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观 走读北京大运河:我家就在岸上住

栏目:历史 2021-09-18 02:44:11
分享到:

说不尽的大运河

流淌出了北京城的文化记忆

也流淌出了一代代人

在运河岸上住的故事

北京出版集团编审

北京文史馆馆员杨良志先生

用脚步丈量北京大运河的踪迹

写就了《走读北京大运河》

上次从昆明湖讲到了长河上的

高梁桥、万寿寺......

今天接着往下说

风光最是数长河

从紫竹院、动物园、展览馆

一直到高梁桥这一线

我们现在称为动物园后河

展览馆后河

五塔寺前边的河

其实过去都是长河一线

明清、民国之际

长河沿线是北京的文人市民

常常踏春秋游、来来往往的地方

为什么呢?

原来不用说皇城里边的紫禁城了

连外边的天坛、北海、中山公园

一般的文人百姓都是去不了的

所以西边的长河

东边的二闸

都是文人雅士、平民百姓

喜爱的游览重地

接着往下走到了积水潭

在这个立交桥

抬头向南看或者是向东看

一座金瓶似的小山就在眼前

山上有庙

庙的红墙闪闪耀眼

那就是汇通祠

11月20号重新修整的

汇通祠开放了

汇通祠现在是郭守敬纪念馆

正扬起双臂欢迎北京的百姓

去看一看

积水潭、后海、什刹海

概括为外三海

过了平安大街

北海、中海、南海

叫内三海

杨先生说

内外三海加起来

相当于第二个昆明湖的重要性

昆明湖是北京人在西北方向的

金水、玉水、生命之水

那么内三海和外三海

是北京又一壶珍贵的水

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好地方

北京曾经是水乡

这样说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自然变化

人世变迁

使水面渐渐缩小

但是从一些文献记录中

我们仍旧能看到

外三海曾经的波波荡荡

烟波浩渺

广福观

我们现在走烟袋斜街

路北有一个广福观

现在广福观前边

有烤肉季又有庆云楼

都是建筑了

其实原来的水面

都到了广福观门前了

再举个例子就是

后海北边的鸦儿胡同里边

有个广化寺

现在广化寺前是一大片房子

这些房子再往南

才到了后海边上

张中行

六七十年前

张中行先生就在广化寺旁边住

旧有成说“宁住庙前,不住庙后”

“宁住庙左,不住庙右”

中行先生恰居“庙右”

但他坦坦然不以为意

京华掌故大家

金受申

家住安定门

往西去什刹海或办事或游赏也是常事

他在《北平历史上平民游赏地记略》

一文中也写到广化寺:

广化寺前海岸边,有一处佃农住宅,茅屋数椽,背堤面水,围以短墙竹篱,四周种植高柳,墙外堆积稻草,屋顶晒晾鱼罾,篱上引有蔓生花草,门前柳下系几只小船,屋后隔以小河,通以板桥。离住宅近的海内种荷,远一点种稻,极西端丛生芦草,堤种植桑麻,极似一幅《江村晚舍图》。我每次由此经过,必徘徊不肯就走。

就是说当时广化寺门前

就是一片水、一片芦苇

还有渔船在广化寺门前晒网

这都说明后海、什刹海的北岸

曾经的水一直到了

这广化寺门口

翁同龢

而后海的南边

有一个地方叫柳荫街

那一带再往南边就是恭王府

那一地带曾经是水波涟涟

当年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

的《翁文恭日记》中

我们能看到他

关于什刹海的片段记录

同治七年六月十二日 :

傍晚游什刹海,略有荷花,风景极佳。因乘兴访

积水潭。高庙潭废为田矣。登楼凭眺,归时月上矣。

同治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

偕震甫同邀什刹海,步及堤南,风景尤胜,荷花

万柄,非复尘境矣!

