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说明
2020年是上海对口帮扶青年十周年。经过10年的援建,“清海”情深。8月24日,《新闻晨报》记者与周导前往海拔373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采访了玛沁第一民族小学校长查西措,走进雪域高原上“校长妈妈”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有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句话出自艾青的诗《我爱这片土地》,是形容扎西措的绝佳方式。
扎西措,翻译为“吉祥湖”,“每次去外地培训出差,别人问我在哪里,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来自果洛,格萨尔的故乡。”
她曾经是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的老师。2013年,她被调到县教育局。五年后,她再次回到这所学校,成为了校长。
同事们喜欢亲切地叫她“老板”,而学生们更喜欢叫她“妈妈校长”。她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她明亮的大眼睛在阳光下特别闪亮。
“生存就是奉献”
在宽敞的校园里,学生们三五成群在蓝天白云下惬意地玩耍。离学校围墙不远有一条美丽蜿蜒的山脉。八月是这里最美的季节,绿草如茵,像一幅宁静的油画。
作为上海对口援建的学校之一,上海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了这所学校,硬件设施也不逊色于内陆发达城市的大部分学校。然而,在宽敞明亮的钢琴教室里,有几架电子钢琴散落一地,但已经很久没有演奏了。他们都披着绒布,静静地等着学生们玩耍。
我们学校目前没有钢琴老师。
查希卓告诉晨报记者,目前,玛沁第一民族小学各科都缺老师。
由于缺少老师,这里的老师经常要承担几份工作,一人三份。有一个英语老师,领导四个班,但是月薪不高。
有时候我们从西宁坐公交车回来,会买很多蔬菜,能吃一个多星期!
扎西措说。
我们没有足够的老师。很多老师为了给孩子补课,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很多老师都患有各种职业病,放假都去医院。也有一些老师年纪轻轻就是“三高”。
谈起自己学校的老师,扎西措的眼里满是苦恼。
8月24日是新生报到的日子。距离学校大门十米处,围起红线,禁止车辆进入,确保家长和学生安全。晨报记者看到,前来报道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非常热闹。查希卓告诉晨报记者,去年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有963名学生。今年新生人数的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招收的人数肯定会比去年多。
孩子入学不是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师资不足!
扎西措无奈地笑了。
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孩子。扎西措说,国家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除此之外,学校还会有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此外,扎西措还招募了一批特殊儿童。果洛没有专门的儿童学校。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特别的孩子。如果他们不方便来学校,我们会把他们送到门口。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对于高雪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住在附近的学生交通方便,老师去那里也很方便,但是有些学生住在山里,所以他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开车去很远的地方在学生家里教书。尤其是冬天,一到下雪结冰,交通更是雪上加霜。扎西措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去了山里,几乎再也没有回来。
有一次,一位来青海省西宁市果洛教书的老师,刚到这里就说了第一句话:
为什么这里海拔这么高?
扎西措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你能在这里生存,那是一种奉献。
改写生活的屏幕
如果果洛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学校将是第一个试点。
扎西卓对学校充满信心,她也是一位创新型校长。她认为,让学校教师承担更多的培训活动也是一种收获。
如果培训在我们这里进行,我们的老师会首先受益,因为会有很多专家来我们学校。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扎西措说,现在小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是“道德”。近年来,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还邀请部分校外单位为学生授课,还开设了“开学第一课”等讲座。此外,每个年级都开设思想政治课。
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班主任教的。学校期末对《道德与法治》进行集中考试,不掉班。
扎西卓经常告诉她的老师,他们必须出来。
即使你看到一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当你回来时,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有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你带给孩子的世界会和你心胸开阔一样大。
去年,果洛市教育局开始尝试“云上课堂”,通过互联网与西宁部分优秀学校连线。
他们在西宁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里同时上课,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冬天的长途也可以解决老师的安全问题。
这可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办法之一。
但这种方式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的反应吗?面对晨报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扎西措说:
我们还没试过。勇敢尝试就好。
硬币的另一面是,每一个新的想法在被接受时必然会有一些阻力。扎西卓坦言,她看似“先进”的想法不容易落地生根,因为很多年纪大的老师接受新事物都有困难,总觉得自己被教了这么多年。
扎西卓记得刚当上校长时,有老师反驳她,认为她提到的互联网时代太遥远,短期内无法实现。
结果,你看,今年疫情期间,所有老师都得站在屏幕前授课。
因此,扎西措跟老师们开玩笑说:
你看,我告诉过你,你以前没有这个意识,现在都是主播!
这块屏幕是改写很多学生命运的试金石。
好像只是在那里玩课的小屏幕,但是通过这个屏幕,有多少人在看和学习,你的课从30节变成了3000节,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哪个老师教得好。
扎西佐认为,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我们不能把书当成死水来教,而是当成活水来教。
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回首过去,作为一名教师,站在一只脚的讲台上,教书育人又令人困惑,这种生活充实而踏实;但是有一天当有人告诉她:
如果你成为一名经理,你可能会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听到这句话,她决定面对困难,挑战自己。
到目前为止,扎西措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6年了,但她笑着说,自己还处于教育的青春期,未来的路还很长。
如果时间允许,我想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有人对我说:我老了,想法太老了。我想是时候退出舞台了。
每当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感到疲倦时,她总是想起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刷朋友圈,翻翻手机相册,看到各行各业的同学都有不错的进步。她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她记得自己教过的一个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被转到了这所学校。她一开始不习惯,中文也说不好。有一天我在早读的时候,扎西措故意去孩子的班级,走到他面前问他有没有问题。孩子当时对扎西措说:
不认识路。
扎西措憋着笑,告诉学生:
你应该说“我不知道”。
但是她心里有点莫名其妙的难过。
现在,这位曾经学习语言有困难的学生已经被云南大学录取,选择了和扎西措一样的中文专业,明年即将毕业。每逢教师节,这个学生都会为扎西措写一首小诗。对她来说,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耀和勋章。这么多年所受的苦和委屈,在那一刻都释然了。这时,和《晨报》记者聊了两个多小时的扎西措眼里,突然噙满了泪水。
扶贫必须扶智,先治穷。
现在我们还处于“扶贫”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应该先做好“扶智”工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最后,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当我说这话的时候,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