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走在茅台镇的大街上,大家都会像老熟人一样和他打招呼。一个哑巴竖起大拇指,对着他傻笑,几个孩子扯开嗓门喊“吉克良——吉克良”。
在茅台镇,大家都认识季克良。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茅台镇 60年代的茅台镇
工人们让酒变得更苦。在最苦的时候,工人们一天要烤十种甑酒,把窖里的粮食取出来,切碎,加甑,加甑,翻过来,收起来...大概有一吨酒糟,来回甩20次,总量20吨。这意味着每班工人一天要搬运200吨东西,没有自来水的时候,酿造用的水都要从赤水河挑。
“如果茅台酒厂建在大城市,可能因为没人做过而倒闭,城里人吃不了那种苦。”季克良后来回忆,幸好他坚持下来了。
他经历了茅台酒生产的全过程,组队、组工、拉车、蒸煮甑、手工养酒糟、制曲、蹲一点、当记录员。在十年动乱中,他还当过调度员和锅炉工人,并保管办公用具。当时他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工作强度是现在工人的两倍。
实践、求真、知行
与普通工人的辛苦不同,季克良是一名发酵专业的大学生。工作之余,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他发现茅台酒的实际酿造过程与大学里学的大不相同,书本上对茅台酒技术的介绍也不准确,于是就给母校的一位老师写了一封信,把课本上的错误一一改正。
当时,季克良还对妻子徐鹰说:“十年内茅台的生产我们没有发言权。”这当然是对他的话的敬畏。事实上,来到茅台酒厂的第二年,他的一篇文章就引发了中国酒业的技术革命。
季克良和妻子徐英 季克良和他的妻子徐鹰
他发现同一批茅台的原料要摊晾八次,加曲,堆砌,池塘发酵,取酒七次。由于早期酿酒师文化水平较低,个人情操不同,即使严格遵循按量按质看花摘酒的传统,也会出现酒精浓度不同、酒质不同的现象。
因此,为了保证酒质的稳定,1965年,在泸州市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名酒技术协作会上,季克良发表的论文《我们如何勾酒》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这是茅台第一次公开陈述茅台酒的三大香型,即酱香型、醇香型、窖底型,回答了茅台如何勾兑的问题。可以说,这是葡萄酒行业首次引入香型的概念。之后,其他酒企纷纷效仿茅台的勾兑技术,逐渐确定自己的香型。
看花接酒 看花喝酒
1974年,也就是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十年后,他认真总结十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写下了6000字的《提高茅台质量的小经验》,这个在酒厂俗称“九大经验”的标准,很快被茅台接受,并受到好评。老酒鬼郑宜兴说:“你的九篇文章很有新意,一针见血。当时我们文化水平低,看不太深。”
季克良的研究不止于此。1979年,他通过长期实验,发表了《酱香型白酒增产十条经验》等系列论文,总结出茅台酒区别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艺特点,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水、曲药、窖材等争议问题。
季克良总结的茅台十大工艺
一是严格季节性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二是喂两次;
三是茅台有三种典型的风味:醇香、窖底、酱香,存放三年;
第四是40天制曲发酵。
第五是五月的端午节;
第六是保存音乐六个月;
七是七次取酒;
八是八次加曲,在池塘中堆积发酵;
九是九次蒸;
十大独特工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多轮次、多粮耗、多曲耗、出酒率低、糖化率低、窖内水分低、辅料少。
20世纪80年代,吉克良在没有参考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通过数千次试验,建立了科学指导茅台酒生产的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制定了国家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茅台酒质量的稳定提升。
坚持质量
对于季克良来说,坚持品质是一种信仰,我们应该对品质有敬畏之心。所以他在茅台的言行就像一个虔诚的品质传教士,每天、每月、每年、几十年都在讲。
“质量是茅台的金牌。消费者越是信任茅台,我们就越是要一如既往地把质量当作第一生命。”季克良说,消费者不要在质量方面上当受骗,否则被骗一次,下次他就再也不买了。
为了坚守品质,他反对白酒行业一夜之间“急功近利”的企业用“传世”二字标榜自己,他更喜欢慢工细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二级酒在冬季的普遍减排困扰着酒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连老大师都烧香拜佛。后来有一次,有工人反映说某队把第二个酒煮好了,但是经常因为做的慢而被批评,其他队都做好了,要做两天。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吉克良很着急。原来的问题是一个字慢。由于冬季寒冷,空气体中微生物数量少且无活性,酒糟中微生物数量不平衡,微生物之间的接力赛没有做好。随后,季克良作为厂长及时调整了冬季二级酒的生产节奏。
年轻时候的季克良 年轻时的季克良
要坚持质量,还需要抵制利益的诱惑。一次,一位资深行业专家去茅台酒厂。在参观取酒过程时,他对季克良说:“老时节,何不把取酒温度降低几度?这样可以多产酒,节能省时!”
季克良明白对方是好意。降低温度意味着生产更多的葡萄酒,这意味着赚更多的钱。以茅台酒厂当时的生产规模来看,随便降温拿酒,就意味着每年创造上亿的销售收入,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然而,季克良拒绝了专家的好意。在他看来,高温取酒是茅台酿造工艺的一大特色。从茅台酒中取酒的温度约为37℃至40℃。在取酒的过程中,高温会挥发掉许多沸点较低的有害物质,产生香气物质,这是酒在头上或喉咙上没有味道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一点,足以体现季克良坚守品质的工匠精神。20世纪60年代末,茅台酒被投入制曲机器。当时大家欢呼雀跃,认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制曲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然而,经过反复实验,酒厂完全恢复了手动踩音乐。为什么呢?
后来季克良说制曲人做的曲四面紧,中间松,是龟背的。曲的紧密度和密度与后部微生物发酵程度密切相关。机器生产不可能完全复制工人的经验和感觉,从而像手工一样精确。
可见他对每一道工艺流程都极其考究,以确保产品无愧于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的美誉。
茅台滴
每天早上,只要吉克良在茅台,他肯定会参加酒会。茅台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鹰钩鼻。
平时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他总是遵循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有人开玩笑说,应该给他的鼻子买保险。
季克良早年品酒 季克良早年尝过酒
季克良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茅台上,既不投资理财,也不收藏艺术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太复杂了,简单的生活方式更适合他。
他不是从自己公司收茅台酒的。他说:“以前因为家里困难,不愿意买。即使回家过年,也只是去镇上买散酒带回去,更别说收了。谁能想到茅台能升值这么多?如果早知道,肯定会在家收藏。”
虽然他不收集酒,但他喝得很多。在2012年的一次论坛上,他说在茅台的48年里,他大约消费了2吨茅台。有人嘲讽说,按照现在的价格,他喝的茅台市值高达300多万元。但是,账户不能这样算。刚进酒厂的时候,茅台才3.6元一斤。对他来说,喝酒是工作,酿酒师不知道怎么喝。
季克良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柔优雅的长者。他的所有言论从来不只谈茅台本人,不攻击、不诋毁同行,不处理纠纷和挑衅。有同行品鉴会邀请他,他会欣然前往,给予高度评价。
他视经销商为神和恩人,不与经销商争夺利润。在经销商大会上,季克良频频鞠躬致谢,甚至设立了与茅台共患难特别奖。在这个命题下,很多经销商已经跟了茅台几十年。
其实,表面温柔优雅的季克良,内心却是一个倔强坚强的工匠。在把茅台的每一个科技和传统技术细节融入自己的血液之前,没有人想改变他已经确定的东西。
他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名酒企业要负起责任,为消费者酿造优质好酒,告诉他们白酒的知识,让白酒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