光绪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

……黎明再挈斌孙游后湖

秦家花园,泛舟,微雨,

持盖而坐……

翁同龢信札

翁同龢还做过指示

要把这边原有的稻田让出来

扩大水面

去除“填湖造田”

恢复自然生态

老舍先生的妈妈家在太平湖北

他生在什刹海西的“小羊圈”

他二十岁出头担任

北京北郊的“劝学员”

他最后走向了太平湖

所以说老舍与什刹海

有深厚的关系

从左至右: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1954年

1927 年

老舍在小说《赵子曰》写到:

那娇嫩的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儿上一点一点 ;好像北京是一首诗,他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什刹海中的嫩荷叶,卷着的像卷着一些幽情,放开的像给诗人托出一小碟诗料。

老舍的什刹海

溢满了诗情

在此只举一例

更多的还待大家

到书中去继续品味

我家就在岸上住

杨良志先生从小就是在

北京大运河的河边上长大的

后门桥河沿胡同的那处老宅里

杨先生度过了自己的

童年、少年直至而立之年

人生宝贵的三十年

清时运河边的景色

说到后门桥

实际上是它的俗称,小名

人家原名本是海子桥

后来官称是万宁桥

因为皇城的北门为地安门

俗称后门

而万宁桥恰在

后门之外

所以叫它后门桥

后门桥及其东的河道

今天我们从地安门往北走

或者从鼓楼往南走

走到中间都会注意这座白色的大桥

——万宁桥/后门桥

东西两边汉白玉的石桥栏

下边绿波荡漾

细看桥的东、西两边

各有一对石雕的镇水兽

雕刻地细致生动

都是趴着头盯着下边的流水

杨先生每次过万宁桥

都在久久驻足

尽管已是不知多少次过这个地方了

后门桥

桥上的汉白玉栏杆

一种是历史上留下来的

一种是八九十年代以后

重新补上去的

汉白玉结实不结实?结实!

但几百年下来

风吹日晒雨淋沙打

它愣会卸掉溜滑其表

显露麻糙其里

坑坑坎坎,黑筋暴出

几乎成一截斑斑驳驳的老木

看到这般模样的老桥

人就不由得想要抚摸

这岁月的痕迹

老桥啊,你可真不容易!

后门桥镇水兽旧影

当年杨先生居住在

后门桥河沿胡同的时候

杨先生犹记得

当年的河道不算窄

枯水时节也保持有一两丈宽

水盛的时候两岸相隔五六丈

河两岸是缓缓的自然土坡

松土上长满了杂草野花

叶片细长的兔兔草

缠人腿脚的蒺藜狗子

小女子染指甲的凤仙

迎着晨风可劲鼓吹的喇叭花

高出众草们一大截的

雄赳赳的狗尾巴草

间或还有娇羞浓艳的美人蕉

和后来这些年钢筋水泥大石头

砌得齐齐整整的河岸截然不同

再不复当年的野景

站在后门桥上

面向南

伸出左臂约 4 点半方向

指的是东不压桥

伸出右臂

约 7 点半方向

指的是西压桥

后门桥、东不压桥、西压桥

三点相连

几乎一个等腰三角形

大自然的生花妙笔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往往给世上创出

人们意想不到的构图

过了“东不压桥”

玉河就已进入原来皇城的境域了

它先是依惯性

继续向东南流了百十米

到了“东板桥”

然后调横流向

径直向东流

直接流到原来的皇城的东墙根上

从东板桥到东皇城根的

这二百多米的水道

旧时称“北河”

是皇城内北边的一段河

重新亮出来的南段刚刚开放

很值得去看看

河南岸新修的铜塑《运河图》

分若干段绵延近百米

从大运河南端的古杭州

到北京的积水潭

几十幅画面

再配上相应的诗文

追求的是再现历史的《清明上河图》

北京的水系

梳理起来确实很烧脑

它是大自然的水流

人工又加以干预

就形成了这么一个

串串连连、支支脉脉的水网

具体怎么流的

您还是听听节目录音

杨先生在其中给大家梳理了一遍

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拎出一些

运河边上的好地方

让大家熟悉北京的水

亲近北京关于水的历史

关于水的故事

下一次

杨先生要给我们讲的就是

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这一段了

通惠河上留下了哪些动人的历史

悠悠运河

蜿蜒京城

款款河水

步履安详

下次继续讲述

《走读北京大运河》作者