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枕席是什么意思 《莺莺传》中崔莺莺为何自荐枕席 元稹省略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

栏目:科技 2021-10-04 18:25:35
分享到:

《莺莺传》讲述了发生在镇远的一场爱情悲剧,一般认为发生在元稹与魏结婚二十年后的镇远。

故事中,张生23岁,长相英俊,意志坚定。他从来没有和女人亲近过,但他不是一个健忘的人。张生去周浦普救寺借宿时,正巧新近丧偶的远房大妈崔氏,带着家眷和钱财暂宿寺中。周浦守将死了,他手下的士兵在城里乱作一团。因为张生和一位将军有交情,崔氏家族才得以幸存。崔石设宴感谢张生,并邀请他17岁的女儿崔莺莺去看望他。崔莺莺以生病为由拒绝出来见张生。崔石再三询问,崔莺莺终于出来了。

崔莺莺的脸丰富迷人,和张生一见钟情。之后,张生写了两首《春词》,送给莺莺,莺莺在西楼下答诗。没想到,崔莺莺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来,而是严肃地批评张生,希望张生能够“以礼自持”。然而,几天后,崔莺莺推荐了一个枕头垫与张生结合。

大约一个月后,张生准备去长安,但崔莺莺知道后避免见到张生。几个月后,张生重游周浦,与崔莺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张生因为科举失败留在了长安。张生写了一封信安慰崔莺莺,莺莺也回了一封很动情的信,希望张生能像玉一样忠贞。没想到,张生抛弃了崔莺莺,发表了“隐忍”声明。最终,张生嫁给了别人,莺莺委身于别人。有一次,张生路过崔莺莺家,想和她做表妹,莺莺拒绝了。

通过以上的简述不难发现,故事有三个转折点,一是莺莺骂张生,二是莺莺推荐自己当枕头,三是张生抛弃莺莺。第一个转折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崔莺莺之前拒绝和张生见面,媒人也说她“真诚小心保护自己”。而崔莺莺自荐枕席,张生弃莺莺,都是极其突兀的,缺少一个蜕变的过程。对比后世西厢记的故事不难发现这一点。比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张生最终没有抛弃崔莺莺。

那么为什么元稹宁愿做一个突兀的过渡,而不去解释转变的过程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元稹的女性观和爱情观是矛盾的,他持有一种欣赏和贬低女性的复杂心理。虽然他幻想美好的爱情,但他最终还是向现实屈服了。事实上,虽然崔莺莺自荐的枕席和张生弃莺莺在叙事上有些突兀,但在刻画人物整体形象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从崔莺莺自荐的枕席看元稹矛盾的女性观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整体形象无疑是正面的。在遇到张生之前,她“辞职很久了”。当她第一次见到张生时,她“为严蓉提供了大量的作品”。当离开时,“万辞职没有困难”。张生走后,她带着“坚不可摧”的心情送玉环。他们结婚后,她“再也没有出来”元稹给崔莺莺看了很长很长的信,这显示了元稹对这个人物的赞美。因此,崔莺莺推荐自己当枕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崔莺莺自荐枕席的情节比较突兀,但在刻画崔莺莺整体形象上并不突兀。当崔莺莺出现时,元稹写道:

总是穿着得体,没有新的装饰。只是她的脸很红,颜色很艳很动人。是个礼物,因为他坐在郑旁边。看也是用郑的压制,但如果打不过的话。

不难看出,这样的描述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莺莺之美,更是为了凸显这种美的诱惑力。尤其是《你打不过的话》把莺莺塑造得妩媚、柔美、柔弱、可爱。原本“执拗孤僻,非礼禁止”的张生,在诱惑之下“惊于礼”,最后“自然糊涂,愿意给他好感”。这种描写其实给莺莺的美丽和力量增加了一种原罪,扰乱了张生的心。张生的内心“开始混乱”,接下来是莺莺的行程“开始混乱”,也就是莺莺自荐枕席的情节。

从张生智心中的“乱”到莺莺之行的“乱”,既然有莺莺“取严衣,作大图”的情节,就应该有莺莺被感动、被改变的情节。其实不难猜到为什么元稹省略了这个情节。想象一下,为什么一个极其有礼貌的女人会突破理性的防线,向枕头推荐自己。一定是因为男人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出深厚的感情,或者像王实甫的《西厢记》里那样,思想变得病态,或者继续写诗说话,最终让莺莺印象深刻。如果这个过程解释清楚了,那就不是崔莺莺而是张生,张生也无法为自己的“抛弃”行为开脱。

事实上,张生第一次离开莺莺时,莺莺曾说:“恨之太傻,初弃之。”。这是为了让张生抛弃莺莺的埋伏笔。抛弃莺莺后,张生用这样一段话解释自己的行为:

“不妖魔化自己的身体,就会妖魔化别人。”。不知崔石的儿子与财富相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不是为了云,不是为了雨,而是为了蛟。

“尤物”一词不同于“美女”,其实它包含贬义,影射隐藏在女性美丽中的邪恶,也就是所谓的“红颜祸水”。张生还举了商周时期女性的例子来证明他的“尤物不妖,身必妖”的理论。结合莺莺现身时对张生的诱惑和自荐枕头的行为,不难看出“尤物伤人”是塑造莺莺形象的一条主线。

这无疑与英英自我保护、深情厚谊、坚守女性道德的形象背道而驰,也显示了元稹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发现了女性的许多优秀品质,并加以赞扬;另一方面,他因为“灾难论”或为自己开脱而贬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