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军队实行严格的职衔和文官衔制度。然而,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内部派系众多,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获得的实际军衔往往难以理解。最典型的例子是黄浦的爱将杜:他在49年淮海战役中被俘之前只是一名中将。要知道,在内战时期,杜实际指挥的国民党军队有10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中央军的精锐嫡系。这样一个军力接近巅峰的中央军大将,怎么可能只有中将军衔?让我们来看看。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杜于1949年1月被俘。他有过三次主管国民党军级部队的经历,解放战争初期先后担任过国军东北保安总司令、辽沈战役后期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第一次主政东北时,兵力接近50万人,直接指挥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二军、七十一军等中央军精锐,带来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第二次遇到危险时,他被命令去东北。虽然他没能挽回败局,但这与48年来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的实力差距较大有关。杜半路接过了责任;第三次指挥近70万国民党军队上徐蚌战场,这是杜一次兵力最多的战役。人们认为,除了白崇禧,没有人能指挥如此多的国家军队与解放军作战。客观地说,杜的军事素养可以排在全国将领的前列。
杜没有获得上将军衔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其军事力量虽高,但往往不起眼,以副手的名义带兵。过于谨慎,怕得罪魏、刘智等高级将领。名字不规则,字不通顺。剿总的副军长大部分还是中将军衔,虽然杜实际上是剿总的总司令;第二是年纪小。虽然杜升到了顶峰,但他出生在黄埔学生时代。在大陆时期,只有胡宗南获得了“中将加上将”的军衔,也就是准将军。杜没有胡宗南那样庞大的军事体系,其地位也不如胡宗南,更别说与黄埔教官和地方军阀相比,其只能屈居中将;第三个原因是国民党将领的特殊名额制度,意味着他们不会晋升到一定的兵役级别,只有老一辈人退休或去世后才有机会弥补。结果,国军大量积压的将领得不到提拔,导致国民党军在战争后期只有近千人处于第一级。杜就是其中之一,就像兵团的大部分军长、军长、综合师长一样,但这些人其实都是他的下属和部下。
在49年的陈官庄之战中,杜战败被俘,他一直是管理宽德海市的“头号人物”。他是国民党所有高级战俘中的领袖,兵团所有的军长、军长都尊称他为“杜团长”。由于战败后对改革的态度非常好,杜在管理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帮助其他战俘取得了进步。1959年杜改造后,第一批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