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汉武帝刘彻为了一辆血淋淋的宝马,派大将李光利去大宛探险。然而,军队筋疲力尽,被打败了。汉武帝大怒,下令汉军不可回东,进玉门关者必杀。于是这支队伍来到了吐鲁番。当他们看到这里气候宜人,天山有雪有水时,李光利决定将将军中的伤病员集中到这里耕种土地。从那以后,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了。这个地方因地势高、人丁兴旺而得名“高长碧”。后来,这个地方建立了国家——高昌国。
汉唐以来,高昌一直是连接中原、中亚和欧洲的枢纽。它不仅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聚集地。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的国家带着苜蓿、葡萄、香料、辣椒、宝石和马匹来到高昌市,从这里带走了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和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通过高昌传入大陆。当时这里的居民先后信仰佛教、景教、摩尼教,高昌成为世界上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唐太宗贞观三年,也就是汉武帝率军修建高昌古城700年后,27岁的玄奘为了寻求佛经,“冒险越过宪章,私自前往天竺”,违反了当时朝廷禁止百姓擅自西进的规定,在一群逃离他乡踏上西学之路的饥民中离开了长安。在此之前,贞观元年,玄奘曾前往陈彪。请允许他向西寻求法律,但他没有得到法院的批准。因为没有唐朝的通关文件,没有寺院的证明文件,没有任何权贵阶层的支持和推荐。玄奘在唐朝被凉州朝廷的地方官员逮捕,在玉门关外的五座烽火台上险些被守卫边境的士兵射杀。他经常晚上闹翻,整天生活在恐惧中。
玄奘除了要面对官府的层层盘查,还要面对关外的长黄沙。一路上为他当向导的任虎,在他到达海关时退出了。临走时,他给了玄奘一匹认得路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里走了四天,还能看到一片小绿洲,那他走的方向就对了。玄奘走进戈壁深处喝水时,不小心把皮肤里的水都洒了。没有水,玄奘坚持用自己的信仰行走,最后却晕倒在老马身上。我不知道花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了,他终于来到了那个小绿洲,那就是富庶的高昌国。高昌王信仰佛教,首都寺庙众多,平均每100人有一座寺庙。高昌国有成千上万的僧侣,但高昌国王仍然觉得缺少真正的僧侣。高昌商人听了玄奘在凉州的讲座后,非常器重。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三年前他进贡长安时,亲眼目睹了宏伟的寺院和博学的僧人。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命令臣民在唐朝梳头。现在又来了一个大唐的和尚,可以请他给中国人民讲课。多好的事情啊!俗话说,一切皆有可能,现在机会来了。
玄奘想走另一条路,但高昌派使臣邀请他去高昌。高听说玄奘当晚要来,急得在宫中踱来踱去,睡不着觉。半夜三更,侍卫报告玄奘到了,高不顾玄奘劳累的行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与他愉快地聊了一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每天在三百弟子面前跪下当凳子,让玄奘踩着他的背,在法台上坐堂讲经。过了十多天,唐玄奘执意要西去,高极力挽留。他还想扶持玄奘大师一辈子做弟子,让全国的居民都成为大师的弟子,每天洗澡捧香,听大师讲课。
然而,玄奘并不想在高昌国呆很长时间。他对高昌国王的好意深表感谢,婉言谢绝了他的逗留。他必须去印度寻找中国佛教经典中缺失的经文。为了留住玄奘,大臣们也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做王的女婿。他们说,玄奘是个少年才俊,一个才貌双全的公主,又信奉佛教,所以玄奘忍不住被这个公主所诱惑。高向公主提起这件事,公主笑了。她听了玄奘的教诲,崇拜他。能和这个有才华的人共度此生,对她来说是莫大的荣幸。然而,玄奘向高昌王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他这一生的使命就是去印度,从法律中寻求教训,然后回国在民众中推广。他恳求高昌王不要阻碍他。高昌王见玄奘不理会他的恳求,见惯了人们对他的臣服,大怒。于是威胁玄奘说:师父面前有两条路,要么留下,要么回家。请三思。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大王只能留下贫僧的尸骨,绝不能留住贫僧的心!”为了获得释放,玄奘开始绝食。第四天,他非常虚弱,奄奄一息,高非常震惊。高昌王请玄奘吃饭,恢复元气,继续西进,但他从印度回来后邀请玄奘在高昌住三年。玄奘被高昌王立夫的虔诚和真诚深深打动,答应他再来拜访,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高决定请玄奘讲学一个月,同时准备他西行所需的一切。临行前,高为玄奘写了24份通关文书,赠送马匹和25个仆人。出发那天,全城居民互相送行,高昌王文泰抱住师父失声痛哭,送他到100里外的蛟河城,才说再见。
参考文献:诸葛文《三日读五千年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