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斋 范曾和启功都是书法名家 题写过很多牌匾 谁写的匾额更好一些

栏目:美食 2021-09-27 00:17:56
分享到:

文段洪刚

汉字或书法刻在条形板上,挂在门楣上,门楣是一块匾。

可以说,牌匾是依托汉字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也是一座建筑的点睛之笔,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名家大师所写的牌匾,会为建筑增添不少文化内涵,也是商铺的优质招牌。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凡是挂着名家题写的匾额的地方,味道肯定不低,口碑必然好,就会引发看一眼甚至进店消费的欲望。

如果我们多关注一下中国的名胜古迹,就会发现悬挂的匾额都是文化大师或者名人制作的。如故宫博物院、黄帝陵、等匾额由郭沫若题写,西樵印社由吴昌硕题写,厦大由鲁迅题写,金桃斋由徐悲鸿题写,题写,仓颉寺由天子题写,《鲁迅全集》由沈题写,泰山“五岳”由爱新觉罗题写

作为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和范曾先生在很多地方都写有匾额,在文化圈影响很大。那么,谁写的匾额更好呢?

在这里,我将通过比较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启功先生题写的匾额主要有同仁堂、王羲之故居、法门寺博物馆、文天祥纪念馆、汉墨斋、北京博文书店、文山公园、避暑山庄博物馆等。

范曾先生题写的代表性匾额有:中国石油大学、大帅府、天津邮政博物馆、东方艺术楼、北京画店、岳明寺等。

在全国各地,与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自习室、名胜古迹和大学,与商业有关的商店和企业,或者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公共场所,都可以找到数百个关于启功和范曾的铭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位当代“牌匾之王”。

牌匾上的铭文好不好?它离不开碑文作者的书法背景和文化修养,只要我们对他们的书法和学识进行评判,就完全可以得到答案。

书法界一直有“起步书法的杠杠”之说,这五个字生动地概括了起步书法的风格特点。

气功的书法线条看起来潇洒、陡峭、笔直、清爽,有一定的骨力感,像铁棒一样有力。此外,启功的书法有一个紧凑的内宫和一个稀疏的外宫。他非常注重结点画中结构的安排,经常将“黄金分割法”运用到字体的造型中,使他笔下的人物在结构上看起来相当漂亮,就像一个小家碧玉,雅俗共赏,深受大家喜爱,学习者众多。

启功的字体用于书写字母、速写、扇面等书法形式,近乎完美,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使观者读后倍感舒适。

如果把气功的字体放大,用来刻匾,缺陷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气势,因为笔法变化不大,显得沉闷无力,缺乏阳刚之气。用在牌匾题字上,真的很不雅观,不符合牌匾艺术本身的审美要求。

牌匾是为了烘托场所的品味和内涵,甚至传达一定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人文色彩和历史背景越深刻,越需要搭配大气、大胆、端庄、庄重的字体。

显然,启功在王羲之故居、法门寺博物馆、文天祥纪念馆等地题写的匾额,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传达出这些地方存在的内涵。它们不是很好的匾额,因为它们只是书卷气,并不像寺庙。

启功的字放大或赠送牌匾后,会失去原有的审美趣味。根本原因是启功对“铭”字书法的研究太少,导致他的字柔美纤细。

范曾的书法比启功差。据我所知,范曾更像一个画家。他的书法最多达到及格线,画比字更出彩。

范曾早年当艺术家时,创作了许多连环画。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磨练了自己的传统绘画技巧,尤其是对国画“直线十八笔”的掌握,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十八画”、“枯木画”、“蚯蚓画”中,范曾的人物画造型运用得最多,所画的线条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不朽魅力。这些都值得肯定。

然而,范曾在写作时,出于某种原因,将这两幅国画的造型手法嫁接到书法中,从而创造了一条奇特而夸张的线条。乍一看,它华丽、潇洒、活泼,但仔细一看,却给人一种无骨而缓慢的感觉。

在我看来,范曾想在书法线条中创造美学形式,如房屋裂缝、锥形沙画和汽车领带印刷。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他故意启动按笔,使线条不流畅流畅,而是像蚯蚓扭动身体一样蜿蜒曲折,看起来像长满肿瘤的树枝一样难受。

魏夫人在《笔阵》中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意是:尖如坠石的山,横如万里之外的云,竖像万岁藤,左像犀牛角,横像轰然的浪和雷,钩像强弩。

这句话是书法每一笔每一行最基本的审美要求。虽然是在1700多年前说的,但还是过时了,这是每个书法家都要正视的一个道理。

而范曾忽略了这些,完全让自己的个性“画文字”。这样的话他能有品味吗?

范曾这样题写的匾额,放大了他“枯木”“蚯蚓”书法的缺陷。大帅府、东方艺术楼、天津邮政博物馆等匾额上的字体看起来俗气、柔弱、精致,完全拉低了这些地方的档次,降低了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认知。我建议还是把这些地方的牌匾换掉比较好,这样才不会增加更多的笑料。

总的来说,启功题写的牌匾肯定比范曾的好,至少漂亮、帅气、温暖,而范曾题写的牌匾几乎没有优势。

然而,与郭沫若、于右任、沙孟海、沈等人题写的匾额相比,启功与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