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背后的历史真相 还有人记得1937年的那件事吗

栏目:汽车 2021-09-26 22:29:47
分享到:

1937年,毕加索展出自己的画作时,一位德国军官指着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作问道:“先生,这是你的杰作吗?”

毕加索回答说:“不,先生,这是你的杰作”。

他们讨论的是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杰作《格尔尼卡》。

相信很多人对这幅名画都很熟悉,早在学生时代就在课本上见过这幅画。这是毕加索的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了人类的灾难和悲剧。这里的悲剧都是真实的。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这一年,老舍出版了著名小说《骆驼祥子》。这一年,卢沟桥事变让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世界其他地方并不太平。

当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就像一颗毒瘤,暴力横行。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格尔尼卡遭到法西斯德国军队的袭击。“秃鹰军团”的轰炸机围绕着这个不设防的城镇空,投掷炸弹,不分老弱妇孺地狂轰滥炸,死伤数千人,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

毕加索对这一暴行极为愤怒。他最初受西班牙委托为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作品。得知这一令人震惊的悲剧,毕加索果断地根据这一事件画了一幅作品,这就是格尔尼卡。毕加索想表达他对德国残暴暴行的抗议和对死者的哀悼。

毕加索的绘画语言不同于其他人。他没有用写实的手法在视觉上描绘事件的表象,甚至在绘画中也没有画出飞机和炸弹的影子,而是使用了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体,如牛、马、灯等。

图中的各种东西看起来破破烂烂,乱七八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匹马追在牛后面,张着嘴,似乎在嘶嘶叫。毕加索曾经很少解释“牛代表残忍,马代表人民。”

在西班牙,斗牛是一项传承已久的竞技活动。斗牛场用的公牛是纯种的野生动物。它们本质上是暴力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代表着危险、黑暗和暴力。不言而喻,毕加索在这里使用的是牛的形象。而这匹马象征着不会屈服于牛吼的人们。

在看似混乱的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被践踏的四肢满地,绝望的人们在哭泣,人们在尖叫求救,倒在地上却依然紧紧握着断箭的士兵。

绝望、叫喊、痛苦...这就是这幅画能给我们直观带来的感觉。即使它总是带有毕加索特有的破碎的立体主义风格,似乎很难理解,但巨大的争吵和悲剧非常强烈,这显示了毕加索在创作中的兴奋。

根据资料显示,毕加索只用了6个星期就画出了这幅作品。为了画出这个主题,他想了很多,画了好几幅手稿,最后以黑、白、灰的形式突出了悲剧氛围,催生了这部震撼感染了无数人的作品。

1939年,毕加索派“格尔尼卡”参加以进步与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展览。由于其深刻的政治意义,这幅画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最后甚至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示范和对抗。从这个角度来看,格尔尼卡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幅画的艺术范畴,它已经成为人们反抗暴力、呼唤和平的艺术品。

可以说,《格尔尼卡》既是毕加索对暴行的无声反抗,也是他的政治宣言,更是许多人维护和平的文化作品。无论如何,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侵略战争永远是邪恶的,无辜死去的人需要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