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茶 石阡新华村:发展苔茶产业造就幸福山里人家

栏目:军事 2021-10-08 22:08:26
分享到:

近年来,石阡县新华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脚踏实地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生态牌”,读好“山经”,强化“茶文”,激活“特色文化”。聚焦绿色发展生态,持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发掘传承传统文明文化,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苔茶一直是石阡县新华村的一张“特殊名片”,也是新华村人民引以为豪的“金字招牌”。

1967年生于王飞,新华村人。1999年之前,他是武德供销社的一名员工,主要从事茶叶的品评、收购和销售。1999年,因企业改制,王飞被供销社辞退。在茶产业发展异常艰难的时候,他毅然承包了60多亩老茶园,同时加强管理,科学改造。

2002年,石阡益州贡茶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注册“华冠”牌苔茶系列商标。2009年,石阡县新华村成立了茶叶生产和农业专业合作社。

特色产业的发展机遇转瞬即逝,但只有少数人能把握好。

“新华、碧星、土莱、长兴四个村合并为新华村后,我在2005年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大面积种植青苔茶,有示范,有规模。注入了新的动能。”王飞在谈到抓住机遇、抓产业、做特色时,讲得很直白。

2006年,新华村抓住了全县退耕还林的重大发展机遇。全村掀起了老茶园科学改造和苔类茶园大规模标准化建设的热潮。全村660多户种植了5000多亩苔茶,规范种植,科学管护,精细化加工和市场化销售。“控种销种”发展模式初具规模,群众走上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茶农”的青苔

“青苔茶怎么可能‘有前途’?这是我作为村级‘领头雁’必须思考的大问题,也是公司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王飞谈到发展壮大苔茶产业时,是这样分析的。

结合绿色、有机、原生态发展的要求,以及新华村及周边村庄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无工业污染、无农药残留的事实,确立了“山上有茶园,山腰有园,山下有果园”的发展方向。王飞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热爱,执着于发展壮大苔茶产业,致力于主导产业的长远发展和父母的信任。他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变“劣势”为“优势”。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茶园,户户都能加工,人人都能创收”的目标。苔茶产业已成为帮助群众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拓展增收渠道、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新华村及其周边村落的茶农,在佛顶山脚下仙人洞附近的群山之间,用灵巧、聪慧、勤劳的双手,勾画出一幅“看山看水、忆乡愁”的绿色生态水墨画画面。

截至目前,全村298户已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青苔茶3000余亩。2014年,该村茶农家庭平均收入超过1万元。

如何掀起茶叶科学种植、茶叶精细化管理、茶叶标准化采摘、茶叶专业化制茶、茶叶线上销售的热潮,全力把茶产业培育成为新时代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巩固脱贫成效的突破口和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新华村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

村组党员干部进行自我示范,带头规范苔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群众科学种茶、管茶、收茶;反复走进人们的家中,面对面宣传茶叶的发展,可以带来红利。

“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苔茶示范基地,相当于为老百姓开了一家‘开发银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碣苔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飞说,“种茶不仅保护了这片绿水青山,还交流了这堆金山银山。”

2014年,新华村有近50户“万元户”,仅依靠季节性采茶创收。带着“我们的关系还行,可以帮你种点茶”的戏谑,一个叫楼的茶农看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可以采茶挣钱,就主动用标准化的茶叶种下自己所有的旱田和好土,也享受到了种苔茶带来的好处。

新华村抓住脱贫攻坚的重大发展机遇,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四好农村路”的过境点和“苔茶发源地”的特色名片,组织开展地质滑坡带、偏远村组、交通不便农户的集中有计划的生态移民, 并注重“产村风光一体化、景田一体、文化健康教育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量产,拟打造涵盖苔茶种植、深加工、产品销售、文化传承、慢生活体验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一体化发展示范。 拆迁户成了“云段天街”里的“山里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