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妻子赶赴武汉调查新冠肺炎疫情,丈夫乘除夕为她送行;春节过后,妻子带领专家团队到武汉会诊,救治危重患者,丈夫期待她平安归来;妻子在一线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丈夫视频祝贺。
一位是流行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肝移植领域的权威专家,医术精湛。相识相爱45年的院士李兰娟和郑树森,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
相识相恋,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吕夏镇下芦桥村。虽然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她回家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在这里,她遇到了同样是“赤脚医生”的郑树森,并被推荐去学校深造。
年轻时的李兰娟
郑树森,1951年1月生于浙江省龙游县磨环乡。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同样的经历,同样的专业,一下子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通过接触和了解,他们彼此相爱。
李兰娟大学毕业在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医生,郑树森留在学校当老师。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对方做爱。他们的“爱情话题”几乎就是医学。一个在手术室,一个在实验室。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惯例。
经过五年的爱情长跑,李兰娟和郑树森终于走到了一起。1975年5月1日,他们正式结婚。下午,郑树森突然接到家乡的电话,说他父亲快死了。李兰娟提出陪他回老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龙游的火车,两人拿着铺盖卷来到火车站广场的地面,度过了他们的第一个新婚之夜。早上开车时,看着新娘疲惫的脸,郑树森忍不住道歉,但李兰娟却用睡眼惺忪的眼神开玩笑说:“我昨晚睡得很香,做了个梦,梦见我们养了很多孩子。”郑树森忍不住笑了。
婚后两人每天上下班都过着忙碌的生活,唯一的交流时间是从起床到到达医院。早餐是他们一天中唯一一起吃的一顿饭。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集中在“一个病人情况危急,我今天就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学术报告要讲,中午飞北京”等事情上。在别人眼里,枯燥的学术讨论才是彼此最动人的情话。
不久,李兰娟和她的丈夫相继有了两个儿子。夫妻俩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让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独立生活。天真烂漫的大儿子郑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每天骑着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接弟弟上学。
整天忙于工作,李兰娟和郑树森没有时间去山里旅行,可以说是诗情画意,但他们平凡的生活并不缺少幸福。李兰娟的爱好是看电影和越剧。她结婚40多年了,但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知道喜欢武戏,她就抽时间和他一起看。
在郑树森眼里,他的妻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妻子。他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父亲曾经病重。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李兰娟没有把岳父的病情告诉他。他悄悄地赶到乡下,在老人完全康复之前为他服务。为了感谢他的妻子,李兰娟90岁的母亲遭受了两次骨折,都是由郑树森自己完成的。
他们恋爱了45年,从来没有吵过架。不管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近,“医学狂人”比齐飞
在事业上,被称为“医学狂人”的李兰娟和郑树森,可以说与齐飞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如果出现人工肝技术无法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李兰娟会将患者转到郑树森,让他考虑肝移植。在郑树森治疗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建议他们根据病情先尝试人工肝治疗。夫妻之间的转诊往往让患者感到幸运,因为“两个院士同时治疗自己”。更合理更对症的治疗方案也让很多患者得以康复重生。
20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死亡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拯救生命,但却苦于医疗手段有限,无法找到治愈的方法。
1996年,李兰娟和他的团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将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率从11.9%提高到78.9%,为治疗重型肝炎和肝衰竭开辟了新的途径。后来她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为肝移植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有效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为肝移植前后的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后,李兰娟成为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先驱,也被誉为“世界最大人工肝组织的领导者”。
郑树森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会长。他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也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科医生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院士等专家的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3倍。20世纪90年代初,郑树森前往香港大学外科学玛丽医院做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理,他参与了香港首例原位肝移植,被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自1993年浙江省开展第一次肝移植以来,郑树森已实施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患者术后一年生存率为95.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郑树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了“杭标”,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标准》的提出,让更多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有了生存的机会。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郑树森担任博士生导师,编写了《外科学》等多部大学教材,在教学生涯中培养了160多名硕士和6名博士后。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先驱,郑树森学术代表著作丰富,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当选院士的四年前,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来,李兰娟和郑树森一直坚持医生的仁爱原则。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还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捐资成立“兰娟树森院士学者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重点培养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小家庭很喜欢,三次送妻子上战场
李兰娟和郑树森,一个小家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医疗利益。作为丈夫,郑树森三次送妻子上战场。
郑树森向战争归来的妻子献花
非典时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果断决策,对杭州市11万多名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使浙江既没有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病例,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在浙江发现首例SARS病例后的48小时内,李兰娟带领研究团队抓住了患者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育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了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得发明专利。他还出版了一本关于非典的特别书籍。在此期间,郑树森亲自送妻子乘公交车前往疫区,指导患者治疗。
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了H7N9禽流感。4月8日晚,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原领导的电话,说镇江一名H7N9重症患者怀孕5个月,要她赶紧去会诊。
李兰娟带领专家组立即出发,丈夫郑树森一路送他们到车站,告诉她晚上注意添衣,千万不要感冒。李兰娟到镇江已经快凌晨1点了。检查病人病情后,她向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两平衡”的治疗原则,要求他们按计划治疗。会诊结束后,我赶回杭州,已经是早上6点多了。小睡一个多小时,早上8点她又出现在会议室。
面对H7N9疫情,李兰娟带领的项目组发现82%的患者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并发现从患者和活禽市场鸡群中分离出的病毒在基因序列上有99.4%的同源性,证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毒源。因此,中国政府果断关闭了活禽市场,降低了97%以上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
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李兰娟再次成为“逆行者”。疫情初期,73岁的老人第一次赶赴北京参加发布会。郑树森院士自告奋勇烧了一桌子菜为妻子送行。李兰娟当天发了朋友圈。图为她的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她还有一段话:“今天我放松了,我不能烧年夜饭了,换成郑院士,把手术刀换成菜刀。”除夕晚上9点,李兰娟从北京回到杭州的家中,与丈夫团聚。
李兰娟在“疫情”的战争中摘下了口罩,脸上布满了伤疤
2020年元旦的第二天,李兰娟第一时间率队奔赴武汉防疫一线,照顾妻子的郑树森一直送她去机场。
疫情远比想象中严重。1月22日,李兰娟院士专家团队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封城”。第二天10点,武汉停课。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然而,李兰娟并没有在意,她严谨正直的书香气质和果断的勇气给了大家定心丸。
央视记者董倩采访李兰娟说:“你当时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因为这个决定不是一个小决定,尤其是在春运高峰期的背景下。”李兰娟回答:“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大流行。”事实证明,武汉的封城有效抑制了疫情更大规模的传播。
后来疫情逐渐稳定,李兰娟回到家才松了一口气。2月1日视频会议结束后,她决定再次带领专家团队帮助武汉。出发时,丈夫郑树森背着包默默地为她送行...
妻子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郑树森发微信告诉她注意防范,注意休息。李兰娟回答:“别担心,我一定会安全返回的。”
很快,李兰娟团队就取得了预防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的浓度下,能有效抑制病毒,比未处理对照组提高60倍,对细胞的病理作用明显抑制;达鲁纳韦能显著抑制病毒的复制,抑制效果是未治疗组的280倍。这两种药物将取代其他无效药物。郑树森为他的妻子感到骄傲。
2020年3月31日,与新冠肺炎奋战58天的李兰娟随浙江医疗队离开武汉,凯旋而归。
郑树森手里拿着花和一把伞在机场外等候。当李兰娟下飞机在人群中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她的丈夫。惊讶的是,他们的手已经紧紧地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