丽莎白尖锐地评论道:“你真的一点都没变。侃侃谈到了这件事,但什么也没提。”没有提到的是,他不能要求她离开WHO,她也不能要求他离开Havard。他们注定要走上相爱却又离别的道路。短暂的会面后,他们联手用智慧和勇气拯救了半个世界。立刻,它将被分散成两颗遥远的恒星,它们可能会被分开,这将使它们照亮一个更大的夜